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大山人,即朱耷,明朝宗室,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

八大山人,即朱耷,明朝宗室,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

八大山人,即朱耷,明朝宗室,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八大山人传。

八大山人。

即朱耷。

明朝宗室。

江西南昌人。

明末清初画家。

书法家。

年轻时遭遇变故。

离开家逃到奉新县的山中。

剃去头发做了僧人。

不几年。

手持佛尘被称为高僧。

中文名,八大山人。

明朝,宗室。

资格,诸生。

世代居住,南昌。

为诸生。

世居南昌。

弱冠遭变。

弃家遁奉新山中。

剃发为僧。

不数年。

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

从学者常百余人。

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

延之官舍。

年余。

竟忽忽不自得。

遂发狂疾。

忽大笑。

忽痛哭竟日。

一夕。

裂其浮屠服。

焚之。

走还会城。

独自徜徉市肆间。

常戴布帽。

曳长领袍。

履穿踵决。

拂袖翩跹行。

市中儿随观哗笑。

人莫识也。

其侄某识之。

留止其家。

久之。

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

行楷学大令。

鲁公。

能自成家。

狂草颇怪伟。

亦喜画水墨芭蕉。

怪石。

花竹及芦雁。

汀凫。

翛然无画家町畦。

人得之。

争藏弆以为重。

饮酒不能尽二升。

然喜饮。

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

辄往。

往饮辄醉。

醉后墨渖淋漓。

亦不甚爱惜。

数往来城外僧舍。

雏僧争嬲之索画。

至牵袂捉衿。

山人不拒也。

士友或馈遗之。

亦不辞。

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

不可得。

或持绫绢至。

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

”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

乃反从贫士。

山僧。

屠沽儿购之。

一日。

忽大书”哑”字署其门。

自是对人不交一言。

然善笑。

而喜饮益甚。

或招之饮。

则缩项抚掌。

笑声哑哑然。

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

赌酒胜则笑哑哑。

数负则拳胜者背。

笑愈哑哑不可止。

醉则往往唏嘘泣下。

予客南昌。

雅慕山人。

属北兰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

至日。

大风雨。

予意山人必不出。

顷之。

澹公驰寸札曰:“山人侵蚤已至。

”予惊喜。

趣乎笋舆。

冒雨行相见。

握手熟视大笑。

夜宿寺中剪烛谈。

山人痒不自禁。

辄作手语。

势已。

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

烛见跋。

不倦。

澹公语予。

山人有诗数卷。

藏箧中。

秘不令人见。

予见山人题画及他题跋。

皆古雅。

间杂以幽涩语。

不尽可解。

见与澹公数札。

极有致。

如晋人语也。

山人面微赪丰。

下而少髭。

初为僧。

号雪个。

后更号曰人屋。

曰驴屋驴。

曰书年。

曰驴汉。

最后号八大山人云。

澹公杭人。

为灵岩继公高足。

亦工书。

能诗。

喜与文士交。

赞曰:世多知山人。

然竟无知山人者。

山人胸次。

汩浡郁结。

别有不能自解之故。

如巨石窒泉。

如湿絮之遏火。

无可如何。

译文。

住在山中二十年。

跟随他学习的曾经有一百多人。

临川县令胡亦堂听说他的名声。

请他到官衙。

一年多后。

他心中空虚恍惚不得意。

于是就发作疯病。

忽而大笑。

忽而整日痛哭。

一天晚上。

撕裂了自己的僧服。

焚毁它。

跑回了会城。

他独自在集市中徘徊。

常常戴着旧布帽。

披着破长袍。

鞋子破烂。

露出脚跟。

甩开袖子。

像跳舞一样轻快地行走。

市中的人跟着观看嘲笑他。

没有人认得出他。

他的侄子认出了他。

就留他住在自己家。

很长时间。

病才确实好了。

山人擅长书法。

行楷学习大令。

鲁公。

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写的狂草非常怪异而有气势。

也喜欢画水墨芭蕉。

怪石。

花竹及芦雁。

汀凫。

自由自在而不受画家规矩的约束。

人们得到了他的画都争着收藏。

把它看得很贵重。

他喝酒不能喝完二升。

但是喜欢饮酒。

贫困的读书人或普通百姓。

