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病学重点剖析

温病学重点剖析

第一单元绪论1、《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2、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以桂枝为例,因时因地因人加减,为活用经方作出示范。

3、吴鞠通评价元代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4、金元时期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孟英张仲景学术研究: \*5、①吴又可《温疫论》:开专论温病之先河、创立“戾气学说”、创疏利透达之法②叶天士之《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叶被誉为“温热大师”: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法。

③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部完整系统的论述是热病专著,立湿热病专论,丰富温病理论及证治④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形成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辩证论治体系。

⑤王孟英著《温热经纬》:以经典为经,以后世名著为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仲景学第二单元温病的概念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二、温病特点: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理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①温病大多起病急骤,来势迅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②发热时温病必具之症③易内陷生变,致动血发斑、动风闭窍等危重症候。

三、命名1、以发病季节为依据:春温、冬温2、以时令主气为依据:风温、暑温、湿温3、以发病季节结合主气:秋燥4、以临床特点:大头瘟、烂喉痧、霍乱、疟疾5、以疾病流行情况:温疫四、分类:1、按病证(或病因)性质分类: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热疫、温疟。

湿热类温病:湿温、湿热疫、伏暑、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2、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肺卫表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风温、秋燥和冬温。

伏邪温病:初起即发病于里以里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春温、伏暑。

五、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风寒性质的和风热性质的外感热病。

瘟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给付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如大头瘟、烂喉痧等第三单元温病的病因与发病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伤寒,金匮,张仲景! |+ u, I1 i; F; h1、共性:温热性质显著、从外侵袭人体,由口鼻或皮毛而入治病迅速;性质属热;致病与时令季节相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及转化,不同温邪入侵部位有别仲景论坛7 g- f; M& a# z* v8 {' I2、各性伤(1)风热病邪: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先犯上焦肺卫;易伤肺胃阴津;病情变化迅速(2)暑热病邪:发病可径犯阳明;易于耗气伤津;易致闭窍动风;夹湿邪为患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易于复发;后期既伤;:病位以脾胃为主;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湿热病邪)3(.阴又伤阳。

(4)燥热病邪:病位以肺为主,初起以肺卫见症为主;易致津液干燥,在病之初起时即可有较明显的津液干燥的表现(5)温热病邪:病初即导致里热证;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张t(6)温毒病邪:具火热之性,致病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的特点;攻窜流走,外窜经络、肌腠,上冲头面,下注宗筋、阴器;蕴结壅滞(7)疠气病邪:致病为强,众人触之即病;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大范围流行;为病严重,病情凶险;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仲景论坛0 M# S, [. ` 第四单元温病的辨证一、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 w# ]. _( s) R7 z g. i0 b二、z第五单元温病常用诊法一、辩舌“温病重舌,杂病重脉”察:色泽、形态、润燥1、舌苔黄厚而黏腻:白苔满布,质地较厚,垢腻润泽,紧贴舌面。

为湿热相搏于气分之象,多见湿温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症。

2、白霉苔:满舌生白衣,或蔓延至颊颚等处,或生霉状,或生糜点,或豆腐渣样,刮之易去。

为胃气衰败之象。

3、老黄苔:舌苔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

为热结肠腑之象。

4、灰燥苔:舌苔灰厚而干燥,甚则焦燥起刺,为热结肠腑而津液大伤之象。

5、黑苔焦燥起刺,质地干涩苍老:舌苔黑而干,中心厚,焦燥起刺,扪之糙涩无津。

热结肠腑,肾阴耗竭之征。

6、黑苔薄而干燥或焦枯:7、舌尖红赤起刺—舌红而尖部尤甚,且有红刺,为心火上炎之象;8、纯绛鲜泽—鲜明润泽,不罩苔垢;热入心包。

9、镜面舌—舌绛光亮如镜;胃阴衰亡。

10、枯萎舌—舌绛不鲜干枯;肝肾阴竭。

11、杨梅舌—舌紫起刺,状如杨梅;为血分热毒极盛之象。

二、验齿1、齿燥(伤阴):牙齿光燥如石——胃阴亏损;2、牙齿色如枯骨——肾阴亏损三、辨斑、疹1、斑:形态为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之上,扪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消退后不脱皮屑。

疹:形态为点小呈粟米状,高出皮肤,扪之碍手压之退色,消退后脱屑。

2、斑为阳明胃热未得及时清解,内迫营血,从肌肉而出,病位在胃。

疹为太阴风热走窜血络,从肌肤而出,病位在肺。

清代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3、辨斑疹之顺逆四、辨白涪白涪——隆起于皮肤之上,内含浆液,成半透明状的白色尖细疱疹。

