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 风
中风历病脉证并治第五
辨证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 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 即难言,口吐涎。(原文第2条第二段) 讨论: 1.中风的四种类型 2.“入”与“在”的意 义 3.中风分四类说明病证的深重浅轻,并非 风邪中人有一定的途径。目前临床上一般 以邪在经络为一型,邪在脏腑为一型。 中 风
中风方治
侯氏黑散(绿矾):组方较全面,注意服法 祛风除湿,补虚下痰 风引汤: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脑、癫痫、 高血压、脑血管病、精神病、神经官能症、 脊髓炎截瘫 下热清火,除痰熄风 防己地黄汤: 养血祛风 头风摩散:头痛 散寒止痛 中 风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历节病主要内容 •成因 •证治
历
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历 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阴血不足,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 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原文第6条) 讨论: 1.少阴脉:手少阴神门、足少阴太溪 2.治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 灭”,可用防己地黄汤。
历
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气虚湿盛, 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 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原文第7条) 词解:盛人 讨论:略
历节与湿痹的鉴别
项 病 症 治 预 目 因 状 法 后 历 节 湿 痹 内因为主 关节痛 祛邪与扶正 难愈 外因为主 身烦疼 祛邪为主 易治
历
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目的要求
了解中风与历节两病合篇的意义和 概念。 熟悉中风与历节的病因病机。 掌握中风的辨证特点及历节病的证 治。 背诵原文第2条(第二段)、8、10 条。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概说
病名 中风、历节 合篇意义 同属广义风病范围 均以正气先虚为发病原因 均有肢体症状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病名解释
中风: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中风: 伴有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 或不经昏倒而仅以喎僻不遂为主证的 疾病。 名称由来: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 端,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风性善行数 变的特性相似,遂类比而名之中风; 又因其发病突然,亦称“卒中”。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病名解释
历节:历节是因正气虚弱,外邪侵入 历节: 所致,以疼痛遍历关节为主证的疾病, 属于痹证范围的行痹、痛痹之类。 病名由来:由于疼痛遍历关节,且发 展很快,故后世称为历节风或痛风。
历
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过食酸咸, 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 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 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 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 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 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原文第9条)
历
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证治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讨论
1.脉浮:不但主有表证,亦主里虚
《虚劳病篇》: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 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4)
2.邪气反缓,正气即急:“邪气”指 中邪的一侧,“缓”即松弛。“正气” 指未受邪的一侧,“急”即拘急。
歪左者病反在右,向右者病反在左
3.外风的诊断:脉浮或寸脉浮是必具 条件。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主要内容
• 脉症与鉴别 • 成因与辨证
• 病机 • 辨证
中 风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脉症与鉴别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 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原文第1 条) 讨论:对痹的认识有两种看法 1.“痹”为痹证:如沈目南、尤在泾 中风与痹证鉴别 2.“痹”指经脉痹阻:如张路玉 “此为痹”一句,指本病的主要病机为经 脉痹阻。 中 风
历
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寒湿历节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原文第10条)
