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德西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

?毛德西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

毛德西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1.风引汤治疗狂证治验:女性,25岁。

一周前,因夫妻一次口角而发病。

卧床不起,不食不饮,时而两目发赤,则起身欲奔,亲人将其按倒在床,旋而又起。

此乃肝胆气郁,风火上扰,神明失聪。

治宜清热泻火,重镇安神。

方取风引汤治之。

方药:大黄10克,干姜6克,桂枝6克,炙甘草10克,龙骨10克,牡蛎10克,赤石脂15克,白石脂15克,石膏15克,寒水石15克,紫石英15克,滑石15克。

水煎服,日2次。

服药2剂,神清,饮食起居如常,唯心脉未通于舌,则哑不能说话,嘱勿治之,待其心脉通则自当愈。

后果然如语。

来源:李今庸.经典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治验(十一)——辨治癫狂病验案[J].中医药通报,2016(2):4-5.注释:《韩非子·解老》云:“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

”中医学认为,肝藏魂,胆附之,气郁伤肝,胆气不宁。

肝开窍于目,肝郁化火而生风;胆气通于心,胆气不宁则扰心。

风火上越,故见两目发赤而欲奔。

风引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仅言“除热瘫痫”,方由十二味药组成,即大黄、干姜、龙骨、牡蛎、甘草、桂枝、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

矿石类药有六种,以清热息风见长;龙骨、牡蛎镇静潜阳;大黄走而不守,导热下行;桂枝、甘草调和营卫;干姜以温中和胃。

全方重在重镇潜阳,清热息风。

后人用此方治疗中风后遗症、癫痫、破伤风、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等,随症加减,均有良好效果。

约言:因口角而发病,不食不饮,两目发赤,起身欲奔,将其按倒在床,旋而又起,方取风引汤治之。

2.防己地黄汤加味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治验:女性,43岁。

风湿性心脏病,形体羸瘦,面浮足肿,周身关节疼痛,低热缠绵,胸闷不适,心悸不宁,口干口苦,舌质红赤,苔薄黄,脉象微数。

此风湿逗留,血脉失和,拟防己地黄汤加味治之。

方药:生地黄60克,忍冬藤60克,桂枝8克,防己12克,薏苡仁30克,虎杖30克,桑枝30克,生甘草6克。

连进5剂,身痛缓解,低热亦退。

仍从原意进退,共服20余剂,身痛遂除,病情趋于稳定。

来源:朱良春.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朱良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60.注释:防己地黄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云:“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原方五味,即地黄、防己、防风、桂枝、甘草。

是治疗中风历节病的主方。

是方具有滋阴降火、养血祛风的功效,主治阴血亏虚、风湿相搏、外客肌表、内客于心诸症。

后人用此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神经官能症、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急性肾炎,以及癫狂等诸疾。

是方取地黄滋阴养血;桂枝、防风通阳行血,解肌疏表;防己清热祛风又祛湿;甘草和解诸药。

陈修园对此方分析道:“中风以少阴为主,此节言风进手少阴之证,出其方治疗。

”所谓手少阴即心也,故凡入于心及心包之风邪,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此方当考虑选用。

约言:风湿性心脏病,面浮足肿,心悸不安,骨节痛,可予防己地黄汤进退,发热者,加生石膏、金银花。

3.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治验:女性,25岁。

患风湿性心脏病四年。

通身肿胀,腹大如箕,胸下与脐右各有一包如拳大,腿脚肿大不能穿棉裤,掩被卧床,头面俱肿,上眼皮各有水珠一枚,如手电筒灯泡大,小便点滴俱无,气喘胀急,已十余日不思饮食。

早已备好棺材,意唯等死而已。

经视诊,舌苔薄白,脉浮大滑数,还有生机,立即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之。

桂枝10克,白芍18克,防风12克,白术15克,附片10克(先熬1小时),知母18块,生姜15克。

服用2剂,病势大减。

医者之父见病人头面肿势很凶,认为是上肿属风寒,宜发汗,用三拗汤:麻黄6克,杏仁12克,甘草10克。

服药后,大汗如雨,头面肿胀全消。

第四日来诊,面、脚、手肿胀大消,唯腹大如故,改方如下:白术31克,白芍30克,茯苓30克,生姜30克,防己15克,木通15块,椒目30克,附片30克(先熬1小时)。

