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危机应对策略分析

金融危机应对策略分析

二、应对经验金融危机需要如何应对呢?一般来看,金融危机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抑制阶段,这个时候危机还没有完全展开,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借贷关系,其次是真正的危机发生过程,包括少量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重构,最后是制度改革阶段。

Calomiris et al.(2005)认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可以分为危机中的短期策略和危机后的长期策略,前者主要在第一二阶段,或者主要体现在第三阶段。

在短期策略中不需要建立新的机构和复杂的新机制,是为了避免和缓解危机采用的稳定信贷关系的策略。

这些短期策略包括:债务冻结,即不允许债权人或者储户在一定时间内索取债务或者存款;放松监管,即监管方允许银行低估问题资本,从而高估股权资本;中央银行或者政府向银行部门贷款。

不过,这些短期措施是否会产生长期不良后果还依赖于具体执行方式。

同时,一旦采取了紧急措施来制止危机,那么政府还需要在长期中重新构建金融机构与贷款者的贷款关系,这可能需要设定新的会计规则、改变监管方式等。

在重构中包括下面这些过程:识别和配置金融损失、重构金融系统和企业的金融要求权、重构金融系统和企业的运行方式。

从这些政策中我们不难看出,应对金融危机最主要的是构建新的、稳定的信贷关系。

为了分析短期策略的效果,西方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分析。

Claessens et al.(2001)认为,既然金融危机的解决措施是为了重新使得私人部门获得活力,从而重新恢复增长,那么我们就需要从公司层面的数据来分析救助措施的结果。

Claessens et al.(2001)希望讨论政府保证公众存款安全、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支持等短期政策对于危机深度、复苏时间等问题的影响。

首先,他们讨论了短期政策对于危机深度的影响。

通过687家公司层面数据,他们发现,获利性越强的企业越容易陷入危机,这可能是因为在危机发生之前都会产生大规模信贷扩张,这些信贷扩张推动了这些企业的利润,从而当危机发生后信贷紧缩,这些企业利润也就大幅下滑。

同时,具有较高的短期债务和应付账款的企业也很容易陷入危机。

不过,最重要的是,在实证中没有发现政府的政策对于企业盈利有帮助,从而无法帮助企业阻止危机,因此这些短期政策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

三、对我国政策启示发端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于其他国家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渠道。

第一,美国经济下滑后减少对于其他国家的进口;第二,持有美国次贷衍生品的外国金融机构被迫减记资产,导致信贷紧缩。

不同的国家受到影响的渠道重要性不尽相同。

我国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国次贷相关资产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很小,所以这个渠道的影响不大。

但出口下滑对于我国的影响巨大。

根据统计局的计算,我国贸易依存度已经达到了64.5%。

而从2008 年11 月,我国的外贸形势就开始呈现下滑态势,在今年的趋势更加明显(表9)。

外贸下滑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

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自2007 年第4 季度达到13.8%的峰值后逐季下降,2008 年第4 季度降为6.8%,2009 年一季度同比增长6.1%。

在外需下降后,我国的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导致产出小于潜在产出,经济衰退同时价格水平下降(图6)。

因此,我国在短期内需要拉动总需求曲线,使经济从B 点回到A 点。

B A D2 D1 P Y Y f图6 总需求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我国政府实施了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

主要包括:(1)推出总额4 万亿的投资计划,其中农村的民生工程约3700 亿,基础设施建设约15000 亿,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方面约1500 亿,节能减排、生态工程约2100 亿,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约3700 亿,汶川大地震重点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10000 亿。

(2)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

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

(3)提出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物流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4)其他措施,包括“家电下乡”和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等。

根据前文分析,在对付经济危机中,创新是长期政策,而政府和消费者负债、贷款长期化和积极增加贸易盈余属于短期刺激政策。

据此,可将我国的政策分为刺激和重构两种。

通过出口退税刺激出口、发放消费券促进消费等是短期刺激政策,而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等是长期重构政策。

当前,我国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在刺激,这对于稳定经济是无可厚非的。

当然,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在这种政策环境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否能够将总需求曲线拉回原来的位置,使得经济回到自然率水平。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这次金融危机的全面复兴需要一些足以改变人类经济组织模式的产业创新,为了不在未来的竞争中落后,我国也需要在这个大环境中进一步关注重构,否则会导致经济回暖短期化。

2008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陡转直下,出现大幅度的下挫,随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全面转向。

2009年,在宽松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回调的贸易政策、救助性的产业政策以及4万亿政府刺激计划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进出口贸易、消费和物价进一步下滑的同时,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工业增加值以及PMI(采购经理人指数)出现了止跌回升。

1-2月宏观数据的矛盾带来了宏观解释的冲突,“乐观派”和“悲观派”的交锋强化了人们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感受。

