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导学案..........编制:高二语文专题训练之古诗文阅读(一)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郭载,字咸熙,开封浚仪人。
载荫为右班殿直,累迁供奉官、阁门祗候。
雍熙初,提举西川兵马捕盗事,太宗赐鞍马、器械、银钱以遣之。
四年,以积劳加崇仪副使。
端拱二年,擢引进副使、知天雄军,入同勾当三班,出知秦州兼沿边都巡检使。
先是,巡边者多领兵骑以威戎人,所至颇烦苦之。
载悉减去,戎人感悦。
迁西上阁门使,改知成都府。
载在天雄军,屡奏市籴朝臣段献可、冯侃等所市粗恶,军人皆曰:“此物安可充食?”太宗颇疑,使覆验之,及报,与戴奏同。
献可等皆坐削官,仍令填偿。
及载受代,献可等所市皆支毕,复有羡数。
三司判勾冯拯以闻,太宗召度支使魏羽诘之。
羽曰:“献可等所市不至粗恶,亦无欠数。
臣与侃亲旧,是以未敢白。
”太宗曰:“此公事尔,何用畏避?”因诏宰相谓曰:“此乃郭载力奏,朕累与卿等议,皆云有实。
今支毕,颇有羡余,军士复无词诉。
郭载,朕向以纯诚待之,何为矫诬及此?然已委西川,俟还日别当诘责。
”于是献可等悉复官。
载行至梓州,时李顺已构乱,有日者潜告载曰:“益州必陷,公往当受祸,少留数日可免。
”载怒曰:“吾受诏领方面,阽危之际,岂敢迁延邪?”即日入成都。
顺兵攻城益急,不能拒守,乃与樊知古率僚属斩关出,以余众由梓州趋剑门,随招安使王继恩统兵讨顺,平之,复入成都。
月余,忧患成病,卒,年四十。
载前在蜀,颇能为民除害,故蜀民悦之。
再至成都,即值兵乱,及随继恩平贼,亦有所全济。
故其死也,成都人多叹惜之。
(节选自《宋史·郭载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乃郭载力奏/联累与卿等议/皆云有实/今支毕/颇有羡/余军士复无词诉/郭载/联向以纯诚待之/何为矫诬及此/B.此乃郭载力奏朕/紫与卿等议/皆云有实/今支毕/颇有羡余/不士复无词诉/郭载/朕向以纯诚待之/何为娇诬及此/C.此乃郭载力奏朕/累与卿等议/皆云有实/今支毕/颇有羡/余军士复无词诉/郭载/联向以纯诚待之/何为娇诬及此/D.此为郭载力奏/朕累与卿等议/皆云有实/今支毕/颇有羡余/军士复无词诉/郭载/朕向以纯诚待之/何为娇诬及此/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荫,恩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为自己的先辈有功得到皇帝奖赏,取得入仕的权利。
B.军,原为军队编制单位,宋代时演变为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共同隶属于路。
C.戎人,古代中原地区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与南、西、北方少数民族并称四夷。
D.日者,中国古代通过观察天象以预测世事的人,也称为天官,多通晓天文和历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郭载治政有方,爱护边地百姓。
他任秦州知府兼沿边都巡检使时,裁撤了欺压边境地区戎人的巡边兵骑,发人对他心存感激。
B.郭载敢于直言,不计个人得失。
他弹劾为朝廷购买劣质军粮的官员段献可和冯侃,得罪了权贵.受到皇帝谴责。
贬官到益州。
C.郭载作战勇敢,竭力平定叛乱。
李顺叛乱的时候,他与樊知古率属下冲出叛军包围;后来又随王继恩打败李顺,再次进入成都。
D.郭载心地善战,关心民间疾苦。
他先前在蜀地任职时为民除害,再入成都后又保全了很多人;他去世时,成都百姓非常痛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0分)(1)太宗颇疑,使覆验之,及报。
与载奏同。
(2)“吾受诏领方面,阽危之际,岂敢迁延邪?”即日入成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l4~l5题。
龙阳县歌①刘禹锡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注】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
微服巡察龙阳县后所作。
②篱落:篱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县衙门前的祥和场景,地面洁净,百姓正在整理渔网。
B.第三四句重在长现主人的热情好客,所以用孩子围观与黄犬怒吠来反衬。
C.龙阳县河滩一带地势平旷,绿草如茵,环境优美,县衙很少有官吏出入。
D.最后一句以景结情,写斜阳静静地照在县鼓上,表现了作者的意兴阑珊。
E.余诗叙写作者微服巡察的所见所闻,写景叙事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15.“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恩,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1)宋涤《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表现了他外出求学时饮食的粗陋。
(2)届原在《离骚》中以“_______ ,________”表明自已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也要坚守正义的决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琪,字台秀,五代祖憕,天宝末,礼部尚书、东部留守.安禄山陷东都,遇害,累赠太尉,谥曰忠懿. 憕孙寀,元和朝,位至给事中。
寀子敬方,文宗朝,诚议大夫。
敬方子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以收复功为谏议大夫。
琪即縠之子也,年十三,词賦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
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
