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题目浅谈中世纪的文化

论文题目浅谈中世纪的文化

论文题目:浅谈中世纪的文化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系别:材料系材料物理与化学姓名:梁艳学号:SA09014005浅谈中世纪的文化从公元5世纪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欧洲史上的“中世纪”。

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的历史。

中世纪的文化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如:神学、文学、哲学和音乐等等。

每种文化都具有当时最具特色的风格,因历史时期的转换受到人们不同程度的评价。

对于中世纪的文化,我们究竟应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呢?由于中世纪有落后反动的一面也有进步革命的一面,所以导致人们对中世纪文化的评价存在偏颇的观点。

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者和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形成了一种流行的错误观点,即认为中世纪是人类历史的“中断”,中世纪文化是统治阶级的压迫欺诈与老百姓的愚昧无知结合的产物。

黑格尔从唯心论辩证法出发,在《历史哲学》中论断:“中世纪的艺术是沉了的夜色,文艺复兴的艺术是新吐的曙光。

”而恩格斯则认为:封建制度较之奴隶制,毕竟是更进步的社会结构,我们不能对中世纪文化全盘否定。

所以他在严厉批判中世纪的愚昧朦胧的同时,也批判了18世纪唯物主义者的看法,肯定中世纪文化进步,革命的一面。

下面我们来浅谈一下中世纪文化中的四个方面:神学、文学、哲学与音乐。

在中世纪,神学占统治地位,所以没有纯粹的哲学体系。

当时人们研究神学的手段,为的是论证神学的正确性,只有经院哲学存在,以讨论圣经为目的的哲学,但是也加进了人的推理,排斥了绝对的服从和盲目的信仰,而在推导中所出现的不和谐情况,自然就产生了争论,即实际性问题。

宗教文化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阶段,作为一种文化体系,是一个复杂、立体的文化结构,有它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它包含着民主与专制、科学与迷信、进步与落后、文明与愚昧、审美与反审美等诸多矛盾的文化要素。

但相对来讲,中世纪前期文化具有较多的专制、迷信、落后、愚昧、反审美和反艺术特征,这些特征与长期的文化低谷互为因果;中世纪后期文化则具有较多的民主、科学、进步、文明、审美与艺术的要素特征,这些特征与后期文化的发展跃进互为因果,构成了文艺复兴运动不可缺少的文化基因。

中世纪的艺术,正如大多数人所知,是和宗教密切相关的。

当时的艺术种类依附宗教而存在,表现精神和也宗教相通。

最能够体现那一时期艺术的为教堂文化艺术;而中世纪的雕塑也大都为圣母、耶稣和使徒(天使),其表现形式对欧洲文化影响巨大,来源则大多是圣经故事。

中世纪艺术有其特有的风格,其演变分为拜占庭艺术、罗马式艺术和哥特式艺术三个阶段。

拜占庭艺术是典型的描绘神性的宗教艺术。

为了向教徒讲解圣经的故事,传达上帝的思想,内容的简洁与意义的明晰至关重要。

艺术家放弃凭肉眼所见的直觉来描绘的习惯,而是展开想象,将自然与真实的东西转换为理念情感加以表达。

因此,拜占庭艺术不考虑空间感的真实和戏剧性的细节描绘。

这种简约的图解式绘画也曾经发展辉煌。

并且,这种纯粹的以构图结构将“观念”翻译成可视形象的艺术手法对后来的现代艺术尤其是抽象主义等艺术流派产生过重大影响。

第十世纪后,欧洲发展成封建制度,形成贵族、武士、平民、奴隶等多阶层社会。

城市共和国的兴起,对意大利的政治文化产生新的影响。

各地兴建新的教堂,艺术风格出现演变,逐渐形成以延续当年罗马风格为主却又融合了早期拜占庭风格的新罗马式艺术。

教堂建筑的式样设计也有了变化:中殿以圆拱顶取代了以前的木梁,材料不再使用砖块而是大量使用石材,犹如周身披上了“白色的外衣”,形成一种外部庄严的古典风格。

著名的比萨斜塔是新罗马式教堂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十二世纪,一种区别于罗马式艺术的风格——歌特式艺术在法国形成,并逐渐拓展至全欧洲,延续到十五世纪。

哥特式教堂在外观上从罗马式的厚重结实风格转变为强调垂直向上轻盈修长的独特式样,又称为“高耸的教堂”。

在教堂内部则以大量彩色玻璃窗画取代了罗马式的墙面壁画,色彩缤纷的玻璃窗加上拱顶散发出一股神秘壮丽、恍如身置天堂般的气氛,视觉感受变得愉悦轻松而不再那么压抑沉重。

欧洲中世纪文学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的产物。

这主要体现在欧洲的本土文化与希伯莱文化的融合上,也体现在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构成上。

欧洲中世纪文学也是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在整个中世纪里,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学、文艺乃至整个精神领域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中世纪欧洲文化和文学的主要思想特点是:第一、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

第二、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特别是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国家形成与确立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中世纪文学突出了各民族文学遗产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第三、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还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为适应统治者强化教会的需要,出现了一批以制定和论证基督教教义、信条为职业的人即教父,教父学由此而产生。

教父学的特点是:否定唯物论和科学知识,提倡盲目信仰和宗教狂热,论证上帝创造世界,鼓吹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

其后,早期的教父哲学转化而为经院哲学,该哲学的观点是哲学要为宗教服务,真正的宗教是真正的哲学,而真正的哲学也就是真正的宗教。

中世纪,音乐由于基督教而取得了不寻常的发展。

从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中可知道基督教远自犹太王国时期,就是最重视音乐的宗教,其音乐受希腊艺术的影响。

