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江苏省如皋市林梓中学(226512)马建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已颁布实施,按照新标准编写的新教材也陆续出版使用。

笔者对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教材的进行了使用实践,教材内容的新颖深深吸引着教师和学生,但教学中也有很多困惑,想通过媒体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教材的体系安排是否合理恰当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的代数、几何、三角的分科,代之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联系与综合”四大板块,这实际上破坏了千百年来形成的数学科学体系。

教材在知识的结构上表现较为松散、跳跃,给教和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比如统计与概率部分旧教材是以统计初步一章形式出现,知识点安排紧凑,环环相扣。

在新教材中被分布在三册书中,知识点分散,缺乏流畅性,到初三总复习时仍要归类合并。

又如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中,在无整式、同类项概念等知识作铺垫情况下让学生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显得唐突,知识点起点高、跳跃。

有专家断言:“学生从新教材的片断知识中是学不好数学的”不无道理。

笔者认真比较了北师大版、华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实验教材,最大的特点是章节的排列组合不同,零碎的知识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

学生往往把大量时间花在弄懂那些生活实例上,势必影响学生对数学本身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要线索的理解和掌握。

二、学生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的冲突
新的数学课标准强调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但不能以削弱基础知识为代价。

没有足够知识基础的能力只能是人的本能,而不是智能。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中全章每一小节全是从实际情境问题出发,去讨论如何去解方程,全章没有一道例题完整板书解一元一次方程过程。

试想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去解一元一次方程,又如何会去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去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一打乱学生认知结构的顺序规律。

淡化了对解方程基本功的训练,仅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在编排上显得不伦不类。

“双基”教学是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更需要发展,基础必须和创造相结合。

张奠基教授总结了“双基”的四个性质和原则:计算速度:速度导致效率;速度可以节约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工作空间”。

准确记忆:记忆通向理解;必要的记忆是理解的基础。

例如负负得正这样的规则,先记忆后理解。

逻辑表达:数学需要精确。

精确的逻辑表示是数学的核心价值之一。

但形式化的逻辑需要用非形式化方法加以理解,逐步达到形式化。

重复演练:练习应该变式。

没有重复便没有技能,但是重复需要多种变化,如概念变式、程序变式等。

而这种特色正在新理念下逐渐散失。

三、传统教学手段与时髦新理论的冲突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同样要求教师在用教材教学时,教学手段应是多样化的。

在七年级上册数学中绝大数的章节是以实例的形式引入多少让教师感到困惑,传统的教学手
段到底还要不要,在新教材中如何体现。

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它服务于教学,但在当前教材指导下,似乎变成了教学服务于教学手段。

由著名数学家组成的专家小组指出:“一些时髦的理论把学校里的数学教学彻底破坏了,因此数学教学现在处于危机状态”可能不是危言耸听。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本身并不错,但决不能代替数学上严格的证明。

教材中大量的探索实例缺乏严密性,以偏概全,如何培养学生的严密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等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数学证明的逻辑严格性,在物理学中,要问牛顿第二定律为什么成立,只能靠做实验回答;在数学中,问勾股定理为什么成立,还能靠去测量三角形的三条边吗?勾股定理之所以能列入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首,不仅仅是它的结论,而且还在于它的证明思想光辉。

四、教学测评的内容与教材(新课标)的衔接
新课程与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内容越来越少,而教师面对教学压力,学生面对升学压力,他们不得不在课后花大量时间与价钱去出大量试题和做大量的作业搞题海战术。

而教师所选作业和测评内容能否突破“书”中取材的局限和“已知——求解”、“已知——求证”的问题旧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理解和诠释。

有专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用“数学开放题”检测日常教学中的普通生和优秀生的差别,发现通常所说的优秀生在回答开放题时有时不及普通生做得好。

由此想到,我们倡导的考试公平,在分数面前时人人平等的,但是,在命题上也许是不公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充分的评价。

PISA对数学能力的评价分为三个层次:基本事实的再现,基本运算与技巧的应用;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模型的建立,归纳的能力,对数学问题及其本质的思考。

数学教育评价改革在创新测评内容的同时要变革评价标准,不但要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经历与体验,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思考,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与能力,也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造性表现。

教材建设是长期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它不过是一个载体,关键是所有数学教师如何运用这个载体。

新形势下是数学教师应首先全面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创造性地将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统一起来,不拘泥于教材;改革数学教育评价,努力实现评价创新。

这仅仅靠几次新教材培训听几次示范课是远远不够的,它同样是所有数学教师面临的长期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匡继昌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认识中学数学教与学
&nbsp2004-10
2 张景彭刚&nbspPISA对我国数学教育评价改革的启示中学数学教与学&nbsp2004-11
3 张奠基访韩归来数学教学&nbsp2004-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