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2019年4月历年真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2019年4月历年真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2019年4月历年真题及答案答题时间:90分钟总题数:38题总分:100分1【单选】(总分1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A博比特B查特斯C泰勒D泰罗[结果]正确答案是:C[解析]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理论专家是泰勒。

2【单选】(总分1分)查特斯提出的课程开发方法是()A活动分析法B事件分析法C工作分析法D目标分析法[结果]正确答案是:C[解析]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博比特提出的课程开发方法是活动分析法。

3【单选】(总分1分)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B卢梭C裴斯泰洛齐D拉特克[结果]正确答案是:C[解析]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他曾说:“我正在试图将人类教学过程心理学化,试图把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与别人的交往都协调一致起来。

”4【单选】(总分1分)代表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最宏观、最终极的教育价值的是()A教育目的B课程目标C教学目标D课程与教学目标[结果]正确答案是:A[解析]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5【单选】(总分1分)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具体是()A专心一审思—练习—巩固B预习一学习—练习—复习C预习—练习—实践—巩固D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结果]正确答案是:D[解析]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即明了(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联合(新观念与旧观念结合起来)、系统(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方法(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6【单选】(总分1分)在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著作是()A《什么知识最有价值》B《课程》C《儿童与课程》D《教育学纲要》[结果]正确答案是:A[解析]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

7【单选】(总分1分)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A“学习的进程”B“课程是学科”C“课程是计划”D“课程是目标”[结果]正确答案是:A[解析]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

8【单选】(总分1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概念和面积计算公式,再学习“等腰三角形”,这种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总结学习[结果]正确答案是:B[解析]学习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和面积计算公式,再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原有“三角形”概念和面积计算公式就成为上位观念,新学习的“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与面积计算公式成为下位观念。

这样新旧观念相互作用导致的学习便是下位学习。

9【单选】(总分1分)学生为得到师长的认可和表扬而学习的动机是()A内在驱力B认知驱力C自我提高驱力D附属驱力[结果]正确答案是:D[解析]附属驱力是指学生为得到师长的认可和表扬而学习的动机。

10【单选】(总分1分)“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

”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属于()A行为目标B普遍性目标C生成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结果]正确答案是:A[解析]梅杰认为典型的“行为目标”应该这样陈述:“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

11【单选】(总分1分)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此种课程观是()A儿童中心课程B社会中心课程C学科中心课程D经验中心课程[结果]正确答案是:C[解析]学科课程(结构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学科课程具有如下两个显著特征:(1)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2)课程组织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

12【单选】(总分1分)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A科学B金融C医学D政治[结果]正确答案是:A[解析]在斯宾塞看来,“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

13【单选】(总分1分)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是()A示范B口述C呈示D展示[结果]正确答案是:B[解析]“口述”,是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

14【单选】(总分1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从教学方法来看,属于()A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B提示型教学方法C自主型教学方法D发现型教学方法[结果]正确答案是:A[解析]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的积极性。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包括“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两种基本形态。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又称“产婆术”)是教学对话的范型。

15【单选】(总分1分)“学校课程主动选择社会生活经验,而且不断建构出新的生活经验”,此种观点属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的()A被动适应论B主动适应论C超越论D整合论[结果]正确答案是:C[解析]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

(1)被动适应论。

被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当为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博比特与查特斯。

(2)主动适应论。

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典型代表: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和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3)超越论。

当教育及课程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起来之后,学校课程与其他社会生活经验的关系就是一种对话、交往、超越的关系。

学校课程主动选择社会生活经验,并对社会生活经验不断批判与超越,而且还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

这就是“超越论”的基本观点。

16【单选】(总分1分)与“经验课程”相应的教学是()A班级授课B对话教学C发现教学D小组教学[结果]正确答案是:C[解析]与经验课程相应的教学是“发现教学”,“发现教学”是“接受式教学”的一大进步。

17【单选】(总分1分)为了使学生加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许多学校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属于()A学科本位综合课程B社会本位综合课程C儿童本位综合课程D成人本位综合课程[结果]正确答案是:B[解析]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范例:轮形课程,STS课程,环境教育课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18【单选】(总分1分)“这种教育将是不吃力的,而是非常轻松的。

课堂教学每天只有4小时,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则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4倍。

”这里,“这个教育”指的是()A凯勒计划B道尔顿计划C班级授课制D文纳特卡制[结果]正确答案是:C[解析]班级授课制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欧洲中世纪末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内容增加了,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

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已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16世纪欧洲的一些学校中出现了按班级编制进行教学的形式。

17世纪初,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当时的教学经验,第一个为采用班级授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在《大教学论》中说:“这种教育将不是吃力的,面是非常轻松的。

课堂教学每天只有四小时,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则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十倍。

”19世纪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形式的打了大规模地推广。

19【单选】(总分1分)对班级授课组织彻底超越的教学组织是()A道尔顿制B文纳特卡制C凯勒计划D帕克赫斯特[结果]正确答案是:B[解析]文纳特卡计划完全打破了班级教学组织,是对班级授课组织的彻底超越。

20【单选】(总分1分)在古德莱德谈到的课程层次中,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属于()A理想的课程B正式的课程C运作的课程D经验的课程[结果]正确答案是:B21【单选】(总分1分)下列阶段不属于兰德变革动因模式发展过程的是()A启动阶段B实施阶段C合作阶段D采用阶段[结果]正确答案是:D[解析]课程变革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启动阶段。

(2)实施阶段。

(3)合作阶段。

22【单选】(总分1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交往的主渠道是()A课堂B社会调查C生产劳动D互联网络[结果]正确答案是:A[解析]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23【单选】(总分1分)有人认为“教学设计是课程专家与教师之间协同进行的规划的教学活动,课程专家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比喻为球队中教练与队员的关系。

”这种教学设计是()A忠实取向的教学设计B相互适应取向的教学设计C创生取向的教学设计D虚无取向的教学设计[结果]正确答案是:B[解析]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是课程专家、教师、学生两两之间交互作用、协同进行的规划教学的活动。

24【单选】(总分1分)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被称为()A诊断性评价B效果评价C内在评价D目标游离评价[结果]正确答案是:A[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进行的评价。

25【单选】(总分1分)教师对学生写的操行评语属于()A量的评价B实证主义评价C质的评价D操作性评价[结果]正确答案是:C[解析](1)量的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

量的评价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调查、统计,力求得到绝对课程的事实。

(2)质的评价:是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

质性评价的基本方法:观察、评语、成长记录袋。

26【单选】(总分1分)在本质上支配过程取向评价的是()A科技理性B工具理性C实践理性D解放理性[结果]正确答案是:C[解析]过程取向的评价主张:过程取向的评价试图使课程评价打破预定目标的限制,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合,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

理论基础: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受“实践理性”所支配。

27【单选】(总分1分)建立在先在因素、交流因素和结果因素三个概念基础之上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达成评价B外貌评价C回应评价D差别评价[结果]正确答案是:B[解析]斯太客建立了先在因素、交流因素和结果因素三个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评价的外貌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