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春秋霸权规律,领会国家之间的博弈一:背景随着一个霸权国由兴盛走向衰落,必有另一个大国崛起并取而代之,开始新的周期;霸权的兴衰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因素在霸权兴衰历程中所起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不相同;霸权兴衰的最终结果是通过战争胜负表现出来。
当然以后时代更多不是靠战争解决,但是离不开战争方式。
(思考今后中国崛起于大国中,主要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我国将长期面对霸权主义的威胁,同时中国提出新兴大国崛起战略,在这种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和国家发展战略下,选择怎样的国际战略,使国际行动角色与国家利益相一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通过研究和学习春秋时期的霸权兴衰,为应对当前的霸权主义寻找借鉴同时为我们在国际舞台要发挥巨大的影响力思考出路,这些不仅要靠硬件(硬实力),也需要软件(软实力),这才是真正大国的实力。
(硬件和软件实力的欠缺)二书籍简介:春秋时期的霸权体系和当代世界的霸权体现都表现出列国并存一霸独强、缺乏对霸权构成长久和有力制衡的其他力量。
当今世界的国际格局与春秋时期的国际格局有相比也有差别,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都出自周王朝这样的共同的政治母体,以“礼、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在当时的华夏文明圈中有高度的认同,从春秋时期争霸到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而当今世界各国并非出于共同的政治母体,文明的多元化是其重要特征,各国间进行竞争、合作和发展的结果必然是政治格局多元化的形成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因此在本质上来说两者是不可以比的。
但是两者在形式上有相同的地方。
(“道”虽异而“术”相同。
)由此推知,不同时代,不同体系内的行为却可能面临相似得问题,并采取相似的策略。
(王道和霸道,王道,都需以人为本,都包含仁义、礼信等道德内容。
王道是利用怀柔的办法治理国家,霸道是利用强制的办法治理国家,“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既要讲究实力,又要讲究道德,即要威加于国,又要取信义于天下。
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主要内容介绍:1 霸权产生的条件:西周的政治体制,孕育出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在思想和观念上为霸权的产生奠定基础。
这种文化认同,产生对“天下皆一家”、“四海之类皆兄弟”的追求。
2 霸权的特征:1)权力的核心问题还是合法性,合法性要求获得公众的承认和服从;春秋时期的霸业随着周天子王权的衰微而兴起的,大国通过武力谋取霸权必须获得最终的承认取得合法性,要求“受命于王”,得到周天子的认可。
春秋时期的国家因为分封而来,诸侯的权力都来源于周天子的授予,自西周建立起宗法、分封等一整套礼乐文明体制起,就规定诸侯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
周平王东迁以后,王权衰落,但是诸侯国毕竟不敢明目张胆的否定周天子的地位,周天子还是公认的天命中心。
这种霸权,要在宗教、血缘传统上予以承认才能获得肯定。
2)霸主通过在联盟中行使的话语权来实现霸权:霸主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在联盟中行使话语权来实现的,主要表现为诸侯的归顺和服从,成为霸主的主要标志在于是否获得大多数诸侯的追随,是否能够主持诸侯的会盟号召诸侯,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以兼并为目的,而是达到使对方臣服,获得诸侯的真心归附,(战国时期不是如此,更多以兼并为目的达到最后的大一统)3 春秋霸权的构成:1)霸主的义务:(1)尊王:春秋时期霸主政治的实质,是霸主国凭借实力谋求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由于周朝国家的法统没有废除,这种控制仍需借助周王室的政治影响力,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间接发挥作用。
所以“尊王”依然是霸主团结诸侯,获得霸权合法性的重要途径,也是霸主最重要的职责和义务。
具体职责包括:在礼仪制度上推崇王室,在王室内部发生叛乱要率诸侯平叛内乱安定王室;处理王室和王室卿大夫之间的争执矛盾,维护王朝的稳定和天子的尊严;周王室受到外来武力进攻,霸主要率领盟国诸侯保卫王室安全。
2)权利:霸主可以为维护道义而干涉盟国内政的权利。
这种干涉往往以平定内乱,讨伐无礼国家为借口;霸主有主持会盟,制定规则的权利;有要求盟国朝聘贡纳的权利。
有要求盟国出动军队,协助霸主进行军事行动的权利。
4 春秋霸权的内在矛盾:1)道义需求和霸权野心的矛盾:霸权始终要兼顾道义和实力,权力的有限性和相对性,决定霸权国家需要道义的合法性,道德的权威性来增加自己的感召力,弥补其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不足;然而,在遵守道义的同时,需要争取自己的利益,在春秋后期更多的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发展为日益膨胀的霸权野心,不择手段的追求自身利益,必然损害霸权存在的道义基础,从而引起霸权体系的失衡。
2)稳定性目标和力量失衡的矛盾:维护霸权秩序下的稳定,是霸主国追求的目标,这在客观上要求体系内各国的力量对比处于静止平衡状态;而霸主国自身会经历由盛转衰的周期变化,这样的变化过程正是霸权体系内在矛盾不断冲突和调适的过程。
当矛盾激化到无法调和时,则是原有整个霸权体系的崩溃。
四:规律总结:1 霸主国由盛转衰有必然性三个阶段:霸权上升、霸权兴盛、霸权衰落阶段,每一个霸主国的崛起并进而成就霸权,都经历长期的努力,如果不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就无法实现国力的积累,无法形成赖以支撑霸权的强大的物质力量。