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
”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
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
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
”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
天复初,应博学弘词,居第四等,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遣、殿中侍御史。
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因欲大任。
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
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陈经国之要。
琪因上疏曰:臣闻王者富有兆民,深居九重,所重患者,百姓凋耗而不知,四海困穷而莫救,下情不得上达,群臣不敢指言。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何议而不臧?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动而见排,由己不能镇靖也。
以太子太傅致仕。
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节选自《五代史•卷五十八列传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B.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C.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D.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赠,古代皇帝为已死官员加封官爵称号。
《清史稿·岳起传》:“帝深惜之,赠太子少保。
”B.辟,征召。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文中含义为“任命官职”。
C.同光,与文中“天复”都是用以纪年的年号,古代帝王“改元称帝”,都有独立的年号。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与《张衡传》“上书乞骸骨”中“乞骸骨”之义略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琪簪缨世胄,算得上几世之泽。
先祖中有多人曾担任不同朝代的显要官职,有的忠烈垂范,有的功勋卓著。
B.李琪博学多才,堪称文坛俊杰。
他十三岁就因辞賦为晋公所知,在晋公偷偷测试他时,以文思才学令其大为称赞。
C.李琪辞无所假,可谓远近知名。
李谿忧虑当时文人辞賦不能及时体现主题,赞赏李琪文章典雅,李琪因此更加闻名。
D.李琪擅长政论,仕途却最终受挫。
庄宗欣赏他的奏书言策,任命其为国计使,后又直升辅相,不久因祸起萧墙而停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
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
(2)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动而见排,由己不能镇靖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河湟①杜牧元载②相公曾借箸③,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④,忽遗弓剑⑤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安史之乱时被吐蕃占领,②唐代宗时的宰相,主张收复河湟。
③为君王谋划国事。
④汉代晁错主张削藩定边,但景帝听信谗言将他杀害。
⑤唐宪宗去世的委婉说法。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中“亦”字表明元载和宪宗都曾关注西北边防,渴望收复河湟失地。
B.第三句照应首联两句,引晁错典故意在说明元载虽有安边之志,但终被皇帝杀害。
C.颔联中“旋”“忽”写出了世事难料,主张收复失地的君臣都不幸作古,空留遗憾。
D.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河湟地区的百姓虽戎服在身,但心依旧是汉心的气节。
E.凉州歌舞传入内地,给内地的唐朝百姓带来欢乐,抛开战争,民族间交流也必不可少。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和听觉着笔,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描写了秦人对珍宝的态度,反映了秦朝统治者奢侈无度的状况。
(一)答案10.【文言断句】(3分)D.(此乃郭载力奏,朕累与卿等议,皆云有实。
今支毕,颇有羡余,军士复无词诉。
郭载,朕向以纯诚待之,何为矫诬及此)12.【文化常识】(3分)C(戎人,中国古代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内容分析】(3分)B(郭载没有贬官到益州)13.【文言翻译】(10分)(1)太宗十分怀疑.派人去复查这件事.等到复查约人回复。
(结果)与郭载上奏的相同。
(5分“落报各1分,大意3分)(2)“我接受诏命统率一个地方的军政事务,面临险境的时候,怎么敢停留不前呢?(郭载)当天就进入了成都。
(5分,方血“站危各1分.大意3分)【参考译文】郭载,字咸熙,开封浚仪人。
他受祖先的恩萌担任右班殿直,多次升迁后做到奉官、阁门祗候。
雍熙初年。
担任提举西川兵马捕盗事,太宗赐他鞍马、器械、银钱派他赴任。
雍熙四年,因为累积功劳被授予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