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感高热症(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

外感高热症(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

外感高热症(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外感高热症(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发表者:赵东奇【定义】凡因外感邪毒所致,以体温升高(38.5℃以上),初起多见恶寒、口渴、脉数等为临床主要特征者,既称外感高热症。

本症见于温病、伤寒之发病过程中。

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感染性疾病。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特点:1.急性发热,热势可有波动,热型各有不同;2.初起多有恶寒、伴有口渴和口渴不欲饮、脉数等症。

(二)发病特点:1.发病急,一般在3-5天以内;2.病程短,一般在两周以内;3.传变迅速;4.四季可见,随季节、地域、体质的不同各不相同。

5、具有一定传染性。

(三)病因病机特点:1.系外感邪毒内侵;2.正邪交争,阴阳失衡,导致热盛急候;3.易于伤阴耗气,易致昏谵、痉厥闭脱(神昏)等危候。

(四)诱发因素:素体亏虚,饮食失节,寒暑失常,劳逸失度,皆可诱发外感而致高热。

(五)实验室检查:应根据不同的疾病进行相应的理化检查。

具备上述(一)、(二)项,参考其它项,即可作出诊断。

【诊断分析步骤】1、辨外感和内伤: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均以发热为主症,故须加以鉴别。

可从病因、病程、热势及伴发症等方面进行鉴别。

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体温较高,多为中度发热或高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常见其他外感热病之兼症。

内伤发热,由脏腑之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热势高低不一,常见低热而有间歇,其发病缓,病程长,数周、数月以至数年,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

2、辨寒热真假:当热极或寒极之际,可出现与其本病寒热不符的假象,即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

故对疾病过程中的寒与热应鉴别其真假,因其有假寒象而不识其外感发热的本质,因其有假热象而不识其非外感发热病,由此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分级分期】(一)分期表证期:包括风热袭表,风寒束表,寒热混杂、暑热犯表,均病在卫表阶段。

表里证期:多属于表里同病,包括肺热,胃热,腑实,肝胆,脾胃,大肠,膀胱湿热证。

里证期:病邪入里,涉及多个脏腑,可见于气分,营分,血分证或见于正气亏虚的危重证。

(二)分级1.轻度:(1)体温38.9℃以下;(2)发病初起,全身证候轻微;(3)热势虽高,但病在表;(4)实验室检查一般无异常。

2.中度:(1)体温39℃-39.9℃;(2)全身证候显著;(3)实验室检查多见异常。

3.重度:(1)体温40℃以上;(2)出现痉厥闭脱危证;(3)实验室检查显著异常。

年老体弱者,体温虽不高,但病情重,不能绝然以体温分级。

【中医治疗】1、治疗原则(1)分清主次:即分清高热和兼症的主次。

外感高热,不论其热型、热势如何,其高热均属主症。

如高热兼见出血,其主要病机乃邪毒内陷,损伤脉络,迫血妄行,治当清热凉血为本、为急、为先。

(2)预防传变:即观察分析由高热而伴发的变症与高热的关系。

外感高热凡并发昏谵、厥逆、出血、抽搐等候,均提示邪毒内传、营血耗伤,此时除治高热外,尤当急治变症,加用开窍、固脱、凉血、熄风之剂,以应其急。

(3)综合治疗:高热急症,复杂多变,临床多采取擦浴、刮痧、针刺、灌肠、口服、注射等外治内治综合治疗。

2、急救处理(1)退热1)物理降温:冰敷、酒精擦浴或中药擦浴。

2)针剂: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4ml,每天2次;或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0.9%NS250ml、炎琥宁注射液160mg0.9%NS250ml、清开灵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

3)针刺:一般选穴,上肢取曲池、合谷,配内关、手三里;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手法均采用泻法。

亦可用柴胡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

常取曲池(双)、足三里(双),每穴注射0.5-1毫升,每4-6小时一次,至大热已退为止。

4)三菱针刺大椎、肺俞、少商、耳尖及双耳背瘀络,放血0.5-1毫升。

(2)增液:高热伤阴可用生脉注射液40ml加入0.9%NS250ml 中静滴。

(3)止痉:1)针刺:主穴为百会、人中、大椎;备穴为少商、委中。

2)至宝丹:每次1粒,每日3次,或紫雪散:每次1支,每日3次,或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0.9%NS250ml中静滴。

(4)开闭高热闭证,即热入心包,多为热邪内陷所致,每见神昏谵语,口禁目闭,两手握固,痰壅气粗。

治当醒神开窍,可选用下列方法(同时应配合退热、增液等法治之):1)针刺:用三棱针于十宣放血;或刺人中、曲泽、委中,使之出血;亦可针刺人中、涌泉、素寥。

2)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3次,用于热闭。

3) 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0.9%NS250ml中静滴。

(5)固脱脱证多为高热炽盛,邪毒内陷,阴精耗竭,阳气欲脱所致,即所谓阴竭阳脱,每见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救治方法是:1)针灸:凡阴脱者可用灸法,阳脱宜用针刺。

取神阙、关元、气海,采用灸法,每穴灸15-20分钟;或针刺素寥、内关,配少冲、少泽、中冲、涌泉,一般中强刺激,留针,间断捻转。

2)参麦针:用40毫升,加入5%GS100毫升中静滴,适用于阴脱。

3)参附针:用40毫升,加入5%GS100毫升中静滴,适用于阳脱。

3、辨证论治(1)卫分证: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喉痒痛咳嗽,脉浮1)本院热病专科研究方:羌银解热汤,可治疗卫气分证。

