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人口

体育人口

体育人口体育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健身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

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并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三个基本要素。

意义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

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制定社会体育发展规划与进行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

分类体育人口可以分为实质性体育人口与非实质性体育人口、当然体育人口与或然体育人口、终身体育人口与间接体育人口、主动体育人口与被动体育人口等几类。

实质性体育人口(亦称直接体育人口),是指那些亲自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人,他们不仅有较好的体育态度、锻炼身体的习惯,并掌握了体育的基本技术和知识,它是体育人口的主体。

非实质性体育人口(亦称间接体育人口),是指那些热爱体育运动,对竞技体育饶有兴趣,但不直接参与其间,只做体育比赛观众、看客、读者的人群。

当然体育人口,是指从事专业体育工作或职业从事体育训练以及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了国家法定的体育标准者,其中包括业余体校以上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院校的教师、学生、学校体育教师、现役军人、武装警察、人民警察,以及一年内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成年人等。

或然体育人口,是指经过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的感召而形成的体育人口。

发展体育人口的主要工作应集中于或然体育人口,也就是要将那些可能成为体育人口的人群,经过社会努力、社会控制,转化为真正的体育人口,当然体育人口在总体育人口中所含比例极少,但他们是体育工作的骨干队伍,也是转化或然体育人口的实际工作者,应发展这部分人的数量。

终身体育人口,是指那些自接受学校体育教育以来,坚持至今,并能持续到老龄的体育人群。

间接体育人口,是指社会成员离开体育教育后,因种种原因离开了体育活动,中年或老年后又恢复参加活动的体育人群。

主动体育人口,是指树立了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对体育运动和身体娱乐产生了浓厚兴趣,自觉主动坚持体育活动的人群,被动体育人口,是指出于某种社会压力被迫进入或在特定环境下被卷入体育中来的参加者。

基本特征直接参加各种身体活动,即具有亲身体育实践,是体育人口的基本特征,他们通过采取某种特定的身体练习方法,达到体育的目的,即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运动技能,改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完善发展。

这部分人口可称实质性体育人口。

在本书中所界定的体育人口,即指实质性体育人口。

由于学校体育、武装力量体育和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参与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稳定性,这些体育人口的群体与相应的总群体区别不大,可视为当然体育人口。

而社会体育中,体育人口与总群体之间的差异存在着管理学和社会学意义,即对社会体育管理水平和制约人们体育参与的社会因素的评价,也存在着对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体育价值观念的判断,因此,世界大多数国家在确定体育人口时主要在社会体育领域内进行。

体育人口相关我们强调体育人口对体育的直接参与性,然而事实上存在着大量的不直接参加体育活动,但十分热衷高水平竞技体育比赛表演的观赏者和体育传媒的视听者。

这一人群与体育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数量相当大,他们是体育市场的主要消费者群体之一,也是体育社会实践的重要支配群体之一,他们与体育的亲和程度很高,具有从非实质性体育人口向实质性体育人口转化的基本条件,做好他们向实质性体育人口的转化工作,是社会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研究体育人口时不能忽略和排斥他们的存在。

由于条件的限制,在本研究中没有展开对这部分非实质性体育人口的讨论。

体育运动的教学、科研、新闻、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与体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其中也确有一部分人不是实质性体育人口。

但这部分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大,对他们的忽略不影响统计结果。

下棋、打牌、钓鱼等类活动中,被采用的体育手段不多,身体活动性不明显,增强体质的作用尚待进一步探讨,因此在本研究中暂不将仅以这类活动作为体育参与的人列为实质性体育人口。

由于决定体育人口的参数比较多,如参与者自身的初始健康状况、年龄性别、选择活动的方式、活动频度(即每周锻炼的次数)、每次活动时间、活动时的负荷强度、活动后的实际健身效果等等,因此制定一个客观、科学又便于操作、统计的统一判定标准非常困难。

评判标准国际上判定体育人口的标准差异较大,在确定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时,我们认为提出以下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符合我国多数居民实际情况的,是可行的:*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体育人口的发展呈日益增加的趋势。

体育人口中的主动体育人口、实质性体育人口和终身体育人口也呈增加的趋势。

发展社会体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增加体育人口、增加自觉参与、不间断参与和终身参与的高质量的体育人口。

基本数据本次调查得到如下关于体育人口和体育参与情况的基本数据:*1996年我国有33.26%的16岁以上的人参加了至少一次体育活动,66.74%的成年人一次体育活动都没有参加。

