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1)相同点:
①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都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在思想 意识形态领域中产生巨大反响的产物。如中国的封建生产力发 展和封建生产制度确立;西欧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与发展。 ②都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如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 和西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③都属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 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和历史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④在新思想成就中,都突出了现实社会中“人”的巨大的作用。 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倾向突出;西欧形成了“人文主义”的思 想。
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 求,礼贤下士,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 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 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 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 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 想家。
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 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法家集大成 者–韩非子
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 过古代,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而不 必拘泥于成法。这反映了法家“厚今薄古” 的历史观。 历史进化、政治改革 他主张“法治”,利用人趋利避害的本性, 以严刑峻法统治臣民。 以法为本 他还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 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 方来效。”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为什么最受到统治阶 级推崇?有何影响? 原因: 1、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潮流
2、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夺 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3、符合诸侯国君增强国力, 兼并天下的愿望。
影响:
反映时代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国家 统一和政治稳定。
为秦始皇巩固统一,建立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过于严厉,导致秦暴政,秦王朝短 命而亡。
1、同情人民疾苦:合理,进步性 2、“小国寡民”:是消极、倒退。
“东方圣城”是指 中国的那一座城市?
孔庙
2、孔子
(1)生平…
明代.佚名孔子燕居像
孔子生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 今天山东省曲阜县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 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先世是宋 国贵族,孔子幼年丧父 ,家境清贫。成长后 , 曾任委吏 (会计) 和鲁司寇 (掌管刑狱、纠察 等)职位 , 30多岁到齐国,但未得重用,又 回到鲁国,聚徒讲学。其后周游列国 ,提倡 德治 .年68 返回鲁国 , 致力於教育 ,并整理 《诗》、《尚书》、《春秋》等古代文献, 现存《论语》是记述孔子谈话与思想的主 要资料。
字伯阳,又称老聃。 做过周朝的“守藏 室之吏”(管理藏 书的官吏),道家学 派创始人。《道德 经》一书相传为其 所作,在道教被尊 奉为教主,被称为 太上老君。
阅读材料了解老子思想主张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第一性的,万物是道派生出来的) 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 (道是无形、无象、无体的,就是无)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对立的东西可以相互转化) 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道经常是无为的,但没有哪件事不是它 干出来的)
“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诗经》
内容: 地位:
文 “楚辞” :屈原及代表作 老子: 学 墨子: 诸子散文 孟子: 庄子: 韩非子:
诸子
散文特点
老子
庄子 墨子 孟子
情感、想象、哲理
文字优美、想象丰富 《秋水》《逍遥游》 推理与叙事相结合,说明科技 善用比喻、辩论见长
韩非子
用寓言比喻现实《五蠹》
艺术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 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没有阶级等差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 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 数。 反对不义战争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 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摘自《墨子》 任人唯贤而不以亲
墨子思想核心:兼爱”“非攻”“尚贤”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 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 统治 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 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三者之间表现出 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 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 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 格局。
2.下列哪一学派可能 主张采取文化专制政 策由官府垄断文化教 育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3.认为世界就是“我”的 主观产物,这样的唯心主义 哲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 畴,战国时期具有主观唯心 主义思想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韩非 C.庄子 D.荀子
4.战国思想家中具有唯物 思想,主张认识并利用自 然规律,造福人类的是 A.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D.墨子
(2)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核心 内容
政治 思想 “仁”和“礼 ”
思 想 学 说
教育 思想
文化贡献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 创办私学, 整理文化典籍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 注重政治与人事, 对鬼神敬而远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礼、乐、 身、御、书、数 弟子三千 儒家五经
7.《诗经》中最 精华的部分是 A.―国风” B.―楚辞” C.雅 D.颂
8.以下叙述与春秋战国时科技发 展的史实不相符的是 A.战国时形成了我国自己固定的 历法系统 B.战国时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 学著作 C.《春秋》、《墨子》中都记载 了一些科技成就 D.中医诊断水平有了较大发展
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有何异同?
(1)社会根源:春秋晚期,大国争战,生产力发展, 分封制、井田制瓦解。在奴隶制度逐步瓦解过程中, 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主 张挽救奴隶制,缓和阶级矛盾。 (2)不受重视原因: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制瓦解、 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形成的时代,要求以暴力打破旧的 社会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权。 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所以 不被重视。 (3)后来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孔子的主张中包含坚 决维护统治秩序,缓和阶级矛盾,使社会安定,保证生 产发展等有利于统治者的成分;后来的儒家思想家又加 以改造和发挥。
问题1: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 主的统治 ①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 促进生产的发展 (2)具有 进步性: ②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稳定 (3)可行性: 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问题2:孔子所谓“礼”、“序”是指什么? 他为什么要维护“礼”和 “序”?
宏缅 章怀 阔先 论师 滋忧 我虑 中天 华下
为什么称孟子 为“亚圣”?
中国亚圣 : 孟子
阅读课文归纳孟子的思想主张
①主张“仁政”、 民贵君轻 ②提出“民本”思想 ③提出“性善”论
孟母教子图
孟子为什么提出“重民”的主张?
1、从夏商周三代的兴衰中认识到广大 人民的力量 2、希望实行一种相对宽舒的统治以缓 孔孟仁政有何不同? 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归纳
1、生产力提高,经济的发展
2、社会大变革,阶级关系的巨变
3、列国纷争,社会动荡与变革
4、统治者重视人才,优待知识分子 5、私学的兴起 6、民族融合的加强
认识: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一、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 1、老子 春秋晚期的楚 (1)生平:… 国贵族。姓李名耳,
一、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 1、老子
(1)生平:…
A、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2)思想: B、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政治主张:无为
“无为”的含义:
反对严刑峻法,统治者不要干预人民 生活,少一点欲望与作为,少过问政事, 薄赋敛,轻刑罚,尚节俭。任其自然,天 下就会安定,政权就会巩固。
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主张?
分析墨子思想形成的社会根源,并作 简要评价。 社会根源
(1)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人民渴望一 个安定的生产环境。
(2)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残酷剥削人民。
(3)封建经济的形成发展,小生产者队伍的 壮大。
(4)小生产者地位低下,希望提高政治地位。
评价
符合人民利益的, 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顺应了历史潮流,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 得弘扬。
5.―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 拱之”这一主张体现了 A.儒家思想德保守部分 B.儒家维护周朝的“礼” C.儒家以德治民的思想 D.儒家主张贵贱有序
6.《论语· 乡党篇》记,一次孔子 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 “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 “圉”,为最下等级之人。孔子 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体现了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张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1、绘画成为一种独立艺术 2、青铜装饰艺术发展 3、音乐艺术达到很高水平
哈雷慧星: 春秋 历法: 天文 战国:《甘石星经》 科 学
物理学:《墨经》(战国时期)
医学:扁鹊“四诊法”(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孕育了哪些统一因素?
1、局部统一 2、民族融合
3、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
4、人民渴望统一
1.下列教育思想有利于 保障平民有机会接受教育 的是 A.―有教无类” B.―学在官府” C.―温故而知新” D.―因材施教”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有何特征?
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大变革: 诸侯争霸,战争连年 大动荡:
----分裂到局部统一
社会经济发展
大发展:民族不断融合
文化异常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特点:
异常繁荣:
1.哲学百家争鸣; 2.文艺百花争艳;
3.科技世界领先。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形成的原因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第 一次思想大解放,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其原 因如下: 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 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 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 提供了政治前提。 第三,激烈动荡、变革的社会环境,使得思想异 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 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