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及课程开发
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基本思路课程改革
的策略职业教育
一是公共基础课程是职业院校的必修课程,是学生 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是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基础,它肩负着培养合 格的社会公民的责任; 二是公共基础课程肩负着为专业课程服务,在培养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是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基础
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人才需求状况 (2)工作岗位定位 (3)专业课程设置
(1)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3)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4)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5)区域内该专业点分布情况
(6)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7)毕业生对专业教学情况的反馈
充分利用文献法,在文献能提供的精确数据之外, 开展问卷和访谈调研。 (1)确定调研区域 (2)调研对象 (3)调研方法与工具
课程开发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生产一线的专家型的实践者应具备的条件 具有丰富的职业经验,了解企业的不同部门,并参与过革 新项目 在工艺先进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在灵活的劳动组织下工作
他的专业劳动的任务是完整的并不断地更新,有继续设计 的可能性 他的专业劳动与他最初的培训有紧密的关系,并在他的职 业领域里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 能够从未来的和专业的角度描述、评价现实的专业劳动并 能把包含在专业劳动中的职业工作任务系统化
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 徐涵教授
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基本思路课程改革
的策略职业教育
1.树立为“顾客服务”的课程改革理念。
为企业界、经济界服务 为学生服务
2.推进公共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 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 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 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要按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规定,开足、开齐、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 语、历史、体育与健康、艺术、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专业基础 理论等基础课程。要加强文化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 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 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 认知特点,改革学科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公共基础课教 学,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专业社会需求调研
专业社会需求调研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一项基 础性工作。 调研要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其内容包括相应行 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 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 学生就业去向等,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 才需求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现状,要解决的问题是: “专业定位” “专业培养目标, 包括专业业务 范围和人才规格”。
专业教学标准是一个专 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
中观层面
解决培养的载体, 培养人的载体,取 的教学载体, 即教 什么或学什么?
微观层面
要解决怎么教和怎么学 ?要凸显高职教育人才 培养的特色,具有较强 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专业教学标准是专业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2个结构 主体文本 支撑文本
4个功能 给学生看 给教师看 给管理部门看 给用人单位看
2
2.德国对职业能力的理解
• 德国按照行动导向学习理念,将职业能力定义为“ 职业行动能力”(Handlungskompetenz)。按照德国联 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的定义,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 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 、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 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 础”。 • 可以看出,德国人认为职业能力是才能、方法、知 识、观点、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关注人的综合职业能 力,因此,其职业教育更加强调专业学习和综合能力发 展的过程性、关联性和情境性,关注促进人的职业生 涯发展的多项要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网络式
发展岗位
迁移岗位
发展岗位
迁移岗位
就业岗位
