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部分二、安徽省旅游业1、安徽省旅游发展现状(1)介绍安徽省旅游业四板块(景点)(2)各板块的机遇与挑战2、安徽省旅游业竞争与合作的意义3、安徽省旅游业竞争与合作(1)原则、目标(2)各板块的竞争战略(3)四板块的合作战略4、四板块的战略联盟1、安徽省旅游发展现状(1)介绍安徽省旅游业四板块(景点)a、“十二五”对我省的旅游空间布局进行了调整,在原来黄山、合肥的基础上,“十二五”我省将建设黄山、合肥、芜湖三大旅游中心城市。
黄山拥有全省最丰富的旅游资源,合肥是全省的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中心,芜湖将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建设新的全省旅游中心城市。
b、我省将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旅游区、合肥经济圈旅游区、皖北旅游区。
皖南是皖南低山丘陵区的简称,位于安徽省南部,被与沿江平原相连,东南与江苏、浙江交界,西南与江西为邻,包括池州、铜陵、芜湖、宣城等市的部分地区和黄山市,总面积3.12万㎞2,主要由东北——西南走向的天目山——白祭山、黄山、九华山——仙人尖三组山系和夹于其间的两组河谷地带组成。
皖南地处北亚热带,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人文活动历史悠久,以黄山、九华山、齐云山、牯牛降、新安江等外代表的旖旎山水风光,与以西递、宏村、歙县牌坊等为代表的拨打精深的徽文化交相辉映。
皖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造就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富集,成为安徽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芜湖、马鞍山、铜陵6市和安庆市的潜山县,该示范区的设立和建设是我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与分工合作的体现。
旅游资源可划分为世界遗产地、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省级)、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7大类型。
皖南旅游区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拥有上述7大基本类型,而且数量丰富,占安徽省同类型旅游资源的比例高,具有较强的类型效应的指向性示范区可整合各市旅游资源、打造精品,包括加快实施“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徽文化保护开发,开发遗产旅游、修学旅游、节庆旅游三大旅游品牌等。
新的“旅游文化示范区”将加快建设以黄山、九华山为重点的世界级旅游胜地,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促进皖南大开放。
皖江城市带旅游区,利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契机,借鉴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挖掘皖江城市优势旅游资源,建设皖江城市带高品质旅游区和旅游新业态的集中区。
近五年来,芜湖、马鞍山、安庆、铜陵、池州等皖江城市带国内旅游均呈现高速上升趋势,并以芜湖方特主题公园等为代表,形成一些旅游业态的创新。
皖江城市带可以形成“一带两区”的格局,“一带”即八百里皖江黄金水道休闲带,重点包括芜湖米市码头和马鞍山采石矶等节点景区;“两区”则为依托皖江城市良好的城市建设基础,以古城文化、汽车文化、动漫文化、新乡村文化、主题公园集聚区为主题,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区和时尚休闲旅游区。
按照皖江城市带旅游规划,芜湖将作为安徽省内旅游核心城市之一。
芜湖市旅游的总体定位为,以动漫产业、汽车产业和现代农业为支撑,以城市休闲和主题度假为主线,以“东方奥兰多”为方向,以主题公园为品牌,成为长江沿线旅游中心城市、全国有代表性的主题公园集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
同时,皖江城市带旅游将与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城市的旅游发展相互融通、相得益彰,构建黄山、池州、芜湖等安徽旅游金三角。
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包括合肥、巢湖、淮南、滁州、六安、桐城,将以“锦绣山湖、华彩皖都”为总体形象,以都市休闲、商务会展、红色旅游、山地旅游和温泉养生为主打产品,构建中部区域旅游中心和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未来“合肥经济圈旅游区”的城市旅游功能、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都需要整合和提升,发展多层次旅游。
概括起来说就是壮大一座城(合肥)、做活一座山(大别山)、打出五色牌(绿蓝红古特)、激活一湖水(巢湖)、对接一市场(长三角市场)、形成大旅游、成就大基地(休闲度假基地)。
合肥将依托巢湖水面和滨湖新区,发展水上游览、湿地生态旅游和环湖山水观光旅游,并计划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将推出“巢湖水上线”,游览线路包括滨湖新区—孤山—中庙—姥山—巢湖市。
另外,该区域还将开展“环湖自驾游”,结合重点景区景点设立环湖汽车营地体系,构建滨湖自驾车旅游天堂,利用环湖带山、坡、圩区、森林等地形地貌,开辟自行车旅游线,开展环巢湖自行车赛。
皖北旅游区包括蚌埠、亳州、宿州、淮北和阜阳五市,以“多彩文明、江淮湿地”为特色资源,以“黄淮风情、皖北传奇”为主题形象,以历史文化体验、民俗风情体验、湿地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和乡村旅游为主打产品。
皖北旅游区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如以淮河、颍上八里河为代表的水域风光类景观;以皇藏峪为代表的生物类景观;以八公山为代表的地文类景观;以古今战场遗址(如垓下古战场、淮海战役双堆集大战战场遗址)、社会经济文化遗址(如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名人遗址(如明中都城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如亳州、寿县)为代表的名胜古迹类景观;以古井酒文化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技文化类景观;以相山公园等城市公园为代表的休闲健身类景观;以淮北、淮南煤矿井为代表的工矿类景观。
(2)各板块的swot皖北swot:优势:a地缘优势:皖北旅游区各市、县地域相连,交通便利,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相结合的交通运输网络,为旅游合作提供了交通上的保障。
b旅游资源互补:亳州有“先贤英豪故里”、“药都”、“酒乡”之称;淮北、淮南以煤炭文化为优势,淮北的湖光山色也别具特色,淮南则以“八公山”为品牌;宿州以生态农业与楚汉文化为特点;阜阳以生态、水域风光见长;蚌埠以涂山大禹水文化出名;寿县以楚文化闻名;凤阳县以明皇故里、农村改革之乡著称。
