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修》的教学大纲

《思修》的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00002 课程性质考查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总学时48(42/6) 开课学期大一第一学期适用专业14级所有专业考核方式考查编写人员李妮制定日期2014年9月审核人员李国昌审核日期2014年9月修订人员修订日期审核人员审核日期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

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

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的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学习成才等方面的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现、人生观和价值观。

法律基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通过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一)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教学内容:1、适应人生新阶段:(1)认识大学生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2)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3)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2、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1)思想道德与法律;(2)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2)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懂得珍惜大学美好时光,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长目标;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目标,帮助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正确认识“三个倡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1、熟悉大学生活特点,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自觉培养优良学风;2、明确成才目标,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3、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难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教学内容:1、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1)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2)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1)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2)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3)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1)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2)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3)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4)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化理想为现实等重要问题。

引导大学生坚持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1、理解理想信念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3、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教学难点:1、理解理想信念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2、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三)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教学内容: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2)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2、新时期的爱国主义:(1)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2)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3)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4)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3、做忠诚的爱国者:(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2)促进民族团结;(3)维护祖国统一;(4)增强国防观念;(5)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理解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优良传统,认识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在新时期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下,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使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2、为什么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怎样弘扬爱国主义?;3、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弘扬爱国主义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5、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教学难点:1、为什么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怎样弘扬爱国主义?;2、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弘扬爱国主义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四)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教学内容: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1)人生观的科学内涵;(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3)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4)正确认识人生价值;(5)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1)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2)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3)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1)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2)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3)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让大学生了解到人生观的科学内涵,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正确认识人生目的对人生实践的作用,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了解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端正人生态度、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自觉协调自我身心关系、促进自我身心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正确对待人生环境。

教学重点:1、人生价值的标准,人生价值实现的方法和条件;2、深切体会和正确处理自我身心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新时期人生价值取向。

(五)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教学内容: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3)道德的历史发展。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3)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3、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3)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4、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1)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了解道德的历史发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提高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结合十八大以后中央改进作风、厉行节约、廉洁自律的一系列举措,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教学重点: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功能与社会作用;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3、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4、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市场经济中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

(六)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教学内容:1、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1)法律的词源;(2)法律的一般含义;(3)法律的历史发展。

2、社会主义法律精神:(1)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的本质;(2)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3)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3、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1)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2)我国的国家制度;(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法律的词源概念及其历史发展,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精神、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作用和运行,不断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了解我国宪法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掌握我国国家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明确公民在相关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了解我国特色社会法律体系的形成、特征和构成。

教学重点:1、法律的含义、特征和本质;2、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作用;3、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4、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

教学难点:1、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七)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教学内容: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3)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1)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2)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3)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3、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1)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2)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3)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教学目的与要求: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了解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正确理解主要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和立法精神,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依法律已,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2、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3、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4、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教学难点:1、如何树立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2、大学生如何从体会法律思维方式到自觉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八)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教学内容:1、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3)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