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帕金森病疾病研究报告

帕金森病疾病研究报告

帕金森病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震颤麻痹,特发性帕金森病
所属部位:全身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病症体征:肢体或躯干姿势异常,面肌强直,焦虑,静止性震颤,
睡眠障碍,运动功能障碍
疾病介绍:
什么是帕金森病?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多在60岁以后发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动作缓慢,手脚或身体其它部分的震颤,身体失去柔软性,变得僵硬,帕
金森病是老年人中第四位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在65岁人群中,1%患有此病;在>40岁人群中则为0.4%.本病也可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发病
症状体征:
帕金森病有什么症状?帕金森病50%~80%的病例起病隐袭,首发症状通常
是一侧手部的4~8HZ的静止性捻丸样震颤。

这种震颤在肢体静止时最为显著,
在肢体执行活动时减弱,在睡眠中消失;情绪紧张或疲劳能使震颤加重。

通常
震颤在双手,双臂与双腿最为严重,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也是手部最早,腿部
最迟、下颌、舌头、前额与眼睑也能出现震颤,但发声不受影响,许多病人只
表现僵直;不
帕金森病出现震颤,僵直进展性加重,动作变得愈来愈慢(动作缓慢),愈来
愈少(动作过少),愈来愈难发动(动作缺失)。

僵直再加上动作过少可能促成肌肉
酸痛与疲乏的感觉。

面无表情,成为面具脸,口常张开,眨眼减少,可能造成
与抑郁症相混淆。

躯体姿势前屈。

病人发现开步很困难;步态拖曳,步距缩小,两上肢齐腰呈固定屈曲位,行走时两上肢没有自然的摆动。

步态可以出现并非
有意的加速,病人为了避免跌倒而转入奔走,出现慌张步态。

由于姿势反射的
丧失,病人身体的重心可发生移位而出现前冲或后冲。

讲话声音减弱,出现特
征性的单调而带口吃状的呐吃。

动作过少加上对远端肌肉控制的障碍可引起写
字过小症以及执行日常生活活动时日益加重的困难。

大约50%的病例有痴呆症状,而且抑郁症也属常见。

化验检查:
帕金森病要做什么检查?
帕金森病的实验室检查
1.血清肾素活力降低、酪氨酸含量减少;黑质和纹状体内NE、5-HT含量减少,谷氨酸脱羧酶(GAD)活性较对照组降低50%。

2.CSF中GABA下降,CSF中DA和5-HT的代谢产物HVA含量明显减少。

3.生化检测放免法检测CSF生长抑素含量降低。

尿中DA及其代谢产物3-甲氧酪胺、5-HT和肾上腺素、NE也减少。

帕金森病的影像学检查
1.CT、MRI影像表现:由于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性变疾病,病理
变化主要在黑质、纹状体、苍白球、尾状核以及大脑皮质等处,所以,CT影像
表现,除具有普遍性脑萎缩外,有时可见基底节钙化。

MRI除能显示脑室扩大
等脑萎缩表现外,T2加权像在基底节区和脑白质内常有多发高信号斑点存在。

2.SPECT影像表现
(1)通过多巴胺受体(DAR)的功能影像:多巴胺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
中多巴胺能通路上,其中主要是黑质、纹状体系统,DAR(DL)分布于纹状体非
胆碱能中间神经元的胞体;DAR(D2)位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

(2)通过多巴胺转运蛋白(DAT)功能显像:多巴胺转运蛋白(DAT)如何转运多巴胺(DA)尚不清楚,DAT主要分布于基底节和丘脑,其次为额叶。

DAT含量与帕
金森病的严重程度是存在着正相关性,基底节DAT减少,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
表现很显著。

3.PET功能影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诊断帕金森病,其工作原理和
方法与SPECT基本相似,目前主要是依赖脑葡萄糖代谢显像,一般采用18F
脱氧葡萄糖(18FDG)。

因为在帕金森病病人早期,纹状体局部葡萄糖代谢率就
中度降低,晚期葡萄糖代谢率进一步降低。

用PET的受体显像剂很多,PET神
经递质功能显像剂主要是用18F-多巴-PET(18FD-PET)等核素,基本原理同SPECT。

PET可对帕金森病进行早期诊断,可作帕金森病高危人群中早期诊断,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一种客观指标。

鉴别诊断:
帕金森病的诊断方法有哪些?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与以下几种进行进一步鉴别:
1. 脑炎后帕金森综合征:通常所说的昏睡性脑炎所致帕金森综合症,已近70
年未见报道,因此该脑炎所致脑炎后帕金森综合症也随之消失。

近年报道病毒
性脑炎患者可有帕金森样症状,但本病有明显感染症状,可伴有颅神经麻痹、
肢体瘫痪、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损害的症征,脑脊液可有细胞数轻~中度增高、蛋白增高、糖减低等。