第六日腹胀大松,胸下与脐右包块已散尽,胃口大开。

将白术增至62克,连服5剂,共服药八日,通身肿胀全消,用大碗吃饭,已能端大脚盆在街口洗衣了。

来源:刘梓衡.临床经验回忆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11-13.注释:此案中还有一段话,从中可见其治疗之艰辛。

患者丈夫任某原系中药铺学徒,颇懂中医理法方药。

当即称赞说:“老师高明!我爱人病经四年,经医久治无效,中医曾用五皮饮、胃苓汤、四苓散、八珍汤、舟车丸、疏凿饮之类,百无一效,从未见姜、桂、附,又加麻黄,同时服用。

”服药一次后,病人即呼喊:“要屙尿!要屙尿!”任某在室外闻其小便长而快,辘辘有声,立即说:“药已中病,算是初步奏效了!”临行嘱咐病家再捡1剂,不分昼夜,每两小时服一次。

翌晨7时,医者正在酣睡,忽闻叩门之声,即披衣起床,问之:“出现岔子吗?”任说:“病已大松了。

”闻其经过,任说:“昨晚我又捡了2剂,2剂一齐熬煎,每两小时服一次。

病人连续解了十几次小便,全身肿胀大消,尤其腿脚消得最快,已能穿棉裤。

”刘梓衡先生乃四川儒医,晚年将部分病例整理成册,名为《临床经验回忆录》,书中记录许多疑难杂病的治疗经验。

对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应用,非常娴熟,值得借鉴。

桂枝芍药知母汤原为《金匮要略》治疗关节疼痛之要方。

刘家祖父辈治疗水肿,通身肿胀,宜汗利兼施者,用之辄效。

刘阅历多年,认为此方较桂甘姜枣麻辛附汤更为周到,较陈修园消水圣愈汤速效。

若要深入理解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奥义,还是看《金匮要略》原文为好。

约言:风湿性心脏病,通身浮肿,腹大如箕,小便不利,当汗利并施,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4.桂枝芍药知母汤加黄芪、苏叶等治疗解治验:男性,27岁,教师,于2003年12月11日就诊。

自述全身肌肉困紧,疲乏无力2年余,曾行头颅CT、肌电图、脑电图、心电图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多数医院用谷维素、维生素C以及中药补益剂治疗,很少见效。

视其精神不振,语言无力,但形体胖瘦匀称,饮食可,二便正常。

追问有反复感冒病史。

脉象弦细,舌苔白腻,有纵形裂纹。

从病史和脉症分析,认为是风寒郁于肌肉,湿气亦不得宣达,久而不解,致使全身阳气困顿,发为斯证。

治以表散风寒、温阳化气、醒脾化湿,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之。

方药: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知母10克,生麻黄5克,炮附子5克,防风10克,干姜5克,炒白术10克,生黄芪20克,苏叶10克(后下),生甘草10克,生姜5克,大枣5枚为引。

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用10剂,身体困紧有所减轻,其他未见变化。

考虑到舌苔白腻未减,应从“脾主运化”入手,上方加生薏苡仁30克,白扁豆30克,继服10剂。

三诊:舌苔有所改善,但登堂讲课仍感无力,上方去生麻黄、防风二味,再加穿山龙30克,以冀补肾强筋、通络化瘀。

四诊:上方服15剂,疲乏无力有明显改善,已能正常工作。

嘱咐改用左归丸合归脾丸善其后,服用月余,身体康复。

来源:毛德西等.毛德西临证经验集粹[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52-53.注释:解㑊,亦称懈㑊,古代病名,出自《素问·平人气象论》,书云:“尺脉缓涩,谓之解㑊。