成因:湿热内蕴气分,郁蒸于肌肤:湿热失于清化;湿热挟湿误用滋阴。

临床意义:辨别病邪性质(湿热);判断津气的存亡(浆液饱满,晶莹透亮—津气充盈/色如枯骨,空壳无浆(枯涪)—津气两亡。

)治疗:宣畅气机,化湿透热“涪宜清气,勿宜疏散”五、发热初中期——邪正相争,阳明亢盛;后期——阴液亏损,阴阳失调1.发热恶寒——温病初起卫气郁阻;2.寒热往来——伤寒少阳见证,提示邪在半表半里:3.壮热——气分热盛见证;4.日晡潮热——阳明腑实(伴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5.身热不扬——湿中蕴热,热为湿遏;6.身热夜甚——热灼营阴;7.低热——温病后期,邪少虚多,肝肾阴虚,内生虚热;8.夜热早凉——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

六、汗出异常1. 无汗——温病初起,卫气郁阻,失开合;温病后期,营阴亏损,无作汗之源。

2.时有汗出——热蒸湿动,为湿热性温病。

3.大汗——邪热亢盛:亡阴(大汗淋漓,如珠如油,形瘦疲倦,咽干唇裂,舌红无苔,脉细);亡阳(汗出清稀,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脉微细欲绝)4.战汗——热势持续状盛日久的患者,突然出现全身颤栗,继之全身大汗淋漓,汗后热势骤降。

为邪气久在气分流连,邪正相持,正气奋起抗邪鼓写外出。

七.神志异常神昏谵语——神昏是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

谵语是指语无伦次。

往往并见,古也昏谵并称。

一是热结腑实;二是营热炽盛;三是血热扰心;四是热闭心包,扰乱神明。

昏愦——热闭心包,清窍不通。

神志昏蒙——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识模糊,神志时清时昧,似醒似寐,甚则嗜睡如昏,但呼之能应。

多见于湿热类病证,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昏狂——为血蓄下焦,瘀热内阻。

八、痉(痉挛强直,四肢抽搐或颤动)证第六章温病的治疗一、温病的治疗原则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二、温病主要治法(一)泄卫透表法――开泄腠理、疏解表邪、透疹外达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1、疏风泄热(银翘散,桑菊饮)――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2、透表清暑化湿(新加香薷饮)――夏用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4、疏表润燥(桑杏汤)――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二)清解气热法――清热保津,止渴除炽,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瓜蒌、杏仁、芦根)――邪在气分,热郁胸肺,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2、辛寒清气(白虎汤)――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3、清热泻火(黄芩汤、黄连解毒汤)――邪热内蕴,郁而化火(三)和解表里法――透解邪热,疏泄分消,宣通气机1、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柩机不利,胃失和降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或杏朴苓之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3、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4、和解截疟(小柴胡加减)――疟疾病(四)祛湿清热法――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 s1.宣气化湿(三仁汤)――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zh3.分利湿邪(茯苓皮汤)――湿热郁阻下焦(五)通下逐邪法――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z1.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热结阳明,内结肠腑2.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3.增液通下(增液承气汤)4.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六)清营凉血法、清营泄热(清营汤)――邪热入营分而未有明显动血者 1.2、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3、气营两清(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七)开窍醒神法1、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2、豁痰开窍(菖薄郁金汤)张(八)息风止痉法1、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2、滋阴息风(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九)滋阴生津法弘1、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2、增液润肠(增液汤)3、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九)固正救脱法 1、益气敛阴(生脉散)2、回阳固脱(参附龙牡汤)(十)固正救脱法(十一)外治法第八章风温。

一、诊断要点:发于冬春;发病初起在发热,恶风寒,咳嗽,口渴,脉浮等肺卫症;肺卫之邪不解,可逆传心包伤二、风温的辨治治则:清泄肺热1、初起:邪袭肺卫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疼、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辛凉解表,疏风泄热——银翘散、桑菊饮偏于表热较重,一发热,微恶风寒,咽痛等为主要表现的,用银翘散;偏于肺失宣降,表证较轻,以咳嗽为主症的,用桑菊饮。

咳嗽较重者加杏仁、橘红、川贝、枇杷叶等;咽痛重者加马勃、玄参、土牛膝等;肺热咳浓痰者加黄芩、鱼腥草、虎杖等。

2、邪热壅肺——身热、汗出、烦渴、咳喘、或咳痰黄稠或带血、或痰呈铁锈色、胸闷胸痛、苔黄、脉数——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味3、肺热腑实——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舌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清热宣肺,化痰攻下——宣白承气汤(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瓜蒌皮)4、痰热结胸——身热面赤、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胸脘痞闷、按之疼痛、便秘、苔黄滑、脉滑数有力——清热化痰开结——小陷胸加枳实汤5、热陷心包——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身体灼热、四肢厥冷、舌蹇、舌色鲜绛、脉细数——清心开窍(凉开)——清宫汤送服三宝温病三宝:1.安宫牛黄丸──药性最凉,清热解毒,用于高热昏迷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