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优质课-- 课件---辽夏金元的统治(上课用 18张)
高中历史优质课-- 课件---辽夏金元的统治(上课用 18张)
西
夏
耶 律 阿 保 机
2. 西 夏 ( 1038-1227 )
元昊
1038年,党项族(羌 人的一支)首领元昊
称帝,史称西夏。其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1227年被蒙古所灭。
二、 金 入
主中
原
1. 建 立 与 发 展 : 1115 年 , 完 颜 阿
骨 打 称 帝 , 建 立 金 朝 。 1125 年 灭 辽 , 1127 年 灭 北 宋 。 1153 年 , 迁 都 燕 京 , 改名为中都。
民族政权学习汉族政权的成效怎样?依据是什么?
材料3 宋神宗:“二虏(指辽和西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指农业经济),有行国(指游牧经济
)……今兼中国之所有矣,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本课导言
材料4 (元世祖)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
——宋濂《元史》卷一
材料5 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
——摘编自罗炳良《炎黄文化传统与辽夏金元历史认同观念》
(1)创新:多元宗教和双重治理体制;“天下一家”的民族观
(2)影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国由“小中国”走向 “大中国”;促进了民族团结与交融,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 局的形成。
【达标训练】
1.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
4.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 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 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郝经《陵川集》卷三七《与宋国两淮制置使书》
材料6 宇宙喜一统,于今三十年。江南诸将相,北上扬其鞭。书生亦觅官,裹粮趋幽燕。
——方回《再送王圣俞戴溪》,《四库全书》集部《桐江续集》卷二八
(1)成效:促进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提升了治国水平;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 了国家统一。
(2)依据:所选史料均来自于汉族政权的皇帝和汉族士人群体的代表而非少数 民族政权内部,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可信度。
(1)材料一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元朝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概括元朝行省制的特 点。
(1)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2)关系: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表里),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 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
民族交融促发展 推陈出新铸伟业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入新课
宋辽金元时期的特色,正因为在列国体制中的互动,以致南北两类 文化都有其发展的特殊风格。宋代的中国不能再以“天朝”自居,是以有 反求诸己的内敛气象。……相对而言,北族的文化发展是外向的。…… 南北之间,上述内敛、外向两个倾向相激相荡,不仅影响了政治版图, 也建构了东亚文化圈与经济圈。
——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材料11 (辽、夏、金、元时代),不论是汉族史家、契丹族史家还是蒙古族史家,都具有各民族同源共祖的 观念……这些史家“天下一家”的民族观和民族史观,改变了过去从大汉族主义的立场解释民族关系和民族历史 的思维定式……共同冲决了狭隘的华夷之防观念,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境内各民族相互团结的纽带,为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发展和形成奠定了基础。
③作用及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
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行省制是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 制的开端。
(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设北庭都元帅 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 的管辖;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巡检司, 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波斯人
阿拉伯人 回
汉人
蒙古人 畏兀儿
123 4
【知识总结】
辽宋夏金元时期,虽然存在长时间的政权并立、对峙,但民族交融仍 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这一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1.辽朝设置南面官管理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2.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采用汉式官称。 3.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百姓称金世宗为“小尧舜”。 4.元朝行政制度沿袭汉族政权制度。 5.元朝时形成新的民族——回回(今回族的前身)
建设的基础知识,认识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认 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与中华民族多 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全面提高历史学习素养。
一、 辽
与
1. 辽朝
(1)建立与灭亡:(916-1125) 916 年 , 耶 律 阿 保 机 建 立 契 丹 国 , 后 改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元朝史学家揭傒斯说,“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元史·明宗纪》 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合而论之,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 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做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 又立足于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织能力,比汉和唐对抗的单纯游牧民族要厉害多了……西夏也不是单纯的野蛮人。他们组织的半汉化
国家在初唐时即曾活跃于它日后占领的地区,当它在四百年后与宋人抗衡时,一个汉化的政府早已存
在。西夏文以藏语为基础,重要的儒家经典早已翻译成书。……所以在公元10世纪,这些少数民族显
然得到汉人指点,业已将他们的文化程度提高,以致宋朝所面临的边防问题与它以前的朝代不同。这
比于内地”。
——教科书P58“历史纵横”
材料8 时人言改制之效曰:“民安赋役,府库粗实,仓廪粗完,钞法粗行,国用粗足。”
——陈恭禄《中国通史》
材料9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
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为后世提供了制度借鉴。 (2)省制及区划对当今影响巨大:
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十九大报告
成吉思汗
忽必烈
◎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巩固统一的措施:
(1)交通:在各地修筑驿道,设立驿站, 加强各地联系。(事例:意大利人马可•波 罗来华,后来著有《马可•波罗行记》) (2)地方管理:实行行省制度。 ①概况: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和山东地区由中书省 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②特点:辖__区__广__阔__,__军_政__大__权__集__中(。但行使 权力受中央节制)
到统
一
1.蒙古崛起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
2.元朝建立与统一
1260年,忽必烈即位,统治重心转 移 到 汉 地 ; 1271 年 , 定 国 号 为 元 , 四 大 汗 国 形 成 ; 1276 年 , 元 军 占 领 临 安 , 南 宋 灭 亡 ; 1279 年 , 崖 山 之
战,元朝完成统一。(文天祥从容 就义)
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民族战争的频繁
D.海外贸易的兴盛
2.“(金)章宗性好儒术,即位数年后,兴建太学,儒风盛行。”这表明金朝:
A.推行猛安谋克制
B.学习辽的政治制度
C.学习汉族的文化
D.废除原先本族的旧俗
3.在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其错误的一项是:
①名称:有一些今天还在使用,或对今天的省名有影响。 ②辖区:一些省的辖区直接渊源于元朝行省,还有一些省的 辖区是以元朝行省为基础分割而成。
2.少数民族政权开创的双重管理体制、治国模式与“天下认同”的观念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 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
问题探究4(家国情怀) 阅读以下材料,根据所学,思考少数民族政权的创新还体现在哪些方面?产生了什么重 要影响? 材料10 姚大力指出:古代中国的国家建构,有两种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一种是秦汉中原王朝的郡县制,另 一种是元代和清朝边疆帝国创造的多元宗教和治理体制。以往的中国历史,过于强调秦汉体制的正统性和重要性, 但秦汉的郡县制,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中国,更无法解决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对抗问题,倒是由边疆民族创造 的、到清代成熟的多元宗教和双重治理体制,有效地解决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并存共生问题,并最终将农耕 民族视野之外的广袤边疆,从草原、戈壁到高原森林,统统列入中国的版图。
——许倬云《万古江河》
为什么比前代都更繁荣的宋代不能以“天朝”自居?这一时期的少数民 族政权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什么?他们是怎样作出这些贡献的呢?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发展及相关制度建设, 认识
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
宣政院印章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交融加强:形成我
国回族的前身: 回回(新的 民族形成)。
2.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1)表现:蒙古人、色目人 (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 (原金朝统治区居民)、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居民)。 (2)历史影响:制造了民族 隔阂,不利于民族交融,激化 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
些游牧民族已有农业基地,他们已筑城为防御战。
——黄仁宇《大历史》
材料2 大蒙古国的核心部分转变成为元王朝。转变的主要标志是“汉法”的推行,即有计划地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