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测量与评估

心理测量与评估

关于文献“幸福感问卷:心理测量特性,人口统计学比较和效度证据”的理解和评述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阅读文献“幸福感问卷编制中的心理测量性质,人口统计学的比较和效度的证据”,查阅与幸福感相关的其他文献,了解实现幸福感的定义和相关理论和问卷编制的整个过程,表述问卷编制的信效度情况以及在验证效度过程中所运用的心理测量方法。

关键词:实现幸福感主观幸福感问卷编制心理测量1.引言幸福感(Eudaimonic Well-being,EWB)是指生命的质量,主要来自于人的潜能的发展和个人自我目标的实现过程(Sheldon,2002;Waterman,1990a,2008)。

幸福感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尤其是积极心理学出现之后,沿着西方哲学快乐论与实现论走向,出现了主观幸福感理论(Subjective Well-Being,SWB)和心理幸福感理论(Psychological Well-Being,PWB),主观幸福感是指具有较多的积极情绪和较少的消极情绪,心理幸福感强调人的潜能的实现。

有的学者在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基础上,将主观体验指标和客观指标相结合,开创了实现幸福感。

在主观方面,实现幸福感是指个人发展过程中的情绪和实现的主观体验;客观方面是指个人在追求生活目标和发展自我潜能过和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以及这些为在追求生活目标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waterman在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基础上编制了实现幸福感问卷,简称PEWB。

实现幸福感的理论基础主要有自我实现理论、实现同一性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

2.研究方法2.1被试样本1:来自美国9所大学的1728人。

性别分布:男性424人,占总人数24%,女性1334人(76%)。

年龄分布:大一学生占42%,大二学生21%,大三学生19%,大四学生14%,毕业生和其他人员4%。

平均年龄20.04岁,SD3.57岁。

民族分布:欧裔美国人占总数的52%,非洲裔美国人9%,西班牙裔美国人25%,亚裔美国人7%,其他7%。

样本2:包括来自美国14所大学的5606人。

性别分布:男性1409人,占总人数25%,女性4162人(74%),有35人无法辨认性别,。

年龄分布:大一学生占32%,大二学生24%,大三学生21%,大四学生15%,毕业生和其他人员8%。

平均年龄20.48岁,SD3.57岁。

民族分布:欧裔美国人占总数的62%,非洲裔美国人11%,西班牙裔美国人18%,亚裔美国人8%,其他1%。

2.2研究材料QEWB包括21个项目,采用五点积分的方式(0~4),从极度不同意到强烈同意,14个正向计分,7个反向计分。

这篇文章是对作者自编的实现幸福感的测量问卷评估,包括以下六个相互关联的方面:1、自我发现:指个人充分了解自己并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努力奋斗,才能完成自我实现。

必须认识自我并了解自我,这是自我实现的前提(Waterman)。

在PEWB中涉及这一维度的例子是我相信我已经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2、潜能感知实现论认为,个休对自己最大潜能的了解程度代表他可能达到的高度。

个体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潜能,而且致力于把个体的最佳状态发挥出来。

在PEWB中涉及这一的例子是“我相信我了解自己的最大潜能,并尽可能地去实现它们。

”3、生活价值指对生活目标和意义的了解。

为了体验实现幸福感,个体必须在认清自己能力基础上追求个人目标,并在此过程中找到运用技巧和能力的方式。

在PEWB中涉及这一的例子是“我确定自己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4、追求卓越实现幸福感需要个体充分运用自身潜能才能实现自我,因而个体投入该活动的努力水平必须比个体从事其他活动时要多很多。

在PEWB中涉及这一的例子是“当我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事时感觉非常好。

”5、活动投入 Waterman 等人(1993b,2003,2008)发现实现幸福感体验程度的指标之一是个体感受到的强烈投入某项活动的频率。

在PEWB中涉及这一的例子是“我发现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每天的大多数活动中。

”6、个性展现具有高实现幸福感水平的个体报告他们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会产生人格展现体验,并在一定范围内比低实现幸福感的人更高频率地产生这种体验。

2.3研究假设本文章通过计算WEWB与其他幸福感量表的相关程度进行QEWB的效度检验,并检验6种假设:在QEWB量表上的得分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呈正相关。

在QEWB量表上的得分与SWB和PWB的得分呈正相关。

在QEWB量表上的得分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程度呈正相关,与自我同一性的认同程度相关低。

