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学习讲座
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与 探索
从世界范围来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 首先是“学科系统化”的,在经历了“职 业分析导向”和“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 开发模式后,目前正向“工作过程导向的 模式发展。从我国建国以后职业教育课程 开发的实践中,也能清晰地体会出这一脉 络。
1.学科系统化的课程开发
在实践中,由于很容易在大学里找到与多数职业 教育专业相“对应”的学科,因此许多课程开发 事实上成了从学科知识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并 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简化”的过 程,其结果就是我国传统的学科式课程模式(又称 单科分段式或三段式等),即将各类课程按(知识内 容)顺序分阶段排列,组成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 自为政的结构庞大的体系。
2. 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模 式
MES (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是国际劳工 组织开发的课程方案,原意是针对职业岗位规范进 行就业技能培训的模块课程组合方案,其着眼点是 通过一个模块单元的学习,使受训者获得社会生产 活动中所需要的一种实际技能,每个模块都是可以 灵活组合的、技能及其所需知识相统一的教学单元。 尽管MES模块课程在我国的推广使用并不广泛,然 而在职教课程改革过程中却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人们由此意识到,职教课程并不一定是固定和系统 化的,有时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灵活的选择。
2. 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模
式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 20世纪后期,人们开始认识到,除专业能力之外,劳动者还必须具备较强 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具备职业行动能力 (简称职业能力)。职业教 育是发现、评价和促进职业行动能力发展的一个持续过程。认识到职业行 动能力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教育目标后,行动导向的学习自然成为 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研究的中心议题。行动导向学习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 纪罗马圣路卡艺术与建筑学院(AccademiadlSanLuca)的项目教学(意大利 语progem)和德国20世纪初以著名教育家凯兴斯泰纳(G.Kerschensteiner)为代表的“劳动学校”运动,其在教育实践中获得新生的 标志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以项目教学代替学科性灌输式 教学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大潮。
1.学科系统化的课程开发
理论与实践割裂是学科课程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学科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学科理论基础,但无法 提供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 作经验,其提供的职业学习机会与职业实践的关 系是间接的,因此从根本上难以满足企业和劳动 市场的要求。由此看来,职教课程开发的关键不 是弄清课程的宏观结构,而是在课程开发工作中 如何使学习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跳出学科体系。 “职教课程改革与尝试只有从本质上跳过这道藩 篱,而不仅是在原有学科课程上的修补与改进,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对此, 大家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
三段式是教学内容排列的时间顺序
“双元制”是一种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体制
CBB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模式
MBS是一种具体的课程方案
“学科模式”是教学内容排列的系统化逻辑体系。
一、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 理论探讨
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将职业教育课程分类:
学科中心模式(针对某一技术内容而设计的课程) 阶梯核心式(跳跃式的分段教学,逐步由基础转
2. 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模 式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将全部专业课程分为两个阶 段,第一阶段为宽基础阶段,即教学内容不针对具 体职业岗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专业所需知识和 技能,以期为今后转岗和继续学习奠定“知识与技 能”基础;第二阶段称为活模块阶段,其功能是学 生在选定好模块后,针对相对确定的一个或几个就 业岗位进行训练,为就业做技能方面的准备。这一 课程理念在多个省区职业院校的几十个专业进行了 实验,其实现“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 胜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要求” 双赢的课程目标的努力受到了职业学校的欢迎。
2. 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模 式
项目教学的核心是用“完整的行动模式”(即学生以小组形式 独立制定工作和学习计划、实施计划并进行评价)替代按照外 部规定完成给定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让学生经历接受 任务、有产出的独立工作、展示成果和总结谈话这一完整的 “工作过程”。教师通过设计开发合适的教学项目和多种辅 助手段(如引导课文等“学材”)帮助学生独立获得必需的知 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推广项目教学,事实上是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一个表象。
2. 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模 式
另外一个结果是,“模块”作为职业教育的 一个特定概念被“滥用”了,出现了诸如 “文化课模块”和“活模块”等众多语义不 准或不通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 人们对模块课程本质的认识。
2. 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模
式
