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 Z08004建议课时数: 64适用专业:安全工程先修课程:《安全学原理》后继课程:《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估》一、前言(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介绍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方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我国安全管理现状和现代安全管理的发展态势,掌握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
(二)设计思路在《安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了解目前的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及应该采取的预防措施,我们采用多媒体等手段,引入案例,为学生讲解最新的安全生产事故,明确事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主要课时安排如下:章节讲授(学时)讲座(学时)小计(学时)426第 1章绪论7/7第 2章安全管理理论3/3第 3章安全管理方法2/2第 4章安全法律法规4/4第 5 章安全管理制度6/6第 6 章安全目标管理4/4第 7 章系统安全管理4/4第 8 章安全信息管理4/4第 9 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4/4第 10 章危险源辨识与管理20/20第 11 章事故应急管理426第 12 章现代安全管理2复习66472共计二、课程目标(一)职业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事故致因理论,熟悉我国安全管理体制,对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使学生具备以下职业能力:(1)掌握安全管理所需的企业管理、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解企业所处的法律法规环境;(2)掌握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内容;(3)掌握安全法律法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安全文化与安全教育等安全管理技术的基本内容;(4)学会如何进行事故调查与处理,掌握基本流程。
(二)学习任务与职业能力教学项目安全管理学《安全管理学》学习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学习任务职业能力1、了解管理学、安全学的理论基础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2、掌握事故致因理论1、了解安全文化的特点安全文化2、掌握安全文化的概念、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的关系1、了解安全管理常用方法安全管理方法2、掌握安全管理计划和控制方法1、了解安全目标管理的概念安全目标管理2、掌握安全目标管理的实施1、了解系统安全管理的概述系统安全管理2、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系统安全工作1、了解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发展概况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2、掌握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发展要素1、了解事故经济损失统计2、掌握事故的分类事故统计及分析3、掌握事故统计方法及主要指标4、掌握事故的原因分析1、了解事故调查的准备2、掌握事故调查的步骤事故调查与处理3、掌握事故处理方法4、掌握事故调查报告的编制1、了解事故预防和控制的基本原则事故预防与控制2、掌握事故的预防控制对策1、了解一般灾害事件的应急管理灾害事件与事故应急管2、掌握化学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写理3、掌握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方法三、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模式本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了解。
(二)教学任务安排本课程共有 70 学时的课堂教学,教学安排如下:1、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对课程内容中许多抽象、复杂、不直观、学生难以理解接受的概念,采用形象逼真的图件、动画以及录相形式讲授;课堂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提问、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学等多种方式灵活使用,着重启发学生思维理解和想象力。
2、本课程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安全生产管理理论及方法,了解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因此本课程重点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管理基本知识及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了讲解,并运用大量案例结合实践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3、课外引导学生阅读参考文献资料,在网络上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发挥学生个人的兴趣、特长和潜能,优秀学生可进行创造性学习。
四、课程内容、要求和设计项目教学内容子学习情境课(学习情境)(技能- 认知)(项目设计)时安全形势严峻当前安全形势介绍1安全管理学的研安全管理的定义、分类1究对象安全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第1章绪论安全管理学的主安全管理学的主要内容1要内容和特点★ 安全管理学的特点安全管理的形成★ 国内外安全管理发展概况,含国家当1和发展前“十二五”各种安全规划专家讲座《安全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2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科学管理理论1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 事故定义、海因里希法则、事故特征1安全学理论基础★★ 事故致因理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能量意外转移理论、人失误事故模4型、动态变化理论、轨迹交叉论安全管理学理论★ 