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认知提示:理解重文轻武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关系。

解读: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

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 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再现历史、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导致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赵匡胤黄袍加身图片,问题:这位黄袍加身做了皇帝的人是谁?(赵匡胤)显示后人对赵匡胤的评价,提出问题:赵匡胤到底是怎样当上皇帝的?他称帝后如何通知他的王朝呢?
二、出示目标,初步感知
1、1、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等基本史实。

2、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具体表现。

3、了解赵匡胤政治上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历史影响。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一)北宋的建立
1、学生列举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开国君主
2、教师讲解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为后面学习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奠定基础。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

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

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

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就这样,赵匡胤就做了皇帝。

这段历史,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

3、补充介绍太祖长拳,激发学生兴趣。

4、观察比较《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和《北宋形势图(1111 年)》,引导学生认识到:北宋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背景(原因):观察五代十国的更迭表,结合旧知,思考:五代十国有些什么特点?
政局动荡不安,王朝个个短命。

政权均为武将纂位夺权。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材料一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军权:皇帝直接统辖禁军;设枢密院和三衙掌管军队。

材料二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财权: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材料三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司法权: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收归中央。

3、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4、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强化了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1、材料: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

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

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

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1)根据材料和课文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

a“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对军队的控制。

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

c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职务,朝廷设枢密院掌管凋动军队,但无统兵权。

三帅统兵权和枢密院调兵权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直接对皇帝负责。

d军队实行更戍法,定期换防,将帅常调,以防止官兵“亲党胶固”。

e沿袭唐制,又大力削弱宰相(中书令)实权,宰相下设数名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其军、政、财三权,使宰相无法独揽大权,这样就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代王朝。

f为消除藩镇割据的局面,对独霸一方的节度使,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方法。

逐步从地方调回都城任闲职,其原领州郡由朝廷控制,委任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对朝廷负责。

规定地方财政每年赋税收入,除支度给用外,凡属钱币之类,“悉辇送京师”。

(2)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3)宋太祖重文轻武带来了什么后果?
2、材料: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根据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历史上在军事上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以史为鉴:有人说:赵匡胤的“分权”“制衡”消除威胁的重文轻武政策,使宋代尚武精神没落,改变了中国人的性格!梁启超也说:“相尚以文雅,好为文词诗赋训话考据,以奇耗其材力,即有材武杰勇,亦闲置而无所用武,且以粗鲁莽悍见屏于上流社会之外。

重文轻武之习既成,于是武事废坠,民气柔靡……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敢敢如驯羊。

” 结合宋朝的历史说说:国家在施行大政方针时要遵循怎样的原则?
(1)政策的制定一定不能走极端。

(2)要综合考虑国家的发展战略问题。

(3)在现代世界,国家要立于民族之林,在某些国家忘我之心不死的时代,既要重文,也要强军。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长江全能学案》
六、板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东京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
重文轻武政策:表现、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