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心得体会
中国有句俗话叫“名师出高徒。”今天的西方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有什么
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由此可见,教师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特别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
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具备怎样心理素质呢?

一、爱心,是力量的源泉
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就是说,教师一定要热爱自己的
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表率;二要忠于自己的职业,即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
青春和心血全部奉献给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爱是学生奋进的力量源泉,是开启学生心灵的
钥匙,是师生彼此沟通的桥梁。

热爱学生这一师德,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教师的爱应该公
平地洒向每一个求学的孩子。无论是聪明的或是“愚钝”的学生,总有其个性品质
中的某个弱点或优点,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智力、情感和性格特征参与到教学中
来,并适时地用爱心来引导感化他们,教师绝对不能疏远、孤立学生,而是想

办法接近他们、关心他们,考虑他们的经历,并努力激发他们每个人的自尊心,
使他们相信老师的良好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来,从而达
到教学目的。

“亲其师,信其道”。爱是相互的,只有以一颗诚挚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学生,学
生才能亲近和信任教师。随意的批评、肆意的挖苦、动辄打骂、撵出课堂、向家长
告状等,都是错误的教育方法,这样做带来的是师生的对立,不仅逼出了学困生,而且
还“制造”了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严厉的训斥和蛮横的打骂只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受
到伤害,却不能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疏漏之处,有时甚至会造成破罐子破摔,消
极厌学的不良后果。陶行知先生曾这样告诫人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
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如果我们用爱心去代替教鞭、冷眼和讥笑,那么,
通过这种点滴入心,润物无声的感化,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机智感,是课堂教学的救生剂
有人把教师比喻成一名出色的演员,其实一点也不过分。而且教师所演的角色
是多元化的,他不仅是家长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播者和纪律的执行者,同时还是学生
的朋友和知己。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由于他们的
知识基础、心理素质、个性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情况
的发生。演员在演出中救场如救火,而作为一名出色的演员的教师,也应该灵活地应
付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机智

感。一旦情况发生,如果教师束手无策,观望不前,那么就会使学生产生令人泄
气的不良后果。如果教师能够随机应变,机智灵活地处理好意外情况,就会重新激起
学生继续学下去的兴趣。

教师要想具备高度的教育机智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通过长期的
教学实践,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的积极努力,才能获得的。教师要精心创设
民主、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求知道路上探索
前进的朋友和同志,用博大的胸怀与学生交流感情,用赤诚的心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
乐,了解学生的心态和需要,虚心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同志式的探索真理,鼓励学
生与老师展开争鸣,鼓励学生批评自己教学中的错误,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与选择自
由,正视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为此,教师应该在平日的教学活
动中,多去接触、研究、了解学生,只有了解他们的知识状况,生活经验,思想情况,
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在备课上、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把教材处理成学生易于接受
的内容,才能在教学中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因势利导,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找
到突破口和解决办法,进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善于反馈信息,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教学活动是师生信息交流的活动,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信息输出都要有所肯定
或有所否定。在问答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输出的信息,准确地把握教学进程,及
时调整课堂教学。为此,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教学目标、教学内
容、

教学措施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民
主、平等的气氛中,极大地鼓励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
导学生积极参与,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广泛采用探究式等多种方式,创
造性的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所以然,这样,教师
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在“导”的过程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来获取可靠的信
息,并及时予以反馈调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善于调整学生的注意力,是完成教学活动的保证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活动的过程,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需要在教师正确的指
导下,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注意力是多变的,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的有意
注意和无意注意常常是交替进行的。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一切活动,对
学生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要加以留意,认真分析,琢磨其心理动向,适时地加以
调整,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对教学有利的活动上,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出现的
稍纵即逝的契机,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宽容学生,调动更多积极思考与主
动参与,充分运用教学的机智,达到心灵自由、信息饱和、高潮迭起的教学境界。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肩负着培养素质全面的跨世纪人才的光荣任务。要想
圆满完成历史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教师除了
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工作能力以外,更应具备良好的师德行为和高尚
的心理素质——这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