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模块化生产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

模块化生产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

模块化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
摘要:本文结合实习经历,在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模块化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对模块化制造系统的特点、设计方法和在中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模块化;发展及应用;实习经历
随着时代的进步,市场的国际化,用户呈现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

企业面临着既要满足客户需求又要保证经济利益的问题。

大批量定制生产(Mass Customization)作为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制造模式,正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大批量定制生产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将定制产品的制造问题通过产品重组和过程重组转化为或部分转化为批量制造问题,即提供给用户的是全新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而实际产品则主要由标准的模块组成。

【1】
1 模块化理论及其发展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模块化的理念和方法逐渐引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进而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革命性力量。

【2】
从福特制到丰田制再到温特制的过程,是产业标准化不断升级的过程,也是模块化原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具体化和程序化的过程。

模块化思想最早的出发点就是通过简便的设计、生产和维修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功能的模块,达到降低各个环节成本的目标。

每个模块事先已经确定了设计规则和功能,并在此范围内被做到优化。

同时,它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只要符合事前标准或规则,可采用任何方法或零部件组合模块。

通过把原来大规模生产的标准化产品系统分解,把其中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单元分离出来,用标准化原理进行归并、简化,使其成为通用的标准模块。

【3】当有一个新产品投产时,标准化的模块可以快速组成一个新的制造系统。

当产品生产完成后,组成制造系统的模块可以拆下来用于其它新产品的制造系统。

2模块化思想的应用及实习经历结合
顾新建【1】的研究表明模块化制造系统具有高生产率和高柔性的特点,投资小、效益高,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

梁军【2】提出在模块化市场方式中,模块系统都是“即插即用”的模块,产业升级只需更换系统的某个模块,每个模块又是独立设计、生产的。

通过产业重组和流程重组,形成专注于核心价值模块开发的品牌制造商和能为国内外品牌厂商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模块供应商。

胡晓鹏【3】提出产业模块化是以功能标准为其本质特征,它不仅保持了产业标准化的优势,也有效地克服了其内在的劣势。

所谓产业模块化就是将产业链中的每个工序分别按一定的“块”进行调整和分割。

因此,产业模块化实质就是一种基于某个产品体系的流程再造。

模块化生产平台已经在线体历练中看到过,每种产品的生产效率都相当可观。

曹江涛等【4】通过建立企业模块化的数学模型,对模块的分解与整合、替代、去除、增加等模块化操作做了解释。

结论认为,在模块化时代,企业边界变动的实质是围绕企业核心能力模块进行的一系列模块化操作。

焦志伦【5】将模块化理论应用到汽车行业供应链领域,分析了模块化结构的子
模块独立设计、模块的可变性、延展性的优势。

适宜采用模块化组织方式的行业一般有如下三个特征:结构复杂、同步操作和不确定性。

倪慧君【6】以Intel为例对集群企业的模块化成长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模块化运作模式中企业的定位将经历一个由集群内部模块向区域模块进而向全球模块的发展取向;模块之间的运作将经历一个不合作到合作的互动模式。

3 结论
我们要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各种优势,如市场优势、制造优势、人才优势等,争取在相关产业的技术标准中抢占一席之地: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各类技术标准的整合,通过产业模块化战略提高产业组织的知识积累能力和学习能力,促进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高。

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整合制造系统的模块类型、存放地址,如何组合等信息,计算出产品的制造成本,选出最优生产方案。

参考文献
[1] 顾新建,面向大批量定制生产的模块化制造系统.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J],2003(1):1-3
[2] 梁军,产业模块化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工业经济[J],2007(4):46-49
[3] 胡晓鹏,模块化整合标准化:产业模块化研究.中国工业经济[J],2005(9):
67-74
[4] 曹江涛,模块化时代企业边界变动研究.中国工业经济[J],2006(8):85-92
[5] 焦志伦,基于模块化理论的汽车行业供应链研究.物流技术[J]2005(6):55-58
[6] 倪慧君,集群企业模块化选择与策略互动.中国软科学[J],2006(3):117-1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