提示:指出寒湿偏胜的历节证治。 讨论: 1.病因:以方测证,言寒湿不忽视风。 2.症状补充:关节疼痛多剧烈,痛处怕 冷怕风,苔白,舌质淡,脉象沉细紧。 3.与桂枝芍药知母汤比较 4.运用 历 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比较
项 病 症 治 目 机 状 法 桂枝芍药知母汤 风湿历节 关节灼热 祛风除湿 行痹清热 乌 头 汤 寒湿历节 关节疼痛剧烈不 可屈伸,怕冷 温经祛寒 除湿解痛
历
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乌头汤临床运用
主要用于治疗寒湿历节。可用于坐骨神经痛、 小儿风湿舞蹈病、三叉神经痛、肩周炎、骨 质增生、腰腿痛、体位性低血压、腓肠肌痉 挛、急性肠梗阻、痛经。 本方加入虫类药,可用于治疗硬皮病。 有热者不可用本方。 有热者不可用本方。 乌头有毒,应掌握适当的用法。 历 节
风湿偏胜的历节证治 寒湿偏胜的历节证治
历
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风湿历节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 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原 文第8条) 词解:魁羸、脚肿如脱、温温 提示:论风湿偏胜,化热伤阴的历节证治。 讨论: 1.条文解释 2.方证补充 3.运用:主要用于风湿类疾病 历 节
中 风
“入”与“在”的 意义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在络、在经在临床表现上很难截然分开, 入腑、入脏亦如是,所以仲景以“在”与 “入”分别表示其间的密切关系。 “在”有浅在,“入”有深入之意,故 “在络”、“在经”属病轻,易治,预后良 好;“入腑”、“入脏”属病重,难治,预 后不良。 中 风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历节成因
肝肾不足,水湿内侵 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历
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肝肾不足,水湿内侵 肝肾不足,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 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原 文第4条) 讨论: 1.寸口脉沉而弱:提示肝肾不足。 2.黄汗:历节病中的并发症状,与黄汗 病不同。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条文解释 1.条文解释
肢节疼痛——风湿侵袭于筋骨,流 注于关节,阻碍气血的流通。 头眩短气——风湿上患,阳气痹阻。 温温欲吐——湿阻中焦,胃气不和。 脚肿如脱——湿注于下,湿胜则肿。
历 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2.证状补充 2.证状补充
知母、芍药和阴清热——风湿化热: 关节灼热疼痛 麻、桂、防、姜合用——表寒:恶 寒发热、寒重热轻 温药多于凉药——寒重热轻 外邪诱发——脉浮
历 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3.临床应用 3.临床应用
现代临证,可用于急慢性风湿性关 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 痛、结节性红斑、下肢运动失调症、 关节肿痛等病症。
历
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风湿历节 证:关节疼痛肿大,灼热,甚则关节变形,有久病 及复发史,伴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身 体消瘦。或历节为外邪诱发,除肢节疼痛、肿大灼 热外,伴恶寒发热、寒重热轻、苔白、脉浮者。 理:风寒湿外袭,痹阻肢节,郁而化热。 治: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乌头汤证
寒湿历节 证: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痛处怕冷怕风,得 热则舒,口不渴,小便清,舌质淡,苔白,脉沉紧 或沉细或迟缓。 理:寒湿侵袭于关节之间,经脉痹阻。 法:温经散寒,祛湿止痛。 方:乌头汤(乌、芍、芪、炙甘草、麻、蜜) 注意:历节有热者不可用。
历
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成因与辨证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 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 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 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原文第2条 第一段) 词解:贼邪不泻、喎僻 提示:从脉象论述外风的病因为血虚风邪 内中,并指出口眼喎僻的机理。 讨论: 中 风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乌头的用法
要久煎。可用冷水煎药,但水干不宜加冷水。 乌头或附子水煎3至4小时以上,乌头碱即 可被破坏而不含毒性。 应与含有机酸的药物如乌梅、蜂蜜等相配伍。 有机酸与生物碱结合成盐,能使其易溶于 水而提高疗效。 若见瞑眩反应,不能只以为其有效,而忽视 其中毒的发展。 可以大剂量的甘草、蜂蜜或绿豆汤解其毒。 历 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经络中脏腑
中络:营气不能行于肌表——肌肤不仁 中经:血气不能运行于肢体——重不胜 中腑:胃络通心——不识人 中脏:心主神明,开窍于舌,神明无主,则 舌纵难言,廉泉开而流涎沫——舌即难言, 口吐涎
说明
中
风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何腑何脏
• 关于“腑”
•赵以德、周扬俊等:胃 •沈明宗、尤在泾等:胸中 •奇恒之腑的脑 • 关于“脏” •徐忠可、沈目南等:心 •丹波元简、元坚父子: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