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四个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 2.下列图形中具有稳定性的是( )A .正三角形B .正方形C .正五边形D .正六边形3.一定能确定△ABC△△DEF 的条件是( )A .AB=DE,BC=EF,△A=△DB .△A=△E,AB=EF,△B=△DC .△A=△D,AB=DE,△B=△ED .△A=△D,△B=△E,△C=△F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4cm ,周长是18cm ,则它的腰长是( )A .4cmB .7cmC .10cmD .4cm 或7cm5.如图所示,亮亮书上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一部分,很快他就根据所学知识画出一个与书上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的依据是( )A .ASAB .SASC .AASD .SSS6.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 .一个三角形最多有2个钝角B .直角三角形的外角不可以是锐角C .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可以等于第三边D .三角形的外角一定大于相邻内角 7.如图,把长方形ABCD 沿EF 对折,若150∠=︒,则AEF ∠的度数为( )A .110︒B .115︒C .120︒D .130︒8.如图,在△ABC 中,AB =8cm ,BC =6cm ,AC =5cm .沿过点B 的直线折叠这个三角形,使点C 落在AB 边上的点E 处,折痕为BD ,则△AED 的周长是( )A .5cmB .6cmC .7cmD .8cm9.一个多边形少算一个内角,其余内角之和是150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A .8 B .9 C .10 D .1110.如图,△ACB 和△DC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CB =△DCE =90°,点A 、D 、E 在同一条线上,CM 平分△DCE ,连接BE .以下结论:△AD =CE ;△CM△AE ;△AE =BE+2CM ;△S △COE >S △BOE ,正确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二、填空题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2,1)-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___.12.若从一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最多可以引9条对角线,则它是_____边形. 13.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为BC 中点,35BAD ∠=︒,则C ∠的度数为_____.14.已知ABC 的周长为30,面积为20,其内角平分线交于点O ,则点O 到边BC 的距离为________.15.如图△ABC ,DE 垂直平分线段AC ,AF△BC 于点F ,AD 平分△FAC ,则FD :DC =______.16.△ABC中,已知点D,E,F分别是BC,AD,CE边上的中点,且S△ABC=16cm2,则S△CDF的值为_______cm2.17.如图,一种机械工件,经测量得△A=20°,△C=27°,△D=45°.那么不需工具测量,可知△ABC= __________°.三、解答题18.如图,AC和BD相交于点0,OA=OC,OB=OD,求证:DC//AB19.在△ABC中,△B=△A+20°,△C=△B+20°,求△ABC的三个内角的度数.20.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D△AE,CE△AE,垂足为D,E,CE=3,BD=7,(1)求证:△ABD△△CAE;(2)求DE 的长度.21.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1,ABC 在网格中的位置如图所示,ABC 的三个顶点都在格点上.将A 、B 、C 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乘以1 ,分别得到点1A 、1B 、1C .(1)写出111A B C △三个顶点的坐标_______;(2)若ABC 与222A B C △关于x 轴对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222A B C △;(3)若以点A 、C 、P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全等,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 的坐标.2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 =△C =90°,BE 平分△ABC ,DF 平分△ADC . 求证:BE△DF .23.如图,在△ABC 中,AC =BC ,△ACB =90°,D 为△ABC 内一点, △BAD =15°,AD =AC ,CE△AD 于E ,且CE =5.(1)求BC 的长;(2)求证:BD =CD .24.如图,已知△ABC 中AB =AC =12厘米,BC =9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若点P 点Q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若点P 点Q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若点Q 以△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此时相遇点距到达点B 的路程是多少?25.在等腰ABC 中,AB AC =,点D 是AC 上一动点,点E 在的BD 延长线上且AB AE =,AF 平分CAE ∠交DE 于点F 连接FC .(1)如图1,求证:ABE ACF ∠=∠;(2)如图2,当60ABC ∠=︒时,求证:AF EF FB +=;(3)如图3,当45ABC ∠=︒,且//AE BC 时,求证:2BD EF =.参考答案1.A【解析】【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逐项分析即可,轴对称图形:平面内,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详解】A.不是轴对称图形,符合题意;B.是轴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C. 是轴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D. 是轴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找到对称轴是解题的关键.2.A【解析】【详解】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A正确,B.C、D错误.故选A.3.C【解析】【分析】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SAS,ASA,AAS,SSS,4种,看看给出的条件是否符合即可.【详解】A. 根据AB=DE,BC=EF,△A=△D不能推出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A和△D对应,△B和△E对应,即根据△A=△E,AB=EF,△B=△D不能推出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 在△ABC和△DEF中△A D AB DEB E ∠=∠⎧⎪=⎨⎪∠=∠⎩,△△ABC△△DEF(ASA),故本选项符合题意;D. 根据△A=△D,△B=△E,△C=△F不能推出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4.B【解析】【分析】分4cm为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和底边长两种情况,结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答即可.【详解】解:若4cm为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则底边长=18-4-4=10cm,由于4+4<10,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故此种情况须舍去;若4cm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则腰长=(18-4)÷2=7cm,此时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7cm、7cm、4cm,能构成三角形.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属于基础题型,正确分类、熟练掌握基本知识是解题关键.5.A【解析】【分析】根据ASA:有两角及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判断.【详解】解:由图可知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夹边可以确定全等三角形,△可由ASA判断全等;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6.B【解析】【分析】利用三角形的内角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及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分别判断后即可确定正确的选项.