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曹康陶娅摘要:本文研完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到大正时期的一段发展历程在概述了自1868 至1931 年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后,本文依据规划主体的不同、分三个方面付该时期东京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进行论述、即西方思想的影响、企业家的自发实践和本国之路的探索。
最后,总结了明治时期和大正时期日本城市规划的持征及不足。
日本的城市规划历史可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古代.中世、近世、近代和现代。
1868 年后的近现代又可细分为四个阶段:明治(1868 一1912 ) ;大正至昭和早期(1912 一1931 卜战时(1931 一1945 )战后(1945 一至今)。
日本封建时代结束以来的三个天皇政权各因其鲜明的特征而被当世称为”国家主义的明治‘’、”民主主义的大正’‘和”军国主义的昭和”。
从年号上看.大正时期是从1912 年到1926 年但日本史学家公认的”大正民主”时期是从日俄战争结束开始到1931 年满洲事变为止(Sorensen , 2002 : 86 )。
本文选取了日本近代城市规划草创时期的典型城市―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时期(1868 一1931 )的东京―作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城市规划;东京:明治;大正l 政治、经济、社会背景l . 1 社会变迁―从明治到大正日本明治时期(1868 一1912 )是日本近代历史的开始也是日本脱离封建社会,步入发达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明治政府成立后即开始推行富国强兵、脱亚入欧的国策,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和生活方式等领域进行近代化、西方化的普及(万峰,1981 )。
新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包括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地税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依田惠家,2004 ; 213 一223 ) .为日本成为现代强国奠定了基础。
大正年间<1912 一1926 )爆发了各种社会运动及普选运动.不少政治立场各异的社会政治团体成立推动了1925 年普选法的颁布。
普选法废止了在选举权、被选举权方面对财产额的限制凡年满25 周岁及以上的所有男性公民皆有选举权。
内阁则由控制下议院的政党控制(1930 年代后由军方控制)。
普选法及较为民主的内阁使大正被冠以‘民主主义‘’之衔。
一战以后日本摆脱了日俄战争以来的经济萧条实现了大跨度发展。
由于未实际参战,反而向参战国贩卖军需品日本大发战争财。
不仅消解了经济危机.生产力大幅提升、重化工业得到发展还打入了国外市场。
大正时期是日本大规模工业化的时期,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地区成为工业集聚的区域,沿东京湾发展出来50km 长的东京一横滨工业带东京城市内部和西边的市郊地带也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大批小工厂。
大正时代也是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地域进一步扩大。
明治时期日本政府虽然也日益意识到工业的重要性.但仍遵循封建社会以来的统.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日本国策的转向是在大正时期:由于自大正起工业产值超出农业资本主义得到空前发展:并且一战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积月累造成了无法忽视的城市问题这两点原因促使政府(以内务省为代表)将工作重心从农业转到工业与城市上来。
同时社会文化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生活方式正在悄悄改变.欧美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1 .2 东京人口变化德川幕府瓦解后.大批武士离开东京.接下来又爆发了幕府派与维新派之间的内战.导致城市人口在明治初期一度缩水到50 万左右。
城市发展的步伐也放慢以往的武士宅地被政府接管成为政府的办公区域和军队驻地。
直到1880 年以后城市人口才回升至100 万.20 世纪初城市面积才逐渐回复至江户时期的顶峰.然后超越并步入迅猛发展的阶段。
东京人口1900 年时已有180 万之多.到明治末期人口就爆炸性地增长到200 万(见图1 )。
人口激增引发一系列问题.包括1886 年爆发的霍乱(Ward , 2002 : 39 )。
1920 年(大正九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东京人口连郊区在内为3 699428 人(陈致仪等,2001 : 205 )其中市区217 万。
1 . 3 城市行政体制及辖区的变迁1871 年日本废藩置县.藩主失去政治地位.由家臣团构成的藩官僚机构解体.城下盯的封闭性被打破.其赖以存在的理由亦不复存在.这导致了日本自战国以来形成的城市体系的解体《富永健一,2004 : 224 )。
1889 年日本设立市制.当时共有39 个盯被确立为市.其中大部分是封建时期的城下盯.少部分为港盯。
封建社会的城下盯作为藩的”首府”.在封闭自治的藩国体系中独立存在;而明治维新后的近代产业社会中的城市打破了这种封闭性与独立性.相互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整个国家巨系统的子系统。
1 868 年.政府把首都从京都迁往江户。