如何正确认识这些矛盾的数据,如何评价这些冲突的解释,成为下一步宏观经济调控十分重要的基础。

根据中国AS-AD动态调整分析框架以及各种宏观变量在中国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中的地位,我们的总体判断如下:(1)由于中国出口与消费在中国需求中的核心地位,目前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经济小幅反弹无法左右中国宏观经济持续下滑的基本趋势,中国宏观的周期性下滑刚开始展现,而不是已触底反弹;(2)工业层面的数据回暖一方面是中国刺激性政策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去年过度存货调整的产物,部分工业的小幅反弹尚缺乏坚实的需求基础,也没有相应足够的结构支撑,因此,它难以从根本上启动中国经济的全局性回暖;(3)外部环境的持续恶化、内部支柱产业的持续低迷、中国刺激政策实施效率的不确定以及中国社会承受宏观经济波动冲击的能力较弱等因素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下行通道的长度和不确定性。

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2009年一季度延续2008年下半年的态势,潜在GDP缺口将进一步放大,GDP增速将进一步下滑。

在需求大幅度下滑的同时,潜在产能的持续放大决定了中国本轮周期性调整的长期性。

二、在世界经济超预期下滑的作用下,中国外贸出现进一步加速下滑,欧美经济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下滑的冲击开始进入加速期,外贸顺差增长的势头可能遭遇逆转。

三、在消费信心下滑、收入增速回落以及整体宏观经济处于不景气等因素的作用下,消费增速开始进入加速下滑的时期,宏观经济下滑开始由出口与投资领域传递到消费领域,未来消费启动的困难进一步加大。

四、在投资型短期刺激政策的推动下,固定投资增速有所提升,但政府投资在启动民间投资上收效甚微,从而可能使得财政刺激的拉动效应大打折扣。

六、PMI指数在低水平基础回升,宏观经济刺激初见成效,但去库存化并没有结束,产能过剩问题没有真正缓和,制造业可能面临过度调整的危险七、劳动力就业问题日显严峻,失业问题对中国脆弱的社会结构带来巨大的冲击。

九、各种价格指数回落明显,在PPI的引领下,CPI和PPI双双进入负增长阶段,通货紧缩的压力加大。

十、M2 增速和信贷虽然增长很快,但M2 与M1 增速的差距创历史新高,市场主体进行投资和消费的意愿进一步下降。

05101520252004-022004-052004-082004-112005-022005-052005-082005-112006-022006-0 52006-082006-112007-022007-052007-082007-112008-022008-052008-082008-11货币(M1)_月末数同比增速 (%)货币和准货币(M2)_月末数同比增速 (%)应对经济衰退的重要措施就是扩大总需求,总需求由国外需求与国内需求两部分组成,通过扩大出口来刺激总需求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但是,我们看到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还没有见底。

2009年中国出口面临的冲击主要不是内部成本冲击,而是外部的需求冲击,我们很难利用人民币升值减缓、出口退税率提高以及出口补贴等刺激政策来缓和外需的下降。

因此,尽快走出经济低谷的关键就是有效刺激内需。

为了应对深度的经济下滑,我国政府于2008年下半期开始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全面调整,从2007年的“双防”调整到目前的“全力保增长”,从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到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特别是4万亿刺激计划具有坚实的短期基础,具有及时性和必要性,当一个经济体处于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路径时,给定总需求不存在约束,那么这种路径的持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两个:一是投资的膨胀会拉动资产价格上升,从而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这一点在我国的经济波动过程中已经反复证明;二是投资所形成的资本必然会陷入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从而随着资本的累积,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会逐步递减。

当资产价格膨胀和经济增长趋弱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时,也就意味着实体经济无法支撑金融活动,必然会引发金融危机,甚至进一步引发经济衰退三、财政政策仍然是需求管理政策的核心,而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与政策传导机制的不健全限制了财政政策刺激效应的发挥。

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政策是政府对付衰退的两道防线。

前者其实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副产品;后者是政府有目的地实施反危机的政策选择。

就财政政策中的自动稳定器部分而言,其在经济下滑时所发挥的“托”总需求方面的作用有限;而在经济繁荣时,它不仅没起到“削平”总需求的作用,还会因进一步透过政府开支而加大经济波动。

在相机抉择政策方面,政府干预经济的工具匮乏,在他国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在我国都无法使用。

自1998年以来,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部分的安排并没有重大改变,相机抉择的政策工具亦没有增加。

我们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改变自动稳定器的安排,如何创造新的财政政策工具,减少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并快速有效、低成本的应对经济衰退。

(一)自动稳定器贡献较小是导致财政政策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自动稳定器的规模大小以及对经济的稳定作用取决于若干条件。

一般来说,税率越累进、失业保险补偿水平越高,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就越大概括起来中国宏观经济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之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2、货币流通速度具有明显的顺周期行;3、货币增长与固定资产形成有显著的正相关性;4、产出缺口与货币增长有显著的正相关性;5、货币供给与未来通货膨胀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6、实际利率与产出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并存在内在非稳定机制(一)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货币与价格体系之间的关系涉及到长期和短期两个层面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