所有的霸主国,无论经历过何等的权力和辉煌,最终必然走向衰亡,并被新的崛起的霸主国所取代,霸权体制自身存在的自我瓦解的逻辑因素是,当国家取得霸权地位之后,其最大的愿望是维护霸权体系的稳定,从而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总是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国家实力也会随之呈现此消彼长大的变化,因此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保持长久的霸主地位。
(任何事物发展都是有经历的三个周期,明白这个道理就想,任何事物都要开创,任何在现在看来的新事物都会被时代和历史淘汰,因此,眼光定位要长远)(研究学习美国是如何成为当代世界霸主的发展历程)(德国和日本挑战英国。
美国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霸主地位最终失败的命运)(中国·想要取得强国之手地位该怎么走)2 新一轮的霸权争夺总是伴随着更大规模的战争:生存威胁是大国权力竞争的内在动因:经济利益是争霸战争的根源,霸权因战争而建立和更替;霸权通过战争而更替,没有哪个霸权国愿意看到自己衰退和消亡的结局,更没有哪个愿意主动放弃在霸权体系下中所占有的优势地位和特殊权力,新兴崛起的大国,只有通过战争才能重新进行权力分配(一战和二战是如此,但是当今时代权力的分配是怎样的)3 君主的个人素质对霸权周期的长短有着重大影响(个人后期能否居安思危和后代能否继承遗志励精图治)(如今时代这个问题可以有效的遏制,但是不能完全根除)霸主扩大相对军事实力的手段:(美国、前苏联的行为)1 除扩大绝对军事实力外,还要扩大相对军事实力,通过武力手段打击对手,就能扩大自己的相对实力,削弱、遏制新兴国家崛起实现维护霸权的目的1)武力干涉其他诸侯国内政,增强自身实力2)通过多种手段,消除潜在威胁,遏制和削弱新生挑战者霸权因战争手段使用不当而衰落:1)只重战胜攻取,不重战后修功是霸权衰落的直接诱因,战后修其功,一方面要防止因丧失时机导致敌人东山再起;另一方面,要广施恩德,尽快恢复和发展因战争而破坏的经济;晋国和吴国就是很好的对比2)穷斌黩武、征伐无度是霸权衰落的决定因素联盟有效的管理是维持霸业的前提:1 以“文德”柔服诸侯2 以武力威服诸侯3 以经济利益联系诸侯举例分析:1 春秋时期霸权更迭情况:齐桓公和晋文公:齐桓公和晋文公在位期间,曾多次主持诸侯国会盟,出面化解诸侯间的矛盾,一方面改善齐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齐国的威望,扩大在起诸侯中的影响。
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帜,团结中原诸侯,北抗夷狄,南拒强楚,安定王室,保持中原大局的稳定。
通过这些举措,达到控制诸侯。
增强政治影响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晋国:秦国虽然曾经帮助过晋文公稳定国内政局,但是秦国想染指中原挑战霸权时,晋国不惜以武力手段进行遏制,最终有效阻止秦国称霸中原;对于楚国对于晋国中原霸主地位构成巨大威胁,晋国通过外交和扶植对手的竞争者,从而达到牵制、削弱对手的目的,遏制楚国势力北上。
五:对策:1)顺势利导,因时制宜,制定战略策略:古代的罗马帝国,蒙古帝国,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霸主国都由盛转衰并最终被新兴大国取代,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顺势利导的核心在于在斗争中只可顺取,不可逆赢,在霸权更迭的历史进程中,那些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在不具备挑战霸主实力的时候,就要善于隐蔽自己的战略意图,把握和利用对方强盛中隐藏的危机,采取顺如心志,促使事物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抓转化。
(这其实就是“身在巅峰,进退都是深渊”的困境)2)追求利义至上,建立和谐世界历史上所有霸权国的衰落往往从联盟的解体开始,而霸主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奉行“利益至上”的原则,只讲本国利益,不讲他国利益,“利益至上”的结果就是强权政治,它使大国可以不择手段的追求自己的利益,小国的利益则无法保障,这种战略从长期来看是不利于霸主地位的稳固;因此,要构建公正和谐的新的世界秩序,就要在国际关系中坚持’利义至上“原则,就是坚持道义和利益统一的原则,即在国际关系上,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大而达人”运用中庸之道来防止因斗争激化而走向大规模冲突和战争,要求各国“正己”“正身”强化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自我道德约束,达到“以德行仁者王”的目的。
历史证明,奉行‘利益至上“就会陷入自我孤立,奉行“利义至上”就能够得到绝大数国家的拥戴。
例如美国,在二战结束后初期,对于欧洲实行马歇尔援助计划,后来随着实力的增强,美国推行单边的外交主义政策,虽然战争取得胜利,但是其国际形象、政治威信和道德感召力却大打折扣,这在短期内不会撼动美国霸权,但是却对它的世界领导地位的长期、无形的侵蚀。
(这其实就是“身在巅峰,进退都是深渊”的困境)。
因此,对于当前的国际局势,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和共同发展理念,核心就是坚持“利义至上”,将国家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促使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规范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和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有相通的规律,大到国际关系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从国际交往看:国与国之间制度不同,只要能够利益互补就有共同的语言,就能够一起坐下来谈合作。
反过来,国与国之间尽管制度相同,但是利益发生冲突,也可以相互开火成敌人。
再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去的仇家之间如果有共同的利益需要,也可能以大局为重冰释前嫌变成朋友亲家。
反过来,朋友之间由于利益关系没有处理好,发展成水火不相容的仇家!在生意场上,过去的合作伙伴为各自的利益,瞬间就成竞争对手. 反过来,竞争对手也可以为共同的利益关系变成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