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2章(选) 脾脏疾病及脾切除术的适应证[可修改版ppt]

第52章(选) 脾脏疾病及脾切除术的适应证[可修改版ppt]

第52章(选) 脾脏疾 病及脾切除术的适
应证
1
概述
2
脾脏主要相关疾病
3
脾切除的适应证及疗效
4
病例分析题

脾脏的胚胎发生和解剖学

脾脏的生理功能

脾脏与感染

脾脏的胚胎发生和解剖学
人胚在妊娠第5周时开始发生脾脏,至6周时,脾实质 部为密集的细胞团,8周时分出原始脾索和脾窦,约9周时 进入造血期。
脾脏促吞噬肽(Tuftsin)是机体天然存在的四肽 (Thr-Lys-Pro-Arg),分子量500道尔顿,来源于IgG重链 CH2区。脾切除后体内Tuftsin含量明显减少。现已证实其 具有包括抗感染和抗肿瘤在内的诸多功能。
第2节
脾脏主要相关疾病

脾脏与造血系统疾病

感染性疾病

充血性脾肿大

3 免疫功能
4
产生VI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 , OPSI)的发现是揭示脾脏 具有重要抗感染免疫功能的里程碑。1952年King和 Schumacker首次提出脾切除术后患儿的凶险性败血症和脑 膜炎发生率增高与脾切除直接相关。根本预防方法是避免 一切不必要的脾切除,而对已行脾切除者,可预防性应用 抗生素,接种多效价肺炎球菌疫菌,并加强无脾患者的预 防教育。

脾脏的胚胎发生和解剖学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又是一高度血管化器官。 脾的体积约为(12~14)cm ×( 7~10)cm × (3 ~ 4)cm,正常人脾重100g~250g,病理情况下脾脏可增大 至正常的十倍至数十倍 。
正常时脾脏位于左季肋部深处,膈面被第9~11肋遮 盖,其长轴平行于第10肋。脾脏毗邻胃、胰尾、左肾和左 肾上腺、结肠脾曲、膈等重要结构。脾脏除脾门与胰尾接 触的部位外,皆有腹膜覆盖,因而属腹膜间位器官。
胎儿第3月末,脾开始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淋巴细 胞等。胎儿第4~5月,脾脏造血功能活跃,不仅有窦外造 血灶,且可见窦内造血灶。胎龄5月后,脾的造粒细胞和 红细胞功能逐渐被骨髓替代,粒细胞已很少产生,但造红 细胞功能持续到出生前,而终生保留造淋巴细胞功能。胎 龄6月时红髓、白髓已很分明,此后脾内淋巴组织渐多, 脾脏亦由骨髓样器官逐渐转变为淋巴器官。胎龄7~8月时 脾小梁已很清楚,被膜组织亦渐增厚。
Gaucher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β-葡萄糖苷 脂酶缺乏,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内聚集大量葡萄糖脑苷 脂所致,主要累及肝、脾、骨髓及淋巴结。临床表现为 贫血、脾肿大、出血倾向、骨痛等。脾切除术的适应证 为脾功能亢进、血小板极度减少,脾脏显著肿大影响心 肺功能等。

感染性疾病
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多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时可伴有血循环中红细胞破 坏增多,引起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原发病控制后,继发性 脾功能亢进可获解除。除并发脾破裂、脾脓肿等外,无脾切 除适应证。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因脾梗塞和脾周围炎引起脾区剧 痛、血小板明显减少。肿大脾脏可能破裂或对化疗不敏感, 而全身情况允许时可试用脾切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采用脾切除指征与此类似。

脾脏与造血系统疾病
4.淋巴瘤 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分为霍奇金
病(Hodgkin‘s disease)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临床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脾 脏亦常肿大,晚期可见恶液质、发热、贫血等表现。确定淋 巴瘤的组织学类型与临床分期,对决定治疗方案和预后有重 要意义。 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慢性感染如反复发病的疟疾、结核病、黑热病等,可伴 有不同程度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可适当选择脾切除。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感染可并发血小板减少,易致出血,脾切除可能解除症状。 但脾切除术后免疫功能低下又可能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 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 AIDS)的易 感性增加,对此仍有争议。
又称骨髓纤维化,为全身骨髓内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 并伴有脾脏、肝脏、淋巴结等处的髓外造血,主要表现为贫 血、脾肿大、发热、骨髓疼痛、出血等。脾切除适用于严重 溶血、巨脾、脾梗死、激素治疗无效等情况。

脾脏与造血系统疾病
6. 脾脏相关的遗传代谢性疾病 此为一类脂质代谢障碍性疾病,累及单核一巨噬细
胞 系 统 的 脂 质 贮 积 症 主 要 有 葡 萄 糖 脑 苷 脂 病 ( Gaucher 病)和神经鞘磷脂症(Niemman-Pick病)。
脾脏占位性病变

脾损伤

结缔组织病

其它少见脾脏疾病

脾脏与造血系统疾病
1. 溶血性贫血 通常与先天性或遗传性因素和自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脾脏主要作为血细胞的破坏场所或自身抗体的产生场所参 与发病。
先天性者主要包括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 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镰刀形细胞性 贫血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主要临床表现是贫血、 黄疸和脾肿大。脾切除是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最有效 的治疗方法。
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因机体产生自身抗体而异常破 坏红细胞引起,按血清学特点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 以前者多见,脾切除对温抗体型有效。

脾脏与造血系统疾病
2.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种因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的全身出血性
疾病,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见,病人脾脏是产 生血小板抗体的重要部位,行脾切后血小板计数可迅速上 升。 3. 慢性白血病
脾静脉自脾门汇合后多伴行脾动脉汇入门静脉系统。 相邻脾叶、段间动静脉吻合甚少,形成脾实质相对无血管 平面,构成多种保留性脾手术的解剖学基础。
脾周血管亦丰富,多走行于各脾周韧带内。 脾脏的淋巴引流汇入脾门淋巴结,继而至腹腔动脉旁 淋巴结。

脾脏的胚胎发生和解剖学

脾脏的生理功能
1
2
造血和储血 滤血及毁血
其腹膜反折形成脾脏重要的韧带:与胃大弯间形成脾 胃韧带,与左肾间形成脾肾韧带,与横膈间形成脾膈韧带, 与结肠脾曲构成脾结肠韧带。

脾脏的胚胎发生和解剖学
脾动脉发自腹腔动脉,多沿胰腺上缘向胰尾走向,进 入脾门前分支为脾叶动脉,继而分为脾段动脉、小动脉至 终末动脉,故常将脾实质由脾门至外周分为脾门区、中间 区及周围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