羌活银花连翘贯众荆芥防风百日红水松毛倒扣草柽柳(细丝柳),每天2次2)风热袭表:恶寒轻,发热重,咽痛,时流黄涕,咳嗽痰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方剂:银翘散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每天2次。

热甚者加黄芩、板蓝根、青蒿;口渴甚者加花粉;痰多者加贝母、杏仁;小便黄者加车前草。

3)风寒束表: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流清涕,喉痒咳嗽,脉浮紧。

方剂: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柴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每天2次。

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咳嗽加杏仁、贝母。

4)暑湿在表:身热,微恶风,汗少,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心烦口渴,或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脉濡数。

方剂:新加香薷饮香薷银花连翘鲜扁豆花厚朴,每天2次。

热甚者加生石膏;恶心呕吐者加藿香、半夏。

5)虚人感冒:恶寒、发热,面色无华,神疲肢怠,形寒肢冷,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或沉迟缓阳虚外感证:恶寒、发热,面色无华,神疲肢怠,形寒肢冷,食少便溏。

舌淡红,苔白,脉沉迟或虚缓。

方剂:参苏饮人参、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壳、干葛、紫苏、前胡、木香、桔梗、生姜、大枣。

每天2次。

阴虚外感证:发热、恶寒,神疲肢怠,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方剂:加减葳蕤汤葳蕤、葱白、桔梗、白薇、淡豆豉、薄荷、炙甘草、红枣。

每天2次。

(2)卫气同病:发热恶寒,肢节酸痛,面红身热,口渴喜冷饮,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方剂:银翘白虎汤羌银解热汤银花连翘竹叶牛蒡子薄荷淡豆豉甘草芦根石膏知母粳米,每天2次。

羌活银花连翘贯众荆芥防风百日红水松毛柽柳倒扣草。

每天2次。

随卫分与气分症情孰轻孰重加减用药。

(3)气分症:面红身热,口渴,渴喜冷饮,烦躁多言,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脉数。

1)肺热(咳喘气粗):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每天2次。

热甚者加银花、连翘、蚤休、鱼腥草;胸痛咳嗽脓痰者加金荞麦。

2)胃热(喜渴多饮):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每天2次。

卫气同病者加银花、连翘、芦根;体弱脉虚大者加太子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发斑者加犀角、玄参;胃气上逆、心下痞闷者,用镇逆白虎汤。

3)腑实(大便不通):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甘草,以通便为止。

热结阴亏,燥屎不行者加生地、麦冬、玄参;邪热炽盛,胸膈烦热、口舌生疮者加栀子、黄柏、连翘、薄荷、竹叶,每天2次。

4)胆热(口苦泛恶):大柴胡汤柴胡黄芩白芍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每天2次。

热重者加板蓝根、银花、连翘、败酱草;便秘者重用大黄、芒硝、厚朴;疼痛重者加元胡、川楝;呕吐者加竹茹;食欲不振者加藿香、佩兰、山楂;瘀血加桃仁、当归、赤芍、红花;发黄者重用茵陈、金钱草、栀子、青蒿。

5)脾胃湿热(痞呕纳呆):王氏连朴饮黄连厚朴石菖蒲半夏淡豆豉山栀芦根,每天2次。

热甚者加黄柏;湿重者加藿香、佩兰。

6)大肠湿热(里急后重):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每天2次。

热甚者加山栀、黄柏;气滞腹痛者加广木香、槟榔、枳壳;痢下赤白者加白头翁、马齿苋。

7)膀胱湿热(尿频尿痛):八正散木通瞿麦车前子扁蓄滑石甘草大黄山栀,每天2次。

热甚者加柴胡、黄芩、银花、连翘、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排尿困难者加石苇、冬葵子;小腹坠胀者加枳壳、乌药。

(4)气营(血)两燔(壮热口渴,烦躁头痛,神昏谵语,癍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数):清瘟败毒饮生石膏生地犀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连翘玄参甘草丹皮鲜竹叶,每天2次。

热毒炽盛者加板蓝根、升麻;斑疹密布者加白茅根;神昏谵语者加服万氏牛黄清心丸。

(5)营分证:身热夜甚,口不甚渴,心烦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

1)热灼营阴:清营汤犀角生地玄参麦冬竹叶心银花连翘丹参黄连,每天2次。

鼻衄、咯血、肌衄者加丹皮、茅根、侧柏叶。

2)热入心包:清宫汤玄参心莲子心竹叶卷心连心麦冬连翘心犀角尖,每天2次。

加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6)血分证:身热夜甚,躁扰不宁,谵语神昏,斑疹显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质深绛,脉细数1) 血热动风: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赤芍丹皮,每天2次。

热毒炽盛者加黄连、栀子、大黄;出血甚者加生侧柏叶、大小蓟、白茅根。

2) 热盛动风:羚羊钩藤汤羚羊角桑叶川贝白芍甘草生竹茹鲜生地钩藤菊花茯神木,每天2次。

加服紫血丹,每天二次。

腑实者加大黄、芒硝;肌肤发斑者加犀角、丹皮。

【西医治疗】1、退热措施:(1)物理降温:冰敷或酒精擦浴。

(2)口服解热镇痛药物:百服宁、对乙酰氨基酚等。

(3)肌肉注射安痛定:2ml或静脉注射来比林0.9g加入100ml5%GS中静脉滴注。

2、对症支持疗法:保障充足的液体、热量、电解质及营养物质的供给。

3、病因治疗:行血液学检查分清细菌、病毒或是真菌感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