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每日一练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家训只是古代家书的一种形式。
更多的古代家书则晓之以理,,劝诫子孙为人处世之道,治家守业之理,做一个符合儒家伦理规范的谦谦君子。
父辈们总是用丰富的生活阅历、沧桑历尽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益自家子孙,但不经意中,家书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一笔所有子孙后代的公
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
即使是今日翻开阅读,仍觉熠熠生辉。
()。
沈从文的结发妻子张兆和手捧数百封家书,感喟涕流:我是全北京最
的人了。
柳亚子在写给夫人郑佩宜的信中,从饮食起居到锅碗瓢盆,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其情深切,感人至深。
家书因其亲切自然而更能贴近读者的心灵,其对的平常生活的描述与记录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
家书里的文字是那么灵动而饱含深情。
随意走进一个章节,家书里的情节都是那么生动感人;随意从一个章节出发,都可以轻松
地“”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场景中来。
对一个家来说,家书是一条纽带;对我来说,家书就是一处磁场,磁心所在是我阅读的方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娓娓道来富有衣食住行嫁接
B.侃侃而谈富足悲欢离合链接
C.娓娓道来富有衣食住行链接
D.侃侃而谈富足悲欢离合嫁接
1.C解析“娓娓道来”,意思是连续不断地说、生动地谈论。
“侃侃而谈”,形容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古时候用来形容人善于交谈,有风度,含褒义。
根据前文“晓之以理”可知用“娓娓道来”。
“富有”,强调的拥有的多。
“富足”,强调足够满意。
根据前文的“几百封”可知用“富有”。
“衣食住行”,泛指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悲欢离合”,泛指聚会、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
根据后面的“平常生活”可知用“衣食住行”。
“嫁接”和“链接”都是比喻用法,
过去和现在之间,用“链接”更恰当。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家书中蕴含的真情十分打动人心,就像家书的教益让人称颂和受益
B.家书的教益固然让人称颂和受益,其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
C.家书的教益虽然让人称颂和受益,其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
D.家书中蕴含的真情能够打动人心,其中的教益更是让人称颂和受益
2.B解析上文侧重家书之“理”,下文侧重家书之“情”,由此可以排除A、D两项。
“虽然”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
“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也可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根据语境,B项最恰当。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家书成为一笔所有子孙后代的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
B.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
C.家书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穿越了千年的时空,成为一笔所有子孙后代的公共财富。
D.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
3.D解析文中画线语句语序不当,根据从古至今再向未来的顺序,与多重定语语序的要求,选D项最恰当。
附加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节下
..,即麾下。
古时对将帅的尊称。
节,即符节,古代授予使臣作为凭证的信物。
B.前锋
..,指前头部队,起侦察,探路,有机会抢占关键地形,掩护大部队,做引诱敌人的饵等作用。
C.伪.,有意做掩盖本来面貌的或虚假(跟“真”相对)的意思。
也表示不合法的,窃取政权,不为人民拥护的。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后妃、诸侯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内务府根据其事迹与品德,在其生前就拟定好的中肯称号。
附加题:D 谥号必须是在死后才给予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