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城市规划共17页文档
2、人口向东京都市圈集中的过快增长,日方制定了六次国土整治 规划,并对在都市圈内新办学校和工厂的规模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即使如此,他们也承认,因为市场的主导因素,政府的限制性政策 和规划,并没有发挥实际的作用。东京除了中心城区人口下降之外, 都市圈人口增加的趋势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到2019年,按“一都三 县”统计的东京都市圈人口仍由七十年代中期的2704万增加到了 3561万,净增了800多万。值得注意的是,到七十年代以后,虽然 日本城镇化基本进入了饱和期,人口流动速度大幅度减缓,但此时 东京都市圈人口仍然还在持续增加。
集聚效应的依赖,另一方面是在不放弃都市可观的就业机会的同时
,进一步降低生活成本。外溢的通道是沿着城际铁路和轻轨向外扩
张,与东京都市圈的交通配置密切相关,通过最有效、最大容量的
城际轨道交通,可负载更多的中低收入人口,而不是高速铁路和高
速公路,因为这两项需要个人承担更高的成本。
四、东京都市圈新城建设经验
唐」和「京津保」两个三角地区构成,总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大 体接近前述报道中的「首都经济圈」。
与北京相比,北京辖区面积1.68万平方公里,人口2115万人。
北京五环以内核心圈,面积667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万人,北京
六环内面积2247平方公里,不到30公里的半径内,人口约1477万
人。以50公里为半径,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人口约2500万人。
三、东京的人口及其变化
长期以来,东京圈一直是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市区,且拥有全 球最复杂、最密集且运输流量最高的铁道运输系统和通勤车站群。 由于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理和文化优势,日本的首都圈——特别是 东京圈的发展,一直呈现集聚的态势。在二战后迄今为止的绝大部 分时间里,其人口都在以远超过其他都市圈的规模和速度增长。
东京与北京的对比
大家马上能看出,这和北京的圈层结构何其相似。现在的北京 市,至少包含首都功能核心区、市域和大北京地区这三个层级。首
都功能核心区仅包括新东城、新西城两区,面积92.40平方公里; 市域则包括北京市行政区划内所辖的16区2县,土地面积为 16410.54平方公里,恰与13558.19平方公里的「东京圈」相当;而 「大北京地区」则由包括北京、天津、唐山、保定等城市的「京津
达13座之多。新城建设主要沿着城际和轻轨向边缘线状展开。理论
上用来疏散中心城市功能的相对独立的新城,在某种意义上已变成
容纳外来人口向东京大都市圈聚集的区域,反而加剧了都市圈扩展
的进程。
人口向都市圈郊区集中,轨道交通是最优选择。新城的建设沿
城际轨道交通展开,而不是高速公路和高铁。都市圈郊区化的合理
边界在离中心城区30-50公里区域,原因在于一方面对都市圈要素
根据日本统计年鉴的数据,目前,东京的首都圈以占日本9.64%的 用地,承载了全国34.03%的人口(2019年);而作为首都圈核心 地区的东京圈,则以占日本3.54%的用地,承载了全国27.91%的人 口(2019年)。
1、中心城区人口变化情况:先集中、后分散、再回流
城镇化高速增长期人口首先向大城市中心城区集聚。在20世纪50-70 年代城镇化高速增长期,工业化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二战后的“婴 儿潮”现象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向中心城市转移,使得东京每年人口 净流入量达25万人左右。 七十年代以后,向东京流入的人口逐渐呈现郊区化的态势。因中心城 区地价上涨、土地利用限制、房价高涨、用工成本上升、生活成本高 等因素,部分市区居民和企业逐步从市中心向周围城郊迁移,但更多 的是新增人口和企业进入到东京市郊区,郊区新城不断出现。 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加上日本大企业进一 步加速转向海外生产,出现了东京市中心城区的所谓“空洞化”现象。 些年,中心城区实施了城市再生计划,城区人口开始攀升。所谓中心 城区城市再生计划,就是通过房地产的开发,提高土地容积率,增加 写字楼和服务业就业空间,导致中心城区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第五层范围最大的一层就是首都圈了,包括东京都及周 边的千叶县、神奈川县、山梨县等「一都七县」,总面 积达3.69万平方公里之广。
二、东京都市圈基本情况
2019年,都市圈总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3.5%;人口约 356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7.8%;GDP占日本全国的三分之一。城市化水 平达到90%以上。
东京都市圈内人口超过100万以上的城市有4个,人口在50-100万的城市5 个,人口在20-50万的城市20个,人口在20万以下的城市93个。
从人口空间分布看,东京都市圈大致可分为核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核 心区面积为621平方公里,人口为895万人,人口密度14412人/平方公里; 近郊区面积为1566平方公里,人口为420万人;远郊区为11372平方公里, 人口为2246万人。
在城镇化高速期间,为缓解中心城区人口压力和疏解城区功能,建 设新城是各国城镇化的共同经验。东京都市圈发展过程中也进行了 大量的新城建设,归纳起来有以下特点。
1、新城建设一般在距离中心城区核心地带30公里左右的区域。 东京都市圈有代表性的新城,如东急多摩田园都市、多摩新城、港 北新城、千叶新城等,都位于离中心城区核心地带30公里左右的距 离。新城建设初衷是为了解决中心城区人口的居住,又要考虑他们 在中心城区的就业,通勤时间不能太长。
2、人口向东京都市圈集中的趋势没有改变
东京都市圈人口在增长过程中,主要沿中心城区向边缘扩张。
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提供的东京都市圈人口分布图看,东京都市圈
人口的扩张从中心城区向外展开。核心区半径在20多公里以内。有
关资料表明,日本在20世纪50-70年代高速城镇化时期,在距离中
心城区30公里附近的区域内,开发建设的面积超过1000公顷的新城
一、东京城市规划分五个层次
最狭义的东京是指「东京都心」,包括东京都中心区域 最主要的三个区——千代田区、中央区与港区,总面积 仅同合并后的北京新东城区差不多大
第二层是俗称「东京23区」的东京都区部,也是一般东 京所指的范围
三是东京都,包括23个特别区、26个市、5个町和8个 村
四是东京都市圈(下称「东京圈」),包含东京都和崎 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共「一都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