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平民教育
五四时期,北京高师平民教育社通过刊发《平民教育》杂志、约请名流、学者进行专题演讲、编译书籍等活动,不仅形成了系统的,颇具革命色彩的平民教育思想体系,而且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平民教育活动的高潮,已然成为中国宣传平民教育以及整个新教育的一大中心。
蔡元培在任北大校长期间(1917~1927),抱定“人人都是平等的”和“养育健全人格”的办学宗旨,力倡劳工教育,平民教育。
那时的北京大学,不但有正式学生,还有旁听生——只要是有心向学的青年,无分贫富职业,都可以进教室听课。
平民教育的目的,即培育具有现代意识的国民。
晏阳初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农民存在“愚、穷、弱、私”四大病症,他提出用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解决此四大病症,并且拟定了四大教育的实施方式,即推行四大教育的途径——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
晏阳初希望通过推行四大教育、三大方式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实现整个生活的改造。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具有六大特点——平等性、实践性、创新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普世性。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农民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核心。
农民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
晏阳初主张通过教育的普及,使每一个人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最终实现农民观念的现代转变。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为我们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其次,改革农村“精英教育”模式,开展平民教育,促进农民现代化的实现。
目前农村教育实质上仍是精英教育,这有利于选拔农村的精英分子,但却不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而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少数人的现代化,而是全体民众的现代化。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为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再次,知识分子走出“书斋”,融入民间社会。
农村改造不能没有知识分子的参与,教育改革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努力。
然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目前的中国知识分子正面临着生存方式的危机,如何调整自己的生存姿态和心理姿态,对知识分子来说生死攸关。
历史发展表明,知识分子惟有顺应最广大民众的要求,并依靠他们的力量,和他们一起变革社会,才有可能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理想。
晏阳初的“博士下乡”为今天的知识分子如何深入民间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当亿万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城市化进程以不可阻挡之势逼近时,"青年进城务工者"这一人数众多的群体,就成为当前平民教育的主要对象。
切实给予这些劳动者以一种"特殊资格",帮助他们学会经营生活,成为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具有独立人格,明白人生价值,适应现代社会的"完成的人"。
这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是人道主义援助性工作和一场新的启蒙运动,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开展平民教育,为社会分忧,帮助政府从基础问题上化解社会不公,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帮助他们增强生存竞争的能力,解决社会的民生问题以及发展问题。
为社会"分忧解愁",为当前的改革做贡献,是重提"平民教育"的现实意义。
所谓平民,就是一个平凡的公民。
平民教育就是在心理上涵养平民意识,从小培养劳动意识和敬业的劳动习惯,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培养同学们对社会的责任心,只要他把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尽到了,他就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平民教育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改变国民: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做一个合格公民。
作为一个现代和将来中国合格公民起码具有三个价值取向:一是要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二是追求个性发展、人格独立,做一个具备“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完整人,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不是任他人主宰、支配的奴隶、奴才;三是要有合作共事、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
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所指出的:“发展个性和共同作业,的确是平民主义的精髓,的确是共和国家的要素。
……并且要知道照上面说的二大条件去做教育的宗旨,那么造就的国民是真正共和国的国民,是真正平民主义国家的国民;倘若不然,我们所造就的国民,思想是不自由的,身体是不活泼的,精神是不猛进的,所作所为都是那有知识的人奴隶的;那么无论国家的招牌是共和也罢,是专制也罢,若没有一些平民主义的精神,那种教育总不能说他是平民主义的教育。
”二、改变教育:我们办学就要敢为天下先,大胆改革创新,要坚决摒弃应试教育,真正
实施素质教育。
我们的改革、试验呼应了亿万学子内心滴血的呼唤,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策应了那些真懂教育,真办教育人士的行动。
经过一定时期的坚韧探索,我想目前的“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应试教育热火朝天”的局面将会逐步得到有效的改观。
三、改变国情:只有每个平民获得有效的教育,才能将改造国民性落到实处,民族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国情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中国才能成为所有中国公民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