希伯来人的宗教音乐由有乐器伴奏的歌舞组成。

它很少沉思默想的意味,具有强烈的甚至粗暴的气息尤其显得响亮热烈,它完全适用于赞美诗篇中洋溢的激情。

制定音乐的体制并对乐谱加以研究的正是那些修道士。

早期音乐,教堂在此起了重大作用。

文艺复兴以后,到了巴罗克和古典乐派时代,产生艺术的推动力,在某种程度上则不是来自王公贵族而是逐渐转移到群众和广播宣传方面来。

基督教教义摈弃异教音乐中的情意主义,把半音阶和四分音阶看做过于颓废而加以否定。

在基督教教堂歌曲中,后来彻底永久地取消了一切非自然音阶的调式。

素歌圣咏是不太为人们所知的音乐,其旋律保留在9世纪以来数以百计的手抄本中,这些手稿抄写的时间不一,地域十分辽阔,同一旋律每每见于许多不同手抄本。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手抄本所记录的同一旋律几乎一模一样。

在基督教会统治欧洲的时期,西方文明是以基督教信仰为精神核心,以人性恶为观念基础的政制、法权体系,以及人文主义精神为支撑和内在驱动力的文化创造机制等多方面整合而成的文明类型。

而西方文明的音乐则是建立在基督教文明基础之上的艺术音乐。

所谓艺术音乐则是音乐观念音乐自律,必须通过专业的音乐工作者,通过一定的规范,为艺术而音乐。

所以说,这一时期也就是整个西方文明的诞生时期,是西方音乐的生成期。

音乐在这一时期占据着高尚的地位,被列为“七艺”,即: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然而中世纪的音乐与古罗马消亡前的享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取而代之的是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但是人们追求个性解放追求感性的多样与生动是无法被抹杀的。

无论是教堂还是世俗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基督教的音乐文化发展分三个时期:一:公元5世纪到公元10世纪这一时期是欧洲国家出现和教会形成和巩固时期。

由于古代结束前的连年战争,中世纪开始的几个世纪,整个欧洲的经济文化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后来到了法国加洛林王朝,开始提倡教育,鼓励学术。

再后来政治上的统一为教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音乐上,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创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格里高利圣咏。

这一教堂音乐形式被查里曼大帝强制在欧洲推广。

为了统一教会礼仪,推行格里高利圣咏在礼拜仪式中的运用,中世纪教会调式理论得以发展。

调式的数量上由一开始的八种增至十六世纪的十二种。

我们现在所讲的中世纪教会音乐是从七世纪开始形成一直到1960年代的圣咏情况。

圣咏的保留曲目及其所从属的礼拜仪式均系经过许多世纪的发展而得。

即使有些仪式正臻稳定,圣咏仍不断的扩充和变化。

大部分圣咏源自中世纪,自那以后不断咏唱,留存至今,往往讹误百出,所以说素歌圣咏是一种历史制度,是早期音乐会上演唱的曲目,也是现在仍在咏唱的仪典音乐。

因此比较审慎的做法是通过近代所遵守的仪典常规来琢磨圣咏曲目,即使这样会模糊风格和实践的时间顺序。

二:约公元11世纪到公元13世纪,中世纪音乐的盛行公元十一世纪左右,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种新的社会力量—中世纪城市出现了。

城市逐渐成为新的文化中心,与神权和王权的文化相对峙,世俗和民间音乐在发展。

在音乐方面,宗教音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多声部的宗教音乐,形成了不同的和音。

有同度、八度、四度、五度,也有平行的三度、二度。

全曲往往是以同音开始并结束。

中世纪复音音乐是天主教圣咏的继承和发展,是从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花唱式旋律,折回到简单的音阶式旋律风格,借助语言内涵的逻辑思维力量形成的圣咏补充形式。

三:公元14世纪至15世纪初“新艺术”时期这一时期处于中世纪末期,无论是精神信仰还是社会时局都处于动荡和不安宁。

这是一个革新的时代,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音乐的重心转向教堂之外,世俗音乐的影响达到了这一时期的高峰。

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是西方音乐孕育和发展的温床。

换句话说,也是前面所提到的,西方音乐是建立在基督教文明基础上的艺术音乐。

虽然,在历史上中世纪被称为西方文化的“黑暗时代”,但是我们也应更为客观的评价这一段历史。

纵观整个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正是由中世纪僧侣对古代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使西方音乐文化能够在基督教会的隔离下稳定发展,音乐文化的种种要素得到了宗教的精心培育,为后来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时期等等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欧洲中世纪文化是欧洲文化和文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从对人的认识层次上来说,它是对人自身认识的一次巨大的提升和发展。

而从西方文化精神的发展意义上来说,它属于“从人与自然对峙中表现人”转换到“人与神对峙来表现人”的巨大历史进步阶段。

从社会形态发展的意义上讲,它是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取代奴隶制社会文化形态的巨大的历史性跨越时期。

中世纪的文化表面上看是黑暗的,可正是这种“黑暗”预示着黎明的到来。

可以说,正是有了欧洲的中世纪文化,才为后来欧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才有了现代文明。

所以对于中世纪的文化,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实事求是全面的看。

空泛的去争辩中世纪文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没有太大意义,而应该把它结合到现实中去,以指导现在文化的发展!由于本人对中世纪的文化了解有限,所发议论不免有很多不妥之处,望赵老师指正。

【参考文献】《试论中世纪文化及其本质特征》薛永武《欧洲中世纪文化与文学评述》刘建军还有的资料来自于一些零散的文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