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大考研之研究生院介绍

武大考研之研究生院介绍

武大考研之研究生院介绍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发端于1935年,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

1955年,武汉大学招收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研究生;1978年,重新恢复因"文革"而中断了达十余年的研究生教育;1981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成为全国第一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

2002年,成为34所自行划定复试分数线学校之一。

扎根于百年武大的深厚底蕴,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锐意进取,推陈出新,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目前,已建立起一套学科门类齐全、优势与特色鲜明、学位类型多样、指导教师力量雄厚、管理体制健全、教学设施比较完备、培养质量得到很好保证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

特别是2000年合校以来,武汉大学进一步深化改革,推陈出新,加强管理,着力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明确将“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主旋律”作为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理念,并通过近年来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等诸多环节上的改革,全力打造“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

通过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得到稳步提升,不仅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而且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不断提高,公开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不断增加。

截至2013年,我校共有21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导师水平的提升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

武汉大学非常重视导师队伍建设,推行复合导师制,开办“导师学校”、跨学科导师沙龙,提升导师指导水平;不断完善各种导师管理机制。

2012年,学校大胆改革导师上岗招生制度,采取“评聘分离,动态上岗”的方式,实现“博导”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使导师队伍不断扩大,结构更加合理。

目前,在1300余名博士生导师、2800余名硕士生导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3人,人文社科资深教授9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22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5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5人。

在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学校采取多种方式提高生源质量,不断完善招生指标“二段制”分配模型,在全国率先举办研究生招生宣传日,组织招生宣传小组到全国重点高校进行招生宣传,举办“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等。

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第二,推免生人数也持续增长,2013年推免生人数达到1420人,创历史新高。

同时不断优化选拔方式,推出“直接攻博”、“硕博连读”、“入学考核”、“优秀人才单独选拔”等招生考试方式,积极探索特色化研究生选拔机制。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校实行以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并建立了新的研究生资助体系。

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在学术型研究生中实施以直博生、“1+4”、“2+3”、“3+3”硕博连读制度为主体的多元化贯通式培养方式,多维度搭建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

2011年,学校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博士研究生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项目,将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融入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

此外,学校一直贯彻人才培养中的科研导向原则,积极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学术环境和氛围,鼓励研究生大胆创新,并不断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参加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等途径,积极开拓国际化教育渠道,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完善规章、加强管理、狠抓质量,实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和质量的科学发展;实行“先面试后统考”选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为依托,积极构建以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实习实训、行业前沿讲座为主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目前,在国家设置的39种专业学位中,我校可在31个专业学位类别、22个工程领域内招收和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总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2014年起学校大幅提高研究生奖助学金额度,100%的全日制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博士和专业型硕士均可获得学业奖学金,冲抵学费后,有30%左右学生可额外获得0.2万元至0.6万元学业奖学金。

资助体系中,新设立的国家助学金标准较以往“普通奖学金”有大幅提高,博士生每人每学年从1.8万元提高至2.2万元;硕士生每人每学年从0.5万元提高至0.6万元。

此外,研究生学术创新奖特等奖额度由5万元增至8万元、一等奖由2.4万元增至5万元、二等奖由1.2万元增至4万元;全日制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每年可获得3.2万元至14.8万元奖助金,全日制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每年可获得1.4万元至11.8万元奖助金。

在学位点建设方面,依托学校雄厚的办学基础和实力,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逐步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

到2014年4月,武汉大学拥有43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48个(含临床医学、口腔医学2个专业学位博士和47个自设博士专业),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342个(含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律、工程、会计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在职人员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等31个专业硕士学位和62个自设硕士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个。

进入新世纪,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突出“创新”与“质量”两大主题,按照“三类人才”标准,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高素质、多样性、创新型和国际化的拔尖人才,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已成为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有重要影响和示范作用的基地之一。

截至2014年4月,学校共有在校硕士研究生13429人,博士研究生6789人,正在攻读和已获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中,有不少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缅甸、尼日利亚等国的留学生。

自2000年以来,武汉大学已毕业硕士生40000余人,授予硕士学位60000余人,授予博士学位9000余人。

武汉大学的毕业研究生知识面广,理论功底扎实,工作能力突出,事业心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他们中大多数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其中不少人还成长为知名学者、专家、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等,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现设研究生招生工作处、研究生培养工作处、学位工作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处、研究生工作处(部)、院办公室等6个内设机构。

现任副校长舒红兵院士分管研究生院,院长周叶中教授,副院长朱伟(部长),副院长文冠华、宋朝阳、夏义堃、王建波。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

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

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

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

合校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11年,学校进入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400强。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

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

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5167亩,建筑面积260万平方米。

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

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7个学院(系)。

有124个本科专业。

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共覆盖了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43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58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有38个博士后流动站。

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600余人,有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2人次“973项目”(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6位“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5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43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

学校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59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

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