由于江户位于原来的首都京都之东.同年7 月17 日又更名江户为东京:9 月改年号为明治天皇从京都正式迁至东京居住把将军居住的江户城作为皇宫.并改称东京城。
1878 年根捌郡区盯村编成法》.由巧区① 6 郡共同组成了东京府.巧个区是旧江户城的范围.6 郡则是周边的农业腹地。
1889 年《明治二十二年)实施市制后15 个区组成东京市与东京府构成了双重机构。
但是由于没有与市’对应的市政府、市长和市政官员r 东京市形同虚设城市的日常事务仍由中央官员管理。
直到1898 年东京才出现了第一个民选市长(即知事’)。
2 城市规划在进行近代城市规划实践以前.日本大多数城市处于这样的一种状况人口稠密.建筑密集建筑几乎都是木构.街道狭窄且未经铺设.城市基础设施极不完善尤其缺乏上下水设施。
日本步入近代城市规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有两个.其一是东京银座的灾后重建其二是1888 年东京市区改正条例的颁布(东京都总务局涉外观光部外事课,1 978 )。
由于当时的日本仍是一个农业化国家.维新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农业的发展上.城市上的关注点只有东京一个;而政府为使东京变成一座不亚于其他世界强国首都的现代都市成为对外的宣传样板在城市建设方面把大量的精力投到东京上。
这使得东京成为日本近代城市规划最大的试验田.东京规划实践即当时日本城市规划的代名词②。
正如日本在其他学科领域孜孜不倦地汲取西方成果.日本的城市规划师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时就己走向国际舞台.他们参加国际会议.把国外的先进思想通过翻译出版的方式在国内传播推广.同时也迅速掌握了规划的基本技能。
1919 年规划法颁布前”市区改正一是城市规划的代称。
1910 年." townPlanning ' ‘曾被当时的日本建筑师协会翻译为”市街配置计画”。
1913 年大阪副市长同时也是建筑师和改革家的关一将之译为”都市计画”. 1919 年《都市计画法》颁布后.”都市计画一成为日语中”城市规划”的专有名词。
在建筑师片冈安的推动宣传下该术语日渐为建筑师及内务省官员接受。
东京近代城市规ilJ 的先驱可分为三类(wakanabe , 1984 )。
第一类是主张西化的井上薰等人.为使东京不落伍于西方城市.将维多利亚的伦敦或奥斯曼的巴黎一类的城市规划模式移植过来.银座炼瓦街规划和日比谷的官厅集中规划是他们的规划尝试。
第二类是以涩泽荣一为代表的私人企业家.把东京当作其制造与经营的根据地迫切希望工业、贸易和政府组织成为东京的经济基础.东京中央商务区和郊区住宅建设是他们的实践。
第三类是以山县有朋、后藤新平等内务省官僚为代表的务实派更看重功静而非外观或形式他们促成了1888 年的东京市区改正条例的拟定颁布和之后的改正规划的实施建立了1919 年城市规划体系实施了关东大地震后的帝都复兴规划。
以下将分述之。
2 . 1 西方思想的影响2 ] 1 银座炼瓦街虽然说来有些残忍.但火灾在东京城市规划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确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872 年2 月26 日东京的银座地区遭受祝融之灾r 大火烧毁了95hm “土地上的3 000 多座建筑.使至少5 万人无家可归。
银座地理区位特殊周围有皇宫所在地丸之内、商业区日本桥、外国使馆区和新建的新桥火车站(通往横滨港)等重要的城市地区.政府正好借灾后重建之机.把它规划重建为一处匹配帝国都城地位的现代化城区。
因此规划的目标定位是创建一个“小欧洲‘作为展示欧洲文明的橱窗以及市区的不燃化。
外务省的大臣大喂重信和井上薰负责重建项目当时活跃在日本的英国工程师托马斯·沃特斯(Thomas Waters )也受东京知事由利公正之邀来监理再建工程(Ward , 2002 : 39 ) .其设想是在9 . shm ,用地上修建993 座二层砖石建筑(见图2 )。
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拿出了一个拓宽街道并规定所有建筑都需要使用防火砖石材料的规划方案.即银座炼瓦街规划。
银座的再建从】 872 年开始动工到18 ”年结束历经6 年时间。
由于明治初期政府的混乱与居民的反对规划大幅削减.只完成了预计的l / 3 。
重建的房屋采取了统一的欧式建筑风格,砖与石造建筑占总建筑的51 % (都市史图集编集委员会,1999 : 176 )。
再建完成后多是经营高级泊来品的西式店铺进行租用为这里成为日后东京最繁华、地价最高的商业区奠定了基础。
新修街道分为四个等级―巧间、10 间、8 间和3 间①最宽的约27m 中间跑马车两边走行人人车分离的道路设计在当时的日本是首创:路旁栽植了松树、樱桃树、枫树等行道树并安装了当时颇为时髦的煤气路灯。
新银座被宣传为伦敦式店铺、巴黎式道路颇具西洋风景。
1870 年代末即超越了传统的日本桥地区成为东京新的高级商业中心。
这一明治时期最早的日本近代城市规划实践时人和后人给予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它过于模仿西方城市风格丧失了日本特色;而因为租金高昂.不要说以前的住户甚至连以前的土地所有者也租不起新造的房屋,导致空房率很高但也有人认为正是该规划才使银座日后晋升为东京乃至全日本的商业、高消费中心及黄金地价地段因此功不可没。
不管怎样银座再建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城市建设上西化的第一个范例。
2 . 1 . 2 宫厅集中规划在东京的核心地区日比谷所做的官厅集中规划是于1885 年在以欧化主义者井上薰为首的外务省的牵头下进行的。
德国的几位建筑师拿出了几套方案.其中以Hermann Ende 和wilhelm B6eckmannl886 年的巴洛克式设计方案最为知名(见图3 )他们的方案仿效了普鲁士王国的首都柏林和奥斯曼规划的巴黎。
规划方案以连接筑地本愿寺和霞关的风景轴线为中轴,以宽阔的林荫大道作骨架道路两侧辅以宏伟的公共建筑.如新的国会大厦和中央火车站。
但因井上薰于1887 年引咎辞职.规划最终不了了之。
外务省与内务省之间就规划权力的争夺也以外务省的最终失败而告终。
从此内务省成为东京近现代城市规划的领导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