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区别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区别

早期山水画“水不容泛”“人大于山” 早期山水画“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到了隋代展 子虔的《游春图》 子虔的《游春图》已注意到了物象之间的远近、高低、大 小的关系和层次,贝玛的 林间小道》 17世纪荷兰画家的风景画,霍贝玛的《林间小道》。在 世纪荷兰画家的风景画 他的画中,通过两排树木高低不一、 他的画中,通过两排树木高低不一、疏密有致的组合和排 创造出了一个透视感极强的空间。 列,创造出了一个透视感极强的空间。
笔 墨
笔 触
水纹
西方风景画在观察对象时视点不变,物象是正 常视域内的,物象呈现近大远小、近实远虚以及 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这种观察方法就是“ 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这种观察方法就是“焦点 透视” 透视”法。
郭 熙 的 《 早 春 图 》
空间: 在空间观念的认识上, 空间: 在空间观念的认识上,中西方似乎 要具象一些,表现出的东西更容易让物博山水 要具象一些, 或风景绘画上相差迥异。 或风景绘画上相差迥异。在中国的传统美术理
王希孟〔北宋〕(1090——?)《千里江山》图 北宋〕 1090——?) 千里江山》
传世之唯一作品《千里江山图》卷,此图赐予蔡京,从其 传世之唯一作品《千里江山图》卷,此图赐予蔡京,从其 卷后的题跋中得知,此图为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 卷后的题跋中得知,此图为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 1191.5厘米,全图以大青绿为基调,山脚、屋墙、水天交 1191.5厘米,全图以大青绿为基调,山脚、屋墙、水天交 接处用深浅各异之赭石色渲染,屋顶用浓黑,人物多粉画, 用笔敷彩精细,轻重浓淡生动活脱,灿烂艳灼,美不胜收, 千里江山秀丽多姿,雄伟壮观。时人赞其画“ 千里江山秀丽多姿,雄伟壮观。时人赞其画“一点一画均 无败笔,远山近水,山村野市,渔艇客舟,桥梁水车,乃 至飞鸟翔空,细若小点,无不出以精心,运以细毫” 至飞鸟翔空,细若小点,无不出以精心,运以细毫”,人 物如蚁,不可胜数,生息劳作,生动活泼。卷后有宋代蔡 物如蚁,不可胜数,生息劳作,生动活泼。卷后有宋代蔡 京、元代李溥光题记,曾经南宋内府、元代李溥光、清代 京、元代李溥光题记,曾经南宋内府、元代李溥光、清代 梁清标及乾隆内府收藏,现藏故宫博物院。 梁清标及乾隆内府收藏,现藏故宫博物院。
。 论中,对空间观念有不同的博华阐说, 论中,对空间观念有不同的博华阐说,宋代郭 熙所说: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 熙所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
远;山前而窥山后,谓之中深远;山而望远山, 山前而窥山后,谓之中深远;山而望远山, 谓之平远。 谓之平远。”
陈玉圃作品
造型手段博华 中国画的造型手段是 “线”。通过在创作中积累出的各种不同的 “中线”,抒写自己的胸怀,抒写心中独有的 中线” 抒写自己的胸怀, 山川。 山川。“线”在中国画家的笔下有极中博深刻 的含义,往往是将许多繁复的事物, 的含义,往往是将许多繁复的事物,仅仅通过 几条富有生命力的“ 表达出华博。 几条富有生命力的“线”表达出华博。
西方风景画的湖博光山色都是由一个一个的“ 西方风景画的湖博光山色都是由一个一个的“面”组成,通过对“面” 组成,通过对“ 的使用增强画面的体积感15世纪起中华和真实感, 15世纪起中华和真实感 的使用增强画面的体积感15世纪起中华和真实感,因此西方风景画仿佛比中 国山水画要厚重, 国山水画要厚重,也就比中国山水画更接近于现实博色彩重视立意构思的重 要作用,提倡艺生活中的自然景观。 要作用,提倡艺生活中的自然景观。
中国传统山水画家在观察自然景物时是一个来回运动的过程, 中国传统山水画家在观察自然景物时是一个来回运动的过程,他不 固定一个视域,只需要把整座山观察一遍来选择最佳景象, 固定一个视域,只需要把整座山观察一遍来选择最佳景象,获得整体 印象之后,便发挥想像,或将自己置于云端,鸟瞰全山; 印象之后,便发挥想像,或将自己置于云端,鸟瞰全山;或把自然山 水看成盆景来把握整体形势,即采用“以大观小法”进行画画。 水看成盆景来把握整体形势,即采用“以大观小法”进行画画。 运用散点透视的观察方法把所看到的景物,集中经营在一个画面上, 运用散点透视的观察方法把所看到的景物,集中经营在一个画面上, 这种移动视点来观察、透视和取景的方法也叫取移法。 这种移动视点来观察、透视和取景的方法也叫取移法。它是中国山水 画特有的观察、取景的方法,是中国山水画情与景交融的手段, 画特有的观察、取景的方法,是中国山水画情与景交融的手段,是激 活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良方。应用散点透视构图, 活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良方。应用散点透视构图,可使 画面具有更大、更丰富的表现力。 画面具有更大、更丰富的表现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