系统原理、人本原理、预防原理、强1基础制原理、责任原理安全管理计划方计划的内容、形式计划指标体系1法★ 计划的编制与修订第 3安全管理组织方安全管理组织的构成1章安全★ 安全专业人员的配备与职责法管理方法★★ 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安全激励方法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激励理论)1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理论安全生产法规形★ 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地方1式性规章等第 4章安全★ 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突发事我国安全生产法件应对法、消防法、劳动法、矿山安全法律法规1律法规、标准规法、危化品安全管理条例、工伤保险条范简介例等安全生产教育培安全教育的内容1训制度★ 安全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安全生产责任制生产经营单位各级领导的责任第 5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1章安全度管理制度生产经营单位职工的责任安全生产检查制★ 安全检查方式安全检查内容2度隐患整改与验证第 6安全目标管理概目标及作用1章安全安全目标管理的概念及分类述目标管理2安全目标的制定制定原则★ 安全目标的内容确定安全目标值的依据和要求制定安全目标的程序目标展开的过程和要求安全目标的展开目标的协调与调整1目标展开图★ 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安全目标的实施监督与协调1信息交流考评原则目标成果的考评★ 考评方法1奖惩与总结系统安全的定义与特点概述系统安全管理与系统安全工程、传统安1全管理的关系系统安全管理的系统安全一般要求1实施系统安全详细要求第 7章系统技术指标论证阶段安全管理方案论证及初步设计阶段★★ 全寿命周期工程研制阶段各阶段的系统安2生产阶段全工作使用和保障阶段报废或退役处理阶段安全信息的概念及分类安全信息安全信息的功能1第 8章安全安全信息的应用方式及方法★ 特点及基本功能信息管理结构、分类1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状况及意义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2第 9章职业 OSHMS ★ 发展概况、原理、特点及作用2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联系安全健康管理★ 安全标准化要素体系安全标准化体系2★ 具体考评内容第 10章危险定义危险源、重大危险源的定义及分类★★ 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辨识程序及辨识依据4源辨识与管理辨识及管理重大危险源的分级及管理★ 事故分类、统计方法1事故统计及分析★★ 事故统计指标及计算2★ 事故经济损失统计1★ 事故原因分析2★ 调查的准备、基本步骤2第 11章事故事故调查与处理事故分析与验证1应急管理★ 事故处理与调查报告1★★ 事故预防与安全技术对策2安全教育对策2控制安全强制管理对策2事故应急管理一般事故应急管理2★★ 化学事故应急管理2执行成员6σ安全管理实施原则1实施步骤内涵及相互关系第 12章现代★ 5S 安全管理法5S 的效用1安全管理5S 的推行步骤定义及内涵★ 安全标杆管理类型与作用2应用及注意问题专家讲座《安全文化建设》2注:每一章中需要重点讲解的部分用“★★”标注,次要讲解内容用“★”标注,其他内容只需使学生大体了解即可。
五、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1.在讲解安全管理方法、事故应急管理等重点内容时,可以按照教学进度,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对该部分内容产生直观认识,并且增加课堂设计和课题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能力;2.可以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与校外企业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企业进行深度的学习,加强对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感性认识。
(二)教学评价本课程实施综合考评,采取课堂训练、案例分析、课后作业等方法,注重学习的学习态度和最终成绩的平衡,以全面综合地评定学生的能力。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总成绩( 100%):期末考核成绩( 70%) + 过程考核成绩( 30%)过程考核成绩(30%):包括出勤情况(10%)、课堂表现(10%)、作业成绩(10%)。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教材编写(1)针对目前国内安全专业课程教材存在内容重复、专业特色不明显等不足,根据本校安全专业特色,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增加反映最新研究方法的内容,逐步减少并删除较为陈旧的内容,建设系统安全工程教材,服务课程教学;(2)总结目前课程建设的经验,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内容,优化结构,使之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并跟踪安全设计评价的最新理论与设计方法;(3)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阐述简明扼要,内容做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重点和难点突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2.相关资源建设(1)确定一位老师专门购买、收录与收集本学科有关的音像资料,为今后进一步制作多媒体课件作好资料贮备;(2)收集《安全管理学》试题,建立试题库,并进一步对其进行丰富,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通过让学生通过做题掌握各种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3)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扩充性资料的使用情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或推荐一批参考教材和参考文献资料,建立安全管理案例教学系统,使中外文安全类网站和各种参考资料可以供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扩充知识和进行创造性实践;(4)把网络课件挂于校园网上供学生随时使用,学生寝室、各学院实验室、图书馆都可宽带连接到 internet 。
另外在学校电子图书馆为学生免费提供读书环境。
课程网站上放置与本课程相关的共享资源和网络课件,网络教学资料浏览、网络提问与答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