就业岗位
就业岗位
阶梯式
发展岗位 发展岗位 发展岗位 就业岗位
要求:
岗位定位合理,理清岗位间的关系。
就业岗位:学生毕业后就能从事的岗位。 发展岗位:学生经过若干年(如3-5年)可以达到的 岗位。 迁移岗位:学生可以通过能力迁移实现就业的岗位。
• CBE中的能力“是由知识、技能以及根据标准有效地从事某 项工作或职业的能力,可视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可以观察到的 、可度量的活动或行为,常被称作专项能力(task或skill)”。 可以看出,英语的能力概念强调培训的结果,看重通过考核 鉴定可以确定的、针对具体任务和职责的技能和绩效。 因此强调的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功能性和岗位性,关注企 业的当前需要。
岗位定位要考虑的因素 (1)职业教育的性质与层次。 (2)学生毕业的主要去向。 (3)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4)学校的办学特色。
岗位定位的要求
必须准确、清晰地表达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岗位 指实际存在的职位,通常采取“……工”; “……员”;“……师”;“……家”等方式进 行表达。
常见问题有: (1)混淆内容与岗位。(2)不恰 当地提升了岗位。(3)包含的岗位范围过宽。 (4)表达过于笼统。
强调“三对接”,即: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
8
二、课程开发方法与技术概述 (三)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
主体(who) 社会需求分 析 行业人员 学校教师 行业生产一线的 专家 少量课程专家 专业教师(主) 课程专家 专业教师(主) 行业专家(主) 课程专家 专业教师 过程(how) 对某一职业领域、岗位(群)所 对应的人才市场调研数据和信息 进行分析、取舍的过程 对某一职业领域、岗位(群)的 工作内容进行陈述、整理和分类 的过程 立足职业分析表,将工作任务模 块转换成课程体系 立足职业分析表,明确科目课程 教学目标和阶段性学习目标,组 织课程内容,构建工作项目 依据科目课程标准,制定教材体 例,编写教材文本和教材辅助资 源开发。 按照项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合 理安排教学方法和评价办法,明 确教学条件,如师资、教学设备 成果(what) 专业定位、专业培养 目标,包括专业业务 范围和人才规格 职业分析表
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基本思路程改革的
策略职业教育
两种模式的共性: 以项目及任务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 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 推行行动导向教学
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基本思路课程改革
的策略职业教育
两种模式的不同: 在对课程内容的序化上项目课程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 程存在本质差异。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基于能力成长规律对课程内容 进行序化。 项目课程:没有统一的序化标准,相对比较随意。
3
3.我国对职业能力的理解
综合的职业能力
4
(二)对能力本位课程的理解
1.国际上
是狭义的理解
能力本位的课程就是指的流行于北美地区的CBE课程 模式
5
2.我国对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理解
是广义的理解,不局限于CBE课程模式,而是把 流行于北美地区的CBE、国际劳工组织的MES、德国 的学习领域课程等等都归属为能力本位的课程。
图6-4: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能力发展过程
二、课程开发方法与技术概述
(一)对能力的理解 1.英美国家对职业能力的理解
• 能力本位一词来源于英语的Competency(或 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简称CBE,确切的翻译是“以能 力为基础的教育”,其前身是“以能力为基础的培训”(CBT)。
职业分析 课程结构开 发 课程内容开 发
专业课程体系
科目课程标准
教材开发
教材
教学实施分 析
专业教师 课程专家
教学实施建议
二、课程开发的方法与技术 (四)课程开发的人员 职业分析:以生产一线的专家型的实践者为主体;教 师参与;课程专家伴随 课程与教学分析:以教学一线的专家型的教师为主体; 生产一线的专家型的实践者;课程专家伴随
调研对象 (1)企业 企业规模:以毕业生就业较多的企业以及行业龙头 企业为主 可选择调研的企业人员:企业人事部门经理;企业部 门经理;生产一线技术人员 (2)区域内开设类似专业的职业院校 (3)本校历届毕业生
(3)调研方法与工具 问卷——一般控制在两页纸内 (1)用人单位调研问卷 (2)毕业生调研问卷 访谈 (1)用人单位访谈提纲 (2)同类院校访谈提纲 文献资料收集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内容序化
专家
以经验基础上的学科系统化知识:关于如何科学地 解释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
熟练者
具体和功能性知识:关于工作细节和设备功能的知 识
有能力者
关联性知识: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
高级初学者
入门和概括性知识:围绕着“该职业的本质是什么” 的问题
初学者 能力发展阶段 (德莱福斯) 各发展阶段的专业知识类型与 学习内容
6
3.我国在政策上对能力本位的理解
没有下过专门的定义,但从政策的表述上其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 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
(2)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实践 和实训教学环节。
7
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基本思路课
程改革的策略职业教育
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 公共基础课程是公民素质基础、个人发展 基础, 也是专业基础。这三个方面的要求都在逐 步提高,但目前生源文化基础偏低。
应对:
从公民素质角度,设定最低标准; 从专业要求角度,分专业区别对待; 从个人发展角度,提供选修空间。 “分层教学目标,小组学习方式”
课程体系及内容
课程体系——分级别、模块化、逐步递进、逐步加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