如果将这些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以多种方式组合加工,将会构造成一个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大旅游体系。
c旅游合作基础较好:劣势:a景区(点)自身建设不足:皖北旅游区的大部分市、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投资环境不理想,使得很多景区(点)处于旅游开发的初始阶段,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落后。
多数景区(点)自身建设不足,必将限制区域旅游的合作与发展。
b旅游产品系列少:皖北旅游区旅游产品以观光型为主,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化发展。
c.旅行社参与旅游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皖北旅游区的旅行社普遍处于“小、散、弱、差”的状况,且多是组团社,已有固定成形的利润较大的产品,有限性使它们不愿意花费精力去开发区内旅游新产品。
旅行社参与性不强,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使区域旅游合作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奏效。
机遇:a旅游市场需求:皖北旅游区内部人口密集,当地有旅游需求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虽然不大,但旅游需求的绝对量大,加上依托便捷的交通,皖北旅游区的客源市场可延伸至鲁南、苏北、豫南等大中城市,市场潜力巨大。
旅游需求的大众化、短程化趋势将推动区域旅游合作的进展,有利于启动“皖北人游皖北”、“周边人游皖北”。
b旅游交通条件不断完善:京沪高速铁路预计于"2010年投入运营,宿州、蚌埠等市将直接进入国家快速铁路通道。
合淮阜高速公路的建成缩短了淮南至阜阳的车程时间。
蚌淮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形成蚌埠、淮南两市间的高速运输大通道,促进“两淮一蚌”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泗许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加强宿州、淮北、亳州的联系。
届时,皖北旅游区将形成“三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完善的交通体系将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便利。
c“新皖北”旅游板块的提出:威胁:a行政体制的束缚b旅游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旅游越来越为各地政府重视,国内很多地区都在创建品牌旅游区,在这样的旅游开发战略驱动下,各个地区在服务配套、产品设计和特色营造等方面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所以皖北旅游合作能否在这样的竞争中取得较好的成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合肥圈swot优势:a政府支持:2009年安徽省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将合肥经济圈建设成为安徽省的核心增长极和创新极,并扩展了之前提出的“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范围,明确提出推进淮南、安庆等周边地区融入省会经济圈。
而在合肥省会经济圈的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率先迈出的就是旅游一体化发展步伐。
b区位交通:近年来,随着合铜黄、合淮阜、合六等高速公路的通车,合肥高铁站、新桥机场等重点项目全面推进,合肥已成为7条高速、6条铁路相汇的交通枢纽,与旅游圈内其他城市之间交通更加迅捷,目前六安、巢湖、淮南3市已进入省会1h交通范围。
未来合肥旅游圈交通的建设目标是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5市中心城区的通达运输通道的平均时间控制在20min以内,全力打造合肥旅游圈“1h通勤圈”和“1h生活圈”。
交通条件的明显改善,使旅游圈内各景区之间连点串线,便于来肥的旅游者进行1d游、2d游,初步形成了全省旅游南进北出、东西互动的格局。
劣势:a城际竞争:合肥旅游圈内各城市经济实力相差极为悬殊b旅游资源知名度不够高,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机会:a皖江城市带助推合肥旅游圈: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b东向战略带动合肥旅游圈:长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群一致审定通过,正式接纳合肥市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俱乐部成员。
这不仅是安徽省“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战略的重大突破,也是以合肥为龙头的合肥旅游圈的重大突破。
威胁:合肥旅游圈位于长江三角洲大城市连绵区与中部城镇群的空隙处,周边已有一些相对成熟的旅游圈。
如武汉旅游圈、徐州旅游圈、南京旅游圈。
而合肥市旅游圈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本省的大黄山旅游圈,这也是目前合肥旅游圈发展的最大制约。
皖南优势:a政府支持:2010年安徽省政府决定成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
b.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劣势:皖南旅游区旅游形象的定位和设计缺乏品牌针对性和形象鲜明性机会:政府积极寻求区域合作。
黄山、池州、宣城等市已加入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之一的马鞍山市不仅是南京都市圈的重点旅游城市,也是都市圈东接江苏、西接安徽的枢纽点。
威胁:产业整体规划、配套设施建设、经营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皖江优势:优越的区位和日益便捷的交通。
劣势:旅游产品单一,工业旅游比重高机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重大举措威胁:生态保护上出现问题2、安徽省旅游业竞争与合作的意义(1).加快北部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实现省内旅游业区域一体化有利于北部地区借鉴南部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功能定位、旅游产品与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形象塑造、旅游市场营销方面加强合作,从而实现南北双方共赢的局面(2).促进南部地区旅游客源市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