宰杀牲畜的。

卖酒的邀请他喝酒。

他就去;每次去喝酒总是喝醉。

喝醉后创作时墨汁淋漓。

也不很爱惜。

八大山人多次到城外僧舍去。

小和尚争着纠缠他索要画作。

甚至于拉扯他的衣袖衣襟。

山人也不拒绝。

朋友中有人赠送他财物。

他也不推辞。

然而达官贵人想要用几两银子换一张水墨画。

也得不到;有人拿绫绢来。

他就径直接受。

说:“我把它当作做袜子的材料。

”因此。

达官贵人求他的书画。

竟然反而要从贫困的读书人或和尚僧众。

宰杀牲畜的。

卖酒的那儿买到。

一天。

忽然在他的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哑”字。

从此对人不说一句话。

然而喜欢笑并且更喜欢喝酒了。

有人请他喝酒。

他就缩着脖子。

拍着手掌“哑哑”地笑。

又喜欢游戏猜拳。

赌酒胜了就“哑哑”地笑。

输得多了就用拳打胜者的后背。

更“哑哑”地笑个不停。

喝醉了就常常叹息抽噎落泪。

我客居南昌。

一向仰慕八大山人。

就嘱托北竺澹公约山人前往山寺相见。

到这一天。

刮大风下大雨。

我料想山人一定不会出门。

不一会儿。

澹公拿着短信说:“山人天刚亮就已经到了。

”我又惊又喜。

急忙叫了一顶竹轿。

冒着雨前去见他。

握着手相视大笑。

夜里在山中住宿。

点烛交谈。

八大山人犹如身体发痒忍不住地想要与人交流。

就借助手势进行表达。

随后竟然索要笔在桌上写字来酬答我。

直到蜡烛燃尽露出烛根也不知疲倦。

我认为:世上认识八大山人的人很多。

却竟没有一个真正了解他的人。

山人心中情感愤激郁结。

另有无法自我排遣的原因。

如同巨石阻挡了泉水。

如同湿絮阻遏了烈火。

无可奈何。

于是忽狂忽哑。

朱耷潜藏玩世之态。

而有的人看待他。

说是狂士。

说是高人。

他们对山人的了解真是太浅了呀!可悲啊!。

简介。

朱耷明末清初画家。

明朝宗室。

号八大山人。

又号雪个。

个山。

入屋。

驴屋等。

入清后改名道朗。

字良月。

号破云樵者。

汉族。

南昌人。

明亡后削发为僧。

后改信道教。

住南昌青云谱道院。

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

并善于泼墨。

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

在创作上取法自然。

笔墨简炼。

大气磅礴。

独具新意。

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

成就影响。

怪异晦涩中隐含着痛苦八大由于他的特殊身世。

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胸臆。

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那种怪怪奇奇的变形画来表现。

例如他所画的鱼和鸟。

寥寥数笔。

或拉长身子。

或紧缩一团。

倾是而非。

特别是那对眼睛。

有时是个椭圆形。

都不是我们生活中所看的鱼。

鸟的眼睛。

生活中鱼。

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

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

八大的鱼。

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

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哩。

他画的山石也不像平常画家画那个样子。

浑浑圆圆。

上大下小。

头重脚轻。

他想搁在哪里就在哪里。

也不管它是不是稳当。

立不立得住。

他画的树。

老干枯枝。

仅仅几个杈椰。

几片树叶。

在森林中几万棵树也挑不出这样一颗树来。

他画的风景。

山。

光秃秃的树。

东倒西歪。

荒荒凉凉。

果真有这么个地方。

我想谁也不肯到这里来安家落户。

还有。

他画上的题诗。

签名和印章。

也是怪怪的。

例如他自号“八大山人”。

解释的人很多。

至今学者们还有不同争论。

他有一方印章。

印文刻作。

有人说它是由“八大山人”四字组成。

有的人则持慎重态度。

称之为“屐形印”。

因为它的形状像只木屐。

至于他画上的题诗。

许多句子更是令人难解。

然而。

八大明确地告诉我们:“横流乱世杈椰树。

留得文林细揣摩”。

又说:“想见时人解图画”。

他是很希望人们能够理解他的画中之意的。

因此许多学者经细心的研究。

从他的画意和字里字间。

探听出许多真消息。

例如他有一个画押写作。

很长时间人们一直称它为龟形画押。

因为其形状特别像一只乌龟。

后来才看出。

原来是由“三月十九日”几个字变形组成。

这恰好是明代最末一个皇帝崇祯自杀的日子。

标志着明朝的灭亡。

那么这个画押。

也就表示对国亡的纪念。

康熙二十一年他曾经画了一幅《古梅图》。

树的主干已空心。

虬根露出。

光秃的几枝杈椰。

寥寥的点缀几个花朵。

像是饱经风霜雷电劫后余生的样子。

其上题了三首诗。