*以上参加体育活动者中有部分人参加了体育比赛和表演,占成年人总数的23.05%。

参加次数以1至3次者居多。

*在1996年33.26%的体育活动参加者中,参加活动的频度是比较高的,有84.46%的人每周至少有一次活动,其中49.54%的人达到了体育人口的评价标准。

*在每次锻炼达到30分钟以上的占96.01%,且每周3次以上者中,锻炼的运动负荷强度在中等以上者为15.46%。

因此可以认为1996年我国16岁以上的人口中,达到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人口比例是15.46%,约为1.40亿人。

调研的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分析认识当前中国体育人口现状及趋势,对公司的产品将来可能的用户做群体画像。

调研的方式与局限性本期调研的主要方式为:文献资料对比本文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专业机构发布的调研报告不对外公布。

有关权威部门发布的报告较少,且实质内容不全面,可直接利用的数据源也不多,很多数据都是要通过关键词检索的办法获得。

文中引用了部分民间的调研结果。

此外由于时间和成本的约束,在当前无其他更有效方法的情况下,一些小类数据利用了部分省市的相关数据和系数进行测算,因此,测算数据与真实数据间存在一定的偏差。

体育人口的定义体育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健身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

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并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三个基本要素。

体育人口可以分为实质性体育人口与非实质性体育人口、当然体育人口与或然体育人口、终身体育人口与间接体育人口、主动体育人口与被动体育人口等几类。

实质性体育人口(亦称直接体育人口),是指那些亲自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人,他们不仅有较好的体育态度、锻炼身体的习惯,并掌握了体育的基本技术和知识,它是体育人口的主体。

非实质性体育人口(亦称间接体育人口),是指那些热爱体育运动,对竞技体育饶有兴趣,但不直接参与其间,只做体育比赛观众、看客、读者的人群。

直接参加各种身体活动,即具有亲身体育实践,是体育人口的基本特征,他们通过采取某种特定的身体练习方法,达到体育的目的,即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运动技能,改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完善发展。

这部分人口可称实质性体育人口。

我们强调体育人口对体育的直接参与性,然而事实上存在着大量的不直接参加体育活动,但十分热衷高水平竞技体育比赛表演的观赏者和体育传媒的视听者。

这一人群与体育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数量相当大,他们是体育市场的主要消费者群体之一,也是体育社会实践的重要支配群体之一,他们与体育的亲和程度很高,具有从非实质性体育人口向实质性体育人口转化的基本条件,做好他们向实质性体育人口的转化工作,是体育从业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评判标准国际上判定体育人口的标准差异较大,在确定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时,我们认为提出以下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符合我国多数居民实际情况的,是可行的:*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下文中提到的“经常锻炼”人群如此标准相同等于体育人口)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体育人口的发展呈日益增加的趋势。

基本数据(1996年数据因年代久远不具备较大参考意义,未详细列举)本次调查得到如下关于体育人口和体育参与情况的基本数据:*1996年我国有33.26%的16岁以上的人参加了至少一次体育活动,66.74%的成年人一次体育活动都没有参加。

*以上参加体育活动者中有部分人参加了体育比赛和表演,占成年人总数的23.05%。

参加次数以1至3次者居多。

*在1996年33.26%的体育活动参加者中,参加活动的频度是比较高的,有84.46%的人每周至少有一次活动,其中49.54%的人达到了体育人口的评价标准。

*在每次锻炼达到30分钟以上的占96.01%,且每周3次以上者中,锻炼的运动负荷强度在中等以上者为15.46%。

因此可以认为1996年我国16岁以上的人口中,达到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人口比例是15.46%,约为1.40亿人。

体育人口的概况体育人口的总数1996年我国16岁以上的人口中,达到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人口比例是15.46%,约为1.40亿人。

2000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达到18.3%,比1996年的15.5%增长了2.8个百分点。

约为1.5亿人。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在我国人口总数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增长的比例数。

2007年全国“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含在校学生),比2000年的18.3%增长了10个百分点。

根据资料分析,2015年中国体育人口人数将超过30%,约4亿人。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体育人口增速明显,这与中国综合国力高速增长密不可分,越来越多的人群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但是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中国这一比例任然比较偏低。

根据调查,2007年全国有3.4亿的城乡居民参加过体育锻炼,其中,男性是1.94亿,女性是1.46亿。

城镇居民中有2.18亿的人参加过体育锻炼,乡村居民为1.22亿。

其中,16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中达到“经常锻炼”标准的人数,占全国16周岁及以上总人口的8.3%;男性“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是9.0%,女性是7.5%;城镇居民有13.1%达到“经常锻炼”的标准,乡村居民为4.1%,城乡差异较大。

体育人口的性别分布根据调研结果测算全国体育人口性别分布情况如下:2000年男性占56.6%,女性占43.4%,2007年男性占57%,女性占43%其中我国男性体育人口占男性总人口的20.2%,女性体育人口占女性总人口的15.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