【详解】解:A、一个三角形最多有1个钝角,故原命题错误,不符合题意;B、直角三角形的外角不可以是锐角,正确,符合题意;C、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故原命题错误,不符合题意;D、三角形的外角不一定大于相邻的内角,故原命题错误,不符合题意,【点晴】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三角形的内角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及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等知识,难度不大.7.B【解析】【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及△1=50°可求出△BFE的度数,再由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AEF的度数.【详解】解:根据折叠以及△1=50°,得△BFE=12△BFG=12(180°﹣△1)=65°.△AD△BC,△△AEF=180°﹣△BFE=115°.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及图形翻折变换的性质,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8.C【解析】【分析】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E=DC,BE=BC,从而易得周长的值.【详解】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E=DC,BE=BC=6cm△AE=AB-BE=8-6=2(cm)△△AED 的周长=AD+DE+AE=AD+DC+AE=AC+AE=5+2=7(cm)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三角形的周长等知识,关键是掌握折叠的性质.9.D【分析】根据n 边形的内角和是(n -2)•180°,可以得到内角和一定是180度的整数倍,即可求解.【详解】1150018083÷=, 则正多边形的边数是8+1+2=11.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计算公式求多边形的边数,掌握n 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 -2)•180°是解题的关键.10.B【解析】【分析】由“SAS”可证△ACD△△BCE ,可得AD =BE ,△ADC =△BEC ,可判断△,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DE =△CED =45°,CM△AE ,可判断△,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判断△,由线段和差关系可判断△,即可求解.【详解】解:△△ACB 和△DC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A =CB ,CD =CE ,△ACB =△DCE =90°,△△ACD =△BCE ,在△ACD 和△BCE 中,AC BC ACD BCE CD CE =⎧⎪∠=∠⎨⎪=⎩,△△ACD△△BCE (SAS ),△AD =BE ,故△错误,△△DC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M 平分△DCE ,△CM△AE ,故△正确,△CD =CE ,CM△DE ,△DM =ME .△△DCE=90°,△CDE=△CED=45°△DM=ME=CM.△AE=AD+DE=BE+2CM.故△正确,由△ACD△△BCE(SAS)得△ADC=△BEC,△△DCE+△CED=△AEB+△CED,△△AEB=△DCE=90°,△S△COE=12OE•CM,S△BOE=12OE•BE,△CM不一定大于BE,△S△COE不一定大于S△BOE,故△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外角性质,证明△ACD△△BCE是本题的关键.11.(2,1).【解析】【分析】根据关于x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解答即可.【详解】点(2,1)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2,1).故答案为:(2,1).【点睛】本题考查了坐标平面内的轴对称变换,关于x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两点,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横坐标和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12.十二【解析】【分析】可根据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与边的关系:n-3,列方程求解.【详解】设多边形有n条边,则n-3=9,解得:n=12,故多边形的边数为12,即它是十二边形,故答案为:十二.【点睛】多边形有n条边,则经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的所有对角线有(n-3)条,经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的所有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13.55°【解析】【分析】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可知△BAC=70°,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AB=AC,D为BC中点,△AD是△BAC的平分线,△B=△C,△△BAD=35°,△△BAC=2△BAD=70°,△△C=12(180°-70°)=55°.故答案为:55°.【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知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4.4 3【解析】【分析】过O作OD△BC于D,OE△AB于E,OF△AC于F,连接OA、OB、OC,根据三角形的内心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OE=OD=OF,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即可.【详解】如图,过O作OD△BC于D,OE△AB于E,OF△AC于F,连接OA、OB、OC,△O是△ABC内角平分线的交点,△OE=OF=OD,△△ABC的面积是20,△S△AOB+S△BOC+S△AOC=20,△111AB OE BC OD222⨯⨯+⨯⨯+×AC×OF=20,△(AB+BC+AC)×OD=40,△△ABC的周长为30,△AB+BC+AC=30,△OD=404 303=,△即O到BC的距离是43,故答案为:43.【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心,角平分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点,能求出OD=OE=OF 是解此题的关键.15.1:2【解析】【分析】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A=DC,得到△DAC=△C,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DAF=30°,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答即可.解:△DE垂直平分线段AC,△DA=DC,△△DAC=△C,△AD平分△FAC,△△DAC=△DAF,△△DAC=△C=△DAF,△AF△BC,△△DAF=30°,△AD=2DF,△FD:DC=1:2,故答案为:1:2.【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16.2【解析】【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用△ABC的面积先后表示出△ACD、△CDE、△CDF的面积,然后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点D,E,F分别是BC,AD,CE边上的中点,△S△ABD=S△ACD=12S△ABC,S△CDE=12S△ACD=14S△ABC,S△CDF=12S△CDE=18S△ABC,△S△ABC=16cm2,△S△CDF=18×16=2cm2.故答案为:2.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根据三角形的中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推出△CDF与△ABC的面积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本题的难点.17.92【解析】【分析】延长CB,交AD于点E,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出△AEC=△C+△D=72°,△ABC=△A十△AEC=92°.【详解】延长CB,交AD于点E.△△C=27°,△D=45°,△△AEC=△C+△D=72°,△△A=20°,△△ABC=△A+△AEC=92°.故答案为92°.【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18.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根据SAS可知△AOB△△COD,从而得出△A=△C,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可得结论.【详解】解:△OA=OC,△AOB=△COD,OB=OD,△△AOB△△COD(SAS).△△A=△C.△AB△CD.【点睛】本题考查了1.全等三角形的的判定和性质;2.平行线的判定.19.△A=40°,△B=60°,△C=80°【解析】【详解】△在△ABC 中,△B=△A+20°代入△C=△B+20°中,得△C=△A+40°设△A=x△△A+△B+△C=180°,得x+x+20°+x+40°=180°解方程得x=40°△ △A=40°, △B=60°,△C=80°.【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0.(1)见解析;(2)4.【解析】【分析】(1)利用AAS 判定△ABD△△CAE ;(2)因为BD=AE ,AD=CE ,AE=AD+DE=CE+