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与体育人口

人口与体育人口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 社会体育学课次:10 班级: 人数: 117 任课教师:冯晓丽
授课内容:第五章人口与体育人口
教学目标:
1、人口与体育运动的发展关系。

2、体育人口的基本状态。

教学重点:体育人口
教学难点:体育人口
教法手段:讲授法、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设计教法提示(旁
注)
第五章人口与体育人口
第一节人口问题概述
一、人口的数量
(一)近代人口的骤增
(二)人口数量的控制
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如下问题:
(1)资源过度消耗,引起资源争夺,甚至爆发战乱。

(2)生态环境破坏,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过分拥护,人们生存环境恶化。

(4)社会机会减少,各种社会问题丛生。

(5)人们的劳动报酬递减,造成社会贫困化,犯罪率不断上升。

(6)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最终造成人口质量下降。

教法设计及策略:
回忆相关先行知识
09800301 09800302 09800303
(三)人口数量与体育的关系
体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关照,因此人口的数量对体育的发展,以及人的体育需求的满足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适度的人口数量是体育提以发展的良好前提。

二、人口的质量
(一)人口质量的评价
人口质量――是人类具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从微观讲,人口质量指的是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而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

从宏观讲,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综合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可用群体的受教育的程度、文盲率、入学率以及各种身体素质的指标来测量。

1、人口质量的直接指标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一项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人的健康水平的综合性指标。

(2)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密切有关的指标就是人口的疾病死亡谱。

(3)残疾人所占的比重。

(4)青少年生长发育指标。

(5)教育水平指标。

(6)体育水平指标。

2、人口质量的间接指标
(1)医疗卫生和保健的程度
(2)人口食物构成和营养状况指标
(3)人均住房面积。

(4)体育运动事业的程度
(5)环境监测状况及污染指数等。

2
(6)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

(7)图书、报刊出版发行量,广播、电视的覆盖率等。

(二)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
(1)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国民人均收入。

(2)国家的稳定状态,战争动乱致使国民素质严重下降。

(3)自然灾害、疾病瘟疫都可能造成国力虚弱。

(4)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防疫、环境保护、体育事业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人口的各种素质。

(5)社会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水准都会影响人口的基本素质。

(三)人口的健康水平对体育的影响
(1)随着总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的依赖程度逐步增长。

(2)人们的体育活动的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原来的低能量摄入、高强度劳动消耗时代的传统健身养生方法,逐渐变为各种有氧活动。

三、人口的分布
(一)人口分布的一般概述
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状况等是决定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人们的劳动能力、生产力水平、科技进步程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人口分布的社会因素,某些政治因素也可以改变人口的分布状况。

海拔在500m 以下,具有良好灌溉条件、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全国人口分布状况:
人口的密集地区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

3
4 据人口的分布状况,大约可以将中国的人口分布成东、中、西三个梯阶,西部每平方公里不到10人,中部地区100人以上,东部地区高达500人以上,经济和社会状况也是人口的分布形成三个梯阶。

山西忻州分布状况: (二)人口分布与体育的关系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大多发生于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我国人口的梯阶分布造成了我国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我国的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长期的不平衡发展也与人口的不平衡分布有密切的关系。

四、人口的结构 (一)人口的性别结构
性别比例,一般是趋于自然平衡的。

中国64岁以下各年龄段的人口中,男性的人数都高于女性,65岁以后女性逐渐高于男性,到高龄段,每100个女性相对24-40男性。

(二)人口的平均结构
人口的年龄结构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重大,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劳动人口与被抚养、赡养人口的比例。

第二节 体育人口
一、概念
*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它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

*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进行专项训练,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关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数量的比重。

二、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 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 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 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三、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状况 (一)体育人口总量
三、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状况
(一)体育人口总量
1996: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为15.46%。

若将7-15岁的在校学生以及武装力量等当然的体育人口统计在内,约为31.20%左右。

低于工业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二)我国体育人口的结构
1、性别结构
男性占62.13%,女性占37.87%。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62.13%,女37.87%。

2、年龄结构
呈年轻型,25岁以下占体育人口总数的30.47%。

16-25最高,61-65次高,26岁后骤然下降。

41-45最低(4.82%),51后反弹
3、城乡、职工结构
城市55.11%,农村44.89%
有职业占55.66%,无职业占44.34%
各种职业中:工人占25.4%
其次服务人员、管理人员
再次科教人员
最少农民7.3%
4、家庭经济收入结构
体育人口主要分布在家庭收入:200元-500元之间,呈台阶上升。

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家庭收入:100-300元之间
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家庭收入:100-400元之间
总体向城镇、老年人、妇女、离退休人员、高文化学历和中高经济收入群体偏移的倾向。

体育人口作为人口中的文明程度较高的群体,这一偏移是符合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5
(三)我国体育人口的国际比较
西方国家体育人口比例明显高于中国,工业发达国家体育人口的锻炼强度明显高于中国,英国有41%的公民参加中等强度和高强度体育活动,中国这一指标数分别是7.74%和8.44%。

原因是体育人口年龄偏高,锻炼方法采用中国传统的健身养生的方法有关。

第三节非体育人口
一、偶尔参加体育活动人群的一般情况
(一)性别结构
男性高于女性,说明男性参加体育活动的随意性高于女性,这可能与中国男性人口的社会负担高于女性,社会机遇和文化活动机会多于女性,而女性的生活稳定性高于男性有关。

(二)年龄结构
26-45岁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数量巨大,占偶尔参加群体总数的54.62%,这是我国发展体育人口的主要对象群体。

(三)职业结构
有职业者大大多于体育人口中的同类人群,说明在职人员体育活动相对薄弱,提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企业体育、职工体育,以改善中国体育人口的结构。

工人、服务人员小于体育人口,管理、科教人员持平,农民>体育人口,显然他们受季节和农作物生长规律的制约。

(四)受教育程度
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与体育人口相比,与受教育程度关系不明显,受教育程度只决定于对体育的参与与否,而对于参于程度深浅影响不大,说明教育可以从根本上形成每个人的体育价值观念,而体育的参与程度则要受到多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

6
二、不参加体育活动人群的一般情况
(一)体育经历的年龄分布P87
(二)体育经历中断的研究P88图表
(三)恢复体育参与情况的预期研究
1、恢复体育参与的倾向
2、恢复体育参与必须解决的社会前提和个人因素引出下节课所
讲知识与本节
课的联系。

复习思考题:
课后小结:
(教学内容与设计部分可加页,讲稿应另附)
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