在QEWB量表上的得分与人格特质相关较低。

在QEWB量表上的得分与积极、消极的心理功能相关。

积极的心理功能包括自尊、内部自我控制;消极的心理功能包括一般性焦虑、社会性焦虑和抑郁。

三个量表有着较高的内部相关,但均能对被试的不同侧面进行独特的解释。

其中EWB能更好地对自我同一性功能进行解释。

2.4测量方法测验同时要求被试报告性别、年龄(17、18、19、20、21、22、23-25、26-30,31以上)、民族(欧裔、非裔、拉丁裔、亚裔、中东裔、南非裔和其他,后三者由于数量少而合并计算)、年家庭收入(单位:美元,分别为30000以下,30000-50000,50000-100000,100000以上)、家庭结构(完整、再婚、父母分居或离异,父母从未结婚,其他)5种因素对EWB的影响。

Waterman首先对编制的25个项目的实现幸福感问卷实施了预测,计算了这25个项目的克伦巴赫系数,根据相关标准剔除了其中4个项目,这就是我们看到的21个项目的版本。

他回顾了近年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并确定他的下一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对于问卷产生的得分的心理测量性质的计算。

(2)关于问卷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得分比较。

(3)与问卷相关的六个假设和四个效度。

本文主要通过计算与其他人格问卷的相关来支持实现幸福感问卷的结果:被试同时全部接受埃里克森心里阶段量表(The Erikon Psychosocial Stage Inventory,EPSI)和人格发展程度量表测量自我同一性程度;被试同时全部接受生活满意度量表来测试SWB;被试全部接受心理幸福指数量表来测试被试的心理幸福指数。

所有被试接受Arnet感觉寻求量表测试被试的感受性倾向。

样本2的被试单独接受了迷你大五人格测验,测试人格特质。

所有被试接受罗伯森自尊量表、控制性量表、贝克焦虑量表、社会交往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检测消极心理功能。

2.研究结果结果显示,从2个样本的调查结果均显示女性的QEWB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各年龄组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民族、家庭收入、家庭结构之间得分无显著差异。

测验结果支持了假设一、假设四、假设五;支持了假设二、假设三的部分内容;样本1的数据没有支持假设六,样本2的数据支持了假设六。

在问卷的效度验证过程共涉及了以下四个实现幸福感问卷的效度:(1)聚合效度在对聚合效度的验证中,作者运用了多特质-多方法模型(multi-traits multi-methods,MTMM)的方法对2个样本建立了回归模型,并运用Mplus 中获得的标准回归系数来估计相关程度,并依据从2样本中获得的相关支持了假设一和假设二。

这说明QEWB具有较高的聚合效度。

(2)区分效度验证结果表明得分与同一性探索程度存在显著但较弱的正相关,与沉默探索存在负相关,但作者认为结果有待商榷。

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小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相关程度。

(3)结构效度在该研究中作者假设实现幸福感问卷得分与自尊、内部控制点等积极心理功能为正相关,而与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功能存在负相关。

调查结果支持了假设,因此该问卷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4)增值效度该研究中作者假设实现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可以解释幸福感的不同方面。

验证结果支持了这一假设,三种幸福感得分均可以解释同一性发展、积极心理功能和消极心理功能的变异,其中实现幸福感可以单独解释的变异最大。

因此可以验证QEWB具有增值效度。

在对增值效度的验证过程中,为了计算每个幸福感问卷可以单独解释幸福感的变异,作者运用了分层回归分析的方法,第一步在第一层放入两个幸福感问卷的得分,第二步在第二层放入第三个幸福感问卷的得分,增加的R2则是第三个幸福感问卷单独解释变异的程度。

其他的相关则是用零阶相关也叫简单相关来计算。

3.讨论实现幸福感为幸福感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相比于主观幸福感对于体验或者是结果的关注,实现幸福感更关注实现幸福的心理过程。

研究的局限:被试的选择。

被试选择范围较窄,造成结论由样本推至整体的外部效度低。

年龄组跨度过小,且测验分数在年龄组和性别组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统计差异,并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而且被试还混杂了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可能对研究的结果造成偏差,建议剔除这部分被试。

被试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性被试少,女性被试多。

量表的的使用。

本项研究有12种量表,可能在测试过程中产生期望效应、练习效应、疲劳效应等额外变量。

且各个问卷和项目之间在本质上是存在相关的,幸福感的得分既作为预测变量又作为结果变量,容易产生混淆。

数据的获得。

研究数据的获得是通过自我报告的形式,这本身就会产生一种实现幸福感的形式,因此可能会影响实现幸福感的得分。

参考文献:[1] 苗元江,胡亚琳,周埅.从快乐到实现:实现幸福感慨观[J] .广东社会科学,2011,5:114-121.[2]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07(1):134-139.[3]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 .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