第一首写道:“分付梅花吴道人。

幽幽翟翟莫相亲。

南山之南北山北。

老得焚鱼扫虏尘。

”“梅花吴道人”是指元代画家吴镇。

自号“梅花道人”。

方框内的字。

显然是被当时或稍后的收藏者有意剜去。

以避免文字狱灾祸。

不难猜测。

这个字不是“胡”。

即是“虏”。

清代统始者以满族入主中原。

最忌讳的也是这两字。

要在“南山之南北山北”扫除“胡尘”。

朱耷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他的反清复国思想。

第二首诗写道:“得本还时末也非。

曾无地瘦与天肥。

梅花画里思思肖。

和尚如何如采薇。

”诗中用了两个典故。

一是元初遗民画家郑思肖。

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吴下。

画兰花露根不画坡土。

人问何故。

他回答说:“土地都被人抢夺去了。

你难道不知吗?”二是殷遗民伯夷。

叔齐在周灭殷以后。

耻不食周粟。

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

直至饿死。

原来八大这幅《古梅图》虬根外露。

也不画坡土。

是仿照郑思肖画兰之意。

暗含着国土被清人所抢夺。

他这个明代宗室子孙。

之所以成了和尚。

正如伯夷。

叔齐采薇首阳山那样。

不肯臣服于新王朝。

国破家亡。

复国无望。

这使他不能不“苦泪交千点”了。

八大题画诗。

是解开他画意的钥匙。

然幽涩难解。

如迷如雾。

许多学者都下过一番功夫进行破释。

例如康熙二十三年所作《甲子花鸟册》。

其中第七页画一只八哥站在枯枝上。

题诗曰:“衿翠鸟唤哥。

吭圆哥换了。

八哥语三虢。

南飞鹧鸪少。

”此诗之意。

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教授经过引经据典考释后结论说:“此诗画是讥‘虢’亡后。

忠臣如鹧鸪之志切怀南。

殊不多见。

”这就是说。

八大的作品。

除了一般的国破家亡的情绪表达之外。

有时还具体有所指。

《瓜月图》亦是件有所指的作品。

在题诗之后他记录说:“己巳润八月十五夜画所得”。

发展到明清时代。

出现了许多文人水墨画写意大师。

八大为其划时代的人物。

在水墨写意画中。

又有专擅山水和专擅花鸟之别。

八大则两者兼而善之。

他的山水画。

近师董其昌。

远法董源。

巨然。

郭熙。

米芾。

黄公望。

倪瓒诸家。

例如康熙四十一年所作《书画册》共画了六幅山水小品。

就可以看出深受董其昌的影响。

其远笔的圆润则有着董。

巨和黄公望的遗踪。

墨法参照了米氏云山。

而某些树石的组合形式。

显然取自倪瓒。

但是。

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

却又强烈地感觉到朱耷的个性。

上述那些古人的法则。

不过是他随手拈来为自己服务的。

那些山。

石。

树。

草。

以及茅亭。

房舍等。

逸笔草草。

看似漫不经心。

随手拾掇。

而干湿浓淡。

疏密虚实。

远近高低。

笔笔无出法度之外。

意境全在法度之中。

这种无法而法的境界。

是情感与技巧的高度结合。

使艺术创作进入到一个自由王国。

比起山水画来。

八大的花鸟画创作。

更具有他风格个性的典型性。

顺治十六年所作《传綮写生册》。

和康熙五年作的《墨花卷》。

是八大早期作品。

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水墨写意花鸟画创作。

深受沈周。

陈淳。

徐渭的影响。

其用笔较方硬。

题材。

布局也未脱离前人窠臼。

但是画中所表现出的兀傲之气。

以及不拘一格的大胆剪裁。

如不求物象的完整性。

却已预示着他的未来的发展。

八大花鸟画最突出特点是“少”。

用他的话说是”廉”。

少。

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

如康熙三十一年所作《花果鸟虫册》。

其《涉事》一幅。

只画一朵花瓣。

总共不过七。

八笔便成一幅画。

在八大那里。

每每一条鱼。

一只鸟。

一只雏鸡。

一棵树。

一朵花。

一个果。

甚至一笔不画。

只盖一方印章。

便都可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可以说少到不可再少了的程度。

前人所云“惜墨如金”。

又说“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只有八大才真正作到了这点。

朱耷可谓前无古人。

后难继者。

少。

也许能有人作到。

但是少而不薄。

少而不贫。

少而不单调。

少而有味。

少而有趣。

透过少而给读者一个无限的思想空间。

这是难有人作到的。

八大却具备了如上的要求。

这里大有文章。

首先是他在用笔用墨上的功夫。

他的用笔由方硬变圆润。

饱和墨汁与运笔的方法相结合。

一下笔就给人以浑厚丰富之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