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PPT课件
▪ ⒋肾脏损害: ▪ 因肾小管尤其是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
可出现蛋白尿、糖尿、氨基酸尿、尿酸尿及 肾性佝偻病等。
2020年10月2日
14
临床表现
▪ ⒌血液系统: ▪ 病程中常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至少15%的患者
溶血表现明显。导致溶血的原因不明,有人认为是 由于肝脏在短期内大量释放铜入血,红细胞大量摄 取铜,导致对细胞膜和血红蛋白的氧化损伤,也有 人认为铜的毒性作用是对细胞膜磷脂的氧化作用。
神经元显著减少\脱失, 脑 轴突变性, 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壳核病变明显, 苍白球&尾状核次之, 皮质 亦可受侵
角 缘后弹力层、内皮细胞浆内棕黄色细小铜颗 膜 粒沉积
2020年10月2日
7
临床表现
▪ 多于青少年期起病,少数可迟至成年期, 发病年龄4~50岁。
▪ 初起症状42%为肝病表现,34%为神经系 统,10%为精神症状,12%为继发于肝病的 内分泌或血液系统症状,1%为肾损害表现, 约25%患者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系统受累表现。
2020年10月2日
4
病因&发病机制
肝细胞中
铜作为辅基参与 多种生物酶合成
Cu++ 白蛋白
P型铜, 结合疏松 容易沉积在组织中
临
肝脏
床 症
肾脏
状
角膜
脑
2020年10月2日
Cu++ Cu++
P
型
铜
Cu++ α-2球蛋白
转
运
铜蓝蛋白, 结合紧密
ATP
氧化酶活性, 呈蓝色
酶
WD蛋白 缺陷
WD基因 13q14-21突变
▪ 8.皮肤:色素沉着,尤以面部及双小腿伸侧明显; 指甲弧呈蓝色,含铜量增加;
▪ 9.内分泌:胰腺受损有胰功能不全和糖尿病;继发 于肝病的内分泌变化,年青女性有闭经,男性发育 迟缓,乳房发育等。
2020年10月2日
16
辅助检查
▪ ⒈血清铜蓝蛋白和血清铜氧化酶活性:血清铜蓝蛋白 降低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之一。正常人血清铜蓝 蛋白值为0.26~ 0.36克/升。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 清铜蓝蛋白显著降低,甚至为零。 冯磊磊:铜蓝蛋白95mg/L,参考范围(230-440)
5
病理
▪ 由于90%以上的患者血清铜蓝蛋白与铜结 合存在障碍,因而认为铜蓝蛋白的合成障碍 是本病最基本的遗传缺陷。
▪ 致病因子造成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和胆道铜 排泄障碍,线粒体铜沉积导致自由基和氧化 损伤在本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2020年10月2日
6
病理
病变累及肝\脑\肾&角膜等
肝
细胞脂肪变性\含铜颗粒增加\线粒体破坏 肝细胞灶性坏死\纤维增生→结节性肝硬变
本病所致溶血常是短暂性的和自限性的,常较肝 病表现超前数年,溶血发生时常无K-F环发生。
2020年10月2日
15
临床表现
▪ ⒍骨骼及其他疾病:
▪ 可有膝关节或其他大关节疼痛和僵硬。可有脱钙, 骨质软化,佝偻病,自发性骨折,关节下囊肿,骨 关节痛,分离性骨软骨炎等表现。
▪ 7.心脏:
▪ 可有心律失常,心肌病和植物神经功能异常;
0年10月2日
11
临床表现
▪ ⒊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ring,K-F环): 角膜边缘可见宽约2~3mm左右的棕黄或绿 褐色色素环,用裂隙灯检查可见细微的色素 颗粒沉积,为本病重要体征,一般于7岁之后 可见。
2020年10月2日
12
2020年10月2日
K-F环
13
临床表现
▪ 在血液中铜与白蛋白疏松地结合并运送至肝脏。 在肝脏内大部分铜转与α2球蛋白结合成具有氧化 酶活性的牢固的铜兰蛋白后再释入血液中,部分 铜通过胆汁法经胆管排泄至肠道由粪便排出。再 有微量铜从尿及汗液中排出体外。
▪ 正常人血清铜中,约95%为铜兰蛋白,只有5%左 右与白蛋白疏松地结合,在人体各脏器中也多以 铜兰蛋白形式存在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
2020年10月2日
2
概述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性铜代谢障碍疾病。以肝硬化和脑部基底节变 性为主的遗传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 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症状、精神症状、 肾功能损害症状及角膜色素环(K-F环)。
2020年10月2日
3
▪ 生理:铜,微量元素,每天从饮食摄入铜约5mg, 仅2mg左右由肠道吸收入血。
2020年10月2日
9
临床表现
大脑皮层受损征: ▪ 精神症状以情感不稳和智能障碍较多见,严
重者面无表情,口常张开、智力衰退。少数 可有腱反射亢进和锥体束征,有的可出现癫 痫样发作 小脑受损征:共济失调&语言障碍
2020年10月2日
10
临床表现
▪ ⒉肝脏症状:儿童期患者常以肝病为首发症 状,成人患者可追索到“肝炎”病史。肝脏 肿大,质较硬而有触痛, 肝脏损害逐渐加重可出现 肝硬化症状,脾脏肿大, 脾功亢进,腹水,食道静脉 曲张破裂及肝昏迷等。
▪ 起病多较缓慢,少数可由于外伤、感染或其 他原因而呈急性发病 。
2020年10月2日
8
临床表现
▪ ⒈神经系统症状: 尾状核\壳核受损征: ▪ 常以细微的震颤、轻微的言语不清或动作缓慢为其
首发症状。典型者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表现为四 肢肌张力强直性增高,运动缓慢,面具样脸,语言 低沉含糊,流涎,咀嚼和吞咽常有困难。不自主动 作以震颤最多见,常在活动时明显,严重者除肢体 外头部及躯干均可波及、此外也可有扭转痉挛、舞 蹈样动作和手足徐动症等。
肝豆状核变性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
传染科
2020年10月2日
1
病程记录
▪ 患者冯磊磊,男,10岁 ▪ 患者2013年9月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等症,需卧床休息,家人发现其
眼球及全身发黄,不伴发热、心慌、腹痛等症状,求治西安市儿童医院, 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性”给予对症治疗,治疗效果欠佳,2013年9月 19日求治我院,门诊以“慢性重型肝炎”收入院。 ▪ 查体:T36.5ºC,P 90次/分,R16/分,Bp95/60mmHg,神清,全身皮 肤巩膜重度黄染,心肺检查无阳性体征,腹膨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 腹柔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 下1cm,质中,无触痛。 ▪ 院外资料: 根据院外检查结果,患者诊断考虑肝豆状核变性,依据:1.乏力、腹胀 等症状;2.院外血清铜、铜蓝蛋白异常,角膜可见K-F环,肝功明显异 常;3.查体:贫血貌,皮肤巩膜重度黄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