学习理论导向课程开发是按照学习理论确定课程结 构的方法,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学生认知能力、一般 行动能力和个性发展,把有效的学习过程作为主导 思想(最典型的如教育技术学理论)。这是一种典型 的从普通教育直接移植的、素质教育的课程开发模 式,其倡导者一般是来自教育学界而不是企业和技 术教育界的专家。近几年比较有影响的如“宽基础 活模块(有称KH)”和“多元整合”课程开发模式。
一、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理
论探讨
2004年,教育部提出了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 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课程 模式,从理论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 “破”掉“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后不知道 “立”什么的矛盾。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旨在提高学校对企业技 术、服务和劳动组织发展快速响应能力的以培 养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的(校本)课程方案,尽 管其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但在今后的实施和 发展中还需要职业教育理论界的支持和深入研 究。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 理论研究
2014.6.6
一、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
理论探讨
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教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项 目中,把课程分为由上到下的三个层级(课程范型、 课程模式、课程方案)
“课程模式”:“来自于某种课程范型并以其课程观 为指导思想,为课程方案设计者开发或改造某个专 业并编制课程文件提供具体思路和操作方法的标准 样式”。据此,将三段式、“双元制”、CBE、MBS、 “宽基础、活模块”等看成是课程模式的具体表现 形式。
2. 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模
式
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方案中,将遵循学校现有教学管理原则和学 生认知规律放在首要位置,学习内容合理与否退居到了较为次要的位 置。其结果是,学习内容与职业行动的联系不紧密(如无法提供符合职 业成长规律的工作经验),因此,职业教育最多只能提供一种职业基础 教育。其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适应现有学校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师 对职业教育的理解程度。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开发混淆了一个事实,即 “学生职业能力的‘宽专结合结构’是职业教育的结果而不是过程; 职业教育课程宏观构造的依据不是‘宽专结合结构’,而是技术知识 的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心理过程” 。由于它“仅停留于对传 统(学科)模式的改良,因此无法实现职教课程和开发模式转型的目 标” 。
2. 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模
式
多元整合课程开发是在对现有各种课程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试图 “揭示各种模式优点,集各家所长,概括它们的共同规律,整合成一 个最优化的课程模式的努力”。它的操作构想是:在确保课程目标具 有明确职业化方向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综合化、开设技术化的学 科、采取模块化的组合形式以及安排阶段化进程和实现学习者方向的 个性化;在教学策略方面,实施能充分实现产学研结合的、以学生为 主体的“项目制”教学和完全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制度等。从以 上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多元整合课程开发”是多种先进职业教育思 想体系(甚至包括不同体系)和理念的综合,它已经完全超越了具体的 课程开发实践可控制的范畴和框架。
2. 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模
式
CBE(Compemnce Based Educatlon)是起源于美国、 后在北美和澳洲等地得以推广的职业教育思想和 模式。由于这里广泛应用了DACUM (Developing a Cumculum)课程开发方法,因此,在我国常把 用DACUM法开发的课程称为CBE课程模式。CBE课程 开发模式的核心是能力,课程设计采用模块式方 案,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以“必 需、够用”为度,教学上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CBE课程开发以职业分析为起点,并把职业能力看 作职业教育的基础,相对于传统的“以学科知识 为基础”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开发来讲,已经具有 革命性的意义。
1.学科系统化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开发
作为普教“改良型”的学科课程模式,职教学科 课程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在理论与实践课程并列、 重视文化基础知识以及实践课单独设课自成系统 等方面,其优点是逻辑性、(学科)系统性强。但 是,学科课程也经受着来自多方面的批判,如认 为学科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地培养能 力;认为学科课程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知识 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认为学科课程的梯形课 程排列方式增加了基础理论学习的难度,也不利 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等。
华东师范大学根据能力观的不同划分出三种导向的课程 模式,即职业任务导向的模式,职业素质导向的模式和 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模式。
尽管这与国际上目前的主流理论并不完全一致,但 至少比按照(未做系统化归类的)某一(偶然表现出 的)特性进行的课程模式比较研究又前进了一大步。 同时,利用三个维度(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课 程的理论深度、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程度)将职业教 育课程分成形成准备型、交替型、渗透型和双元型 等四种课程模式,也是对课程模式的分类进行系统 化探索的有益尝试。
向专业发展)
单元组合式(按生产技术周期和规律安排课程) 模块组合(按工作任务和步骤设计的课程) 职业群集式(按照职业群共有的基础技术和基本
技能整理而成)
是按照同一范畴进行课程模式比较的初步尝 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