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病
传染源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属线虫(蛔虫)引起的,除了传统旋毛虫感染外(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食肉动物和杂食类动物上发现),现在被公认的还有其它几类旋毛虫,包括伪旋毛虫(哺乳类和鸟类)、北方旋毛虫(北极熊)、南方旋毛虫(非洲食肉动物和食腐动物)、布氏旋毛虫(欧洲和亚洲西部的食肉动物)、和巴布亚旋毛虫(野生和圈养的猪,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泰国)。
在非洲的鳄鱼身上发现了津巴布韦旋毛虫,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它跟人类的疾病有关!
生活史
根据传统分类,旋毛虫可分为以下几种:旋毛虫线虫、伪旋毛虫、北方旋毛虫、穆氏旋毛虫、南方旋毛虫、巴布亚旋毛虫和津巴布韦旋毛虫。
除了津巴布韦旋毛虫,其他的都与人类的疾病有关。
成虫和幼虫囊包在特定的脊椎宿主体内发育生长,被感染的动物可作为终宿主和潜在的中间宿主,旋毛虫需要第二中间宿主进行周期循环!伴人循环最多见于猪和啮齿动物,也包括其他家养动物,例如:马。
在野生循环中,被感染的动物数量很多,最常感染人类的是熊、鹿和野猪。
人感染旋毛虫病,是因为生食了感染旋毛虫幼虫囊包的肉类(不包括伪旋毛虫和巴布亚旋毛虫,它们没有囊包),接触胃酸和胃蛋白酶后,幼虫从囊包中释放出来,然后侵入到小肠粘膜,它们在小肠粘膜生活四周后发育成成虫。
雌虫2.2毫米长;雄虫1.2毫米长,感染后一周,受精后的雌虫开始产出幼虫,幼虫迁移到横纹肌,在这里继续发育形成囊包。
诊断通常是根据临床症状和血清学检查,还可以通过解剖进行活组织切片检查看是否有旋毛虫幼虫囊包。
地理分布
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最常见于欧洲的部分地区和美国。
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可能没有症状,侵入肠道可导致胃肠道症状(腹泻、腹痛、呕吐),幼虫移行到肌肉组织(感染后一周)可引起眶周和面部水肿、睫毛炎、发热、肌肉痛、片状出血、皮疹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时会出现危及生病的症状,如:心肌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和肺炎。
囊幼虫在肌肉中可引起肌肉痛和乏力,还会出现血沉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