病情缓解后其帕金森样症状随之缓解,可与帕金森
病鉴别。

2. 肝豆状核变性:隐性遗传性疾病、约1/3有家族史,青少年发病、可有肢
体肌张力增高、震颤、面具样脸、扭转痉挛等锥体外系症状。

具有肝脏损害,
角膜K-F环及血清铜蓝蛋白降低等特征性表现。

可与帕金森病鉴别。

3. 特发性震颤:属显性遗传病,表现为头、下颌、肢体不自主震颤,震颤频
率可高可低,高频率者甚似甲状腺功能亢进;低频者甚似帕金森震颤。

本病无
运动减少、肌张力增高,及姿势反射障碍,并于饮酒后消失、心得安治疗有效
等可与原发性帕金森病鉴别。

4.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多发于中老年,临床症状可有肌强直、震颤等锥体外
系症状。

但本病有突出的眼球凝视障碍、肌强直以躯干为重、肢体肌肉受累轻
而较好的保持了肢体的灵活性、颈部伸肌张力增高致颈项过伸与帕金森病颈项
屈曲显然不同,均可与帕金森病鉴别。

5. SHY_DRAGER综合征:临床常有锥体外系症状,但因有突出的植物神经
症状,如: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性功能及膀胱功能障碍,左旋多巴制剂治疗
无效等,可与帕金森病鉴别。

6. 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过量服用利血平、氯丙嗪、氟哌啶醇及其他抗抑郁
药物均可引起锥体外系症状,因有明显的服药史、并于停药后减轻可资鉴别。

并发症:
帕金森病的并发症有哪些?帕金森病的并发症主要为以下五种:
1、损伤是帕金森病不可忽视的并发症。

随着病情的发展,震颤、僵直、协调功能障碍,会逐渐累及运动功能,脚下遇到障碍物时容易跌跤甚至可发生骨折
等损伤。

冬天结冰及雨天湿滑的路面,厕所及浴室潮湿光滑的瓷砖地板,对于
动作迟钝、步履不稳的帕金森病病人都是危险的场所,要格外小心,避免摔跌。

2、常并发心理障碍和智能减损,尤多见于晚期病人。

帕金森病表现的肢体震颤、僵直、动作笨拙以及缺乏面部表情而呈现的面具脸,兼之说话含混不清,
语调单一,音量降低,流口水等,使病人感到有失大雅,心理上常有自卑感,
不愿参加社会活动,不去公共场所,疏于人际交往。

在治疗中及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见到失眠、焦虑、抑郁、痴呆等。

3、由于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导致消化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4、感染是对帕金森病构成威胁的并发症。

一般的呼吸道感染、发热都会使症状加重。

5、肢体挛缩、畸形、关节僵硬等主要见于本病的晚期。

故对早、中期病人应鼓励其多运动,为晚期病人多做被动活动,以延缓肢体并发症。

治疗用药:
1.帕金森病的早期治疗:PD早期黑质-纹状体系统存留的DA神经元可代偿
地增加DA合成,推荐采用理疗(按摩、水疗)和体育疗法(关节活动、步行、平
衡及语言锻炼、面部表情肌操练)等,争取患者家属配合,鼓励患者多主动运动,尽量推迟药物治疗时间。

若疾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药物治疗。

2.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恢复纹状体DA
与ACH递质系统平衡,应用抗胆碱能和改善DA递质功能药物,改善症状,不
能阻止病情发展。

3.外科治疗:立体定向手术治疗PD始于20世纪40年代,近年来随着微电
极引导定向技术的发展,利用微电极记录和分析细胞放电特征,可精确定位引
起震颤和肌强直的神经元,达到细胞功能定位,可显著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

手术可纠正基底节过高的抑制性输出,适应证为药物治疗失效、不能耐受或出
现运动障碍(异动症)的患者,年龄较轻,症状以震颤、强直为主且偏于一侧者效果较好,术后仍需用药物治疗。

4.细胞移植及基因治疗:细胞移植是将自体肾上腺髓质或异体胚胎中脑黑质
细胞移植到患者纹状体,纠正DA递质缺乏,改善PD运动症状。

酪氨酸羟化
酶(TH)和神经营养因子基因治疗正在探索中,是有前景的新疗法。

将外源TH
基因通过EXVIVO或INVIVO途径导入动物或患者脑内,导入的基因经转录、
翻译合成TH,促使形成DA。

目前存在供体来源困难、远期疗效不肯定及免疫
排斥等问题。

5.康复治疗:对患者进行语言、进食、行走及各种日常生活训练和指导,对
改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晚期卧床者应加强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

康复包括
语音语调训练,面肌锻炼,手部、四肢及躯干锻炼,松弛呼吸肌锻炼,步态及
平衡锻炼,姿势恢复锻炼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