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长文化素质水平对学龄前儿童行为习惯的影响 修改版

家长文化素质水平对学龄前儿童行为习惯的影响 修改版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专业班级二级学院年月目录摘要 (1)一.概述 (1)二.正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当前社会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学龄前儿童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表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受家长文化程度影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 (3)(四)家长文化素质对学龄前儿童行为习惯的影响存在问题的对策 (4)三.结论 (4)四.参考文献 (5)五.致谢 (6)家长文化素质水平对学龄前儿童行为习惯的影响摘要总体而言,儿童的行为习惯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如学校、家庭还有社会等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行为习惯受到影响的因素往往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特定性和阶段性。

本文就是结合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果运用综合分析法、资料收集法的研究方法特别探讨学龄前的儿童在家庭教育中所受到的影响的效果及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鼓励家长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关键词家长文化素质水平学龄前儿童行为习惯家庭教育影响解决方案一.概述早些年由于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和人民的生活理念的改变,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独生子女,由此也引起了很多家长对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视。

早期家庭教育指的是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而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家长自然就成为家庭教育这一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种说法。

所以说家长的文化素质水平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成长。

那么对这种规律趋利避害呢?接下来我们将从现实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正文(一)当前社会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虽然近些年来家长在思想上对这一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现实情况是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压力加大使得大多数家长在行动上显得力不从心。

于是乎在培养学龄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上的基础-家庭教育改善被搁置下来了。

这也警示我们单单依靠思想上的觉悟是大大不够的,要想切实解决问题还是得做出实事,从战术上入手。

对此国内外在这个方面都曾有过研究。

例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对120名杰出人才进行长达4年的研究,这些杰出人物的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关心孩子的成长,肯于以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精力和财力去教育子女,并且普遍注意个人言行在孩子面前的表率作用,这些家长经验的特点,正是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具体体现;家长文化素质低下,对孩子成长也有严重影响。

不少的刑事案件中反映出法盲常常伴随着文盲,据一项对5350名青少年犯罪分子的调查表明:目前只有小学文化的占83%,母亲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5%。

而国内的一份针对幼儿时期的行为习惯与家长文化素质水平的关系的调查报告所得到的结果也验证了家长文化素质对孩子的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孩子早期的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言传身教。

(二)学龄前儿童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表现1.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发展的影响(1)在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

幼儿学习习惯的好坏与家长的学历有很大的关系。

家长的学历越高,知识就越丰富,越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对幼儿的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得心应手。

那些学历较低的家长,知识的贫乏,使他们认识不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以后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更不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培养幼儿礼貌待人的良好习惯方面。

家长的职业差异、素质高低等因素,导致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使得幼儿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表现迥异。

我们应重视家庭教育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使家庭教育成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力量,而不是成为幼儿不良习惯滋生的温床。

2.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鲍姆宁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等三种教育模式,研究不同的教育模式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结果发现,专制型教育模式下的儿童不太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

放纵型教育模式下的儿童是最不成熟的,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很紧张,就会退缩。

民主型教育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自我肯定。

而不管家庭教育对学龄前儿童是在学习习惯还是心理方面的影响,其最终落脚点仍然在行为习惯上。

(三)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受家长文化程度影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1.首先是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

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

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

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

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

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继而对其行为习惯也会产生良性影响。

2.其次是家庭教育的依赖性。

学龄前儿童因为年龄尚小,缺乏对立性,因此对父母有着深深的依赖性。

这个时候儿童就会慢慢对父母建立崇拜。

这种崇拜导致的结果是孩子会以父母的行为习惯作为自己处理问题时的参照物。

如果父母在平时生活中不注重个人素质,孩子轻视素质是理所当然的。

3.最后是家庭教育的单向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孩子年幼时在脑海中形成的各种观念归根溯源来说是父母强行灌输给他的。

中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而封建社会的维系主要靠的是家长制的实行。

虽然现在已经是民主社会了,但是封建思想的顽固性是不容小觑的。

这一现象反映在现在的家庭生活中就是父母经常给孩子下命令什么能做什么又不能做甚至把成人世界的规则过早地传递给下一代等,毫无疑问孩子在这一时期缺乏必要的判断力就容易被父母的思想所左右。

(四)家长文化素质水平对学龄前儿童行为习惯的影响存在问题的对策上面我们讨论了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学龄前儿童受到家庭教育影响的原因和表现。

现在我们从这些事实出发对父母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其本身文化素质水平提出如下的合理建议:1.要端正家庭教育态度。

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能由于孩子一两次表现的不好,就对孩子失去信心,放弃管教。

作为子女的教育人,家长一定要有耐心。

还有就是不能过分溺爱孩子,要理智施爱,爱而不娇,要有长远的眼光,使爱子女的动机与效果达到统一。

对子女的期望也要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掌握好分寸。

当下流行的雇佣保姆或其他人员照顾儿童其实也会对儿童产生伤害,我们还是提倡自己做这些事。

2.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对子女进行健康的熏陶渍染。

首先就家庭结构来说,家庭形式不同,给子女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教育要有针对性。

根据各个家庭的不同特点,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避错原理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再次,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方面,我们争取创立一个亲密无间、协调和睦、相互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后,在家庭生活方式方面,家长要注意从饮食营养习惯、生活起居习惯、消费方式、闲暇利用方式、家庭人际交往方面等入手,建立一个良好的“家风”。

法国资产阶级教育家卢梭就说过,“家庭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可见,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3.要提高家长的自身素养,做到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的。

提高家长的自身素养,包括要有知识,比如儿童生理学知识、儿童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等;要有能力,例如要有了解子女的能力,分析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威信,要有义务感等等。

总之,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最重要的是做到以身作则,榜样示范。

由于身教重于言传,往往产生于潜移默化中,可谓是力量之大。

4.不要把自己当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应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标准。

换句话来说就是不要对孩子生活学习上面的事无论巨细统统包办。

5.家长可以参加一些社会举办的关于促进家庭教育的公共活动,从活动中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经验。

也就是说社工者可以采取举办讲座的形式向家长介绍一些优秀的家庭教育经验以提高家长的三.结论我们觉得只有从家长自己的文化素质和行为规范做起,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态度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才能避免家长在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中传递的错误观念以及由此引起的孩子行为习惯的恶习。

四.参考文献1.霍金芝.家庭环境与个性发展[J].中国公共卫生.1995年10期2.王华.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J].陇东报.2008.113.李红.走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J].科教文汇.2010.44.龚小河.浅谈幼儿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学术研究.2012.85.李连英.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偏差及修正策略[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8 6.张丽娜,刘堃.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家长、教师对其认识与态度的分析[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7.阮艳红.父母教育观念对小学生同伴关系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8.孙文杰,高永清.家长与幼儿的饮食行为相关分析[A].中国营养学会第九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项目总结论文集[C].2004年9.叶力群.家庭教育学[J].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35.致谢本课题行将结束,在这里对认真负责、积极给与帮助的指导老师献上最诚挚的谢意。

还有一起工作的同学们,因为我们之间的互相配合和鼓励,才能使得我们给学校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同时我们对引用部分研究成果的科研人员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