”后人将其病因分为酒伤、风寒伤、湿伤、房劳伤以及情绪郁闷所伤等,这些病因皆可使肝脾肾受损,导致筋缓无力以束,骨痿不能自强,肌肉涣散而若解。

本例所用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是治疗“肢节疼痛”之名方,但所含药物的功效确有祛风、散寒、除湿、温阳、通痹之能,与本例证候合拍,故选用之。

待风寒湿邪消散,再用补益方药方能有效。

若单纯为肝肾阴精虚损所致,则当直补肝肾,不可用表散风寒之药,以免伤及阴精。

约言:全身困紧难受,气短乏力,精神、饮食可,别无他恙,解[插图]也,桂枝芍药知母汤治之。

5.乌头汤加味治疗腰骶部疼痛治验:男性,38岁。

腰骶部疼痛,局部发凉,活动受限,经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雷公藤等治疗,略好转。

X线提示:双骶髋关节面模糊致密。

舌苔薄白,脉象弦缓。

病在肝肾,寒寓筋骨,证属阳虚寒凝,病为寒湿痛痹,当温经散寒止痛,疏以乌头汤加味治之。

方药:制川乌10克(先煎30分钟),麻黄10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0克,炙甘草10克,黄芪15克,川断15克,乌梢蛇12克,桑寄生30克,鹿角胶(烊化)10克。

服药14剂,腰骶疼痛减轻,局部有温热感。

后加入乳香、没药各10克,服20剂,腰骶部疼痛消失。

3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来源:毛德西等.毛德西临证经验集粹[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18.注释:乌头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为:“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清代尤在泾释云:“此治寒湿历节之正法也。

寒湿之邪,非麻黄、乌头不能去;而病在筋节,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散者。

故以黄芪之补,白芍之收,甘草之缓,牵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

”(《金匮要略心典》)方中加桑寄生、川断,是为固肾强腰而设;另加鹿角胶助肾阳,乌梢蛇祛风寒。

乌头汤是治疗寒湿痹痛之要方,止痛关键在乌头。

一般用量为10~30克,先从小剂量始,用量10克时,须先煎30分钟以上再入他药,这样可以减低乌头之毒副作用。

约言:腰骶部疼痛,局部寒凉,活动受限,病在肝肾,温阳散寒法,乌头汤主之,若加鹿角胶、乌梢蛇更佳。

6.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中风治验:男性,18岁。

以四肢麻木、瘫痪12天,伴呼吸困难而住院。

12天前晨起时,突然颈椎发响,旋觉左上下肢麻木,活动受限。

1.2小时后全身麻木,并气紧、心悸、呼吸困难、尿闭。

经逐级医院抢救无效。

经西医诊断为“急性脊髓炎、上行性麻痹”,收内科治疗。

当时最急迫的是呼吸、吞咽十分困难。

给予抗感染、输液等治疗,并不断注射洛贝林、樟脑水,并吸氧抢救,告病危通知。

虽经抢救,仍阵发性呼吸困难,时而瞳孔反射消失,昏昏似睡,呼之不应,全身深浅反射均消失。

上述症状每日数发,如是6日。

救治罔效,西医多次告知家属“命在旦夕”,家属已准备后事。

万般无奈,为尽亲意,勉邀中医会诊。

症状同上述。

舌质红、苔薄黄,脉洪弦而数。

诊为风痱,已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之。

方药:干姜3克,生石膏12克,当归9克,潞党参12克,桂枝4.5克,甘草3克,麻黄6克,川芎3克,杏仁6克。

针刺:风府、大椎、肺俞、内关,留针15分钟。

服用上方1剂,危急顿除。

左上肢已能活动,全身麻木减轻,吞咽、呼吸已不甚困难。

续服1剂,更入坦途。

诸症消失,呼吸、吞咽通畅,能食饼干。

随症加减,续服4剂,诸症若失。

经中医中药治疗10余天,痊愈出院。

来源:江长康等.经方大师传教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96-97.注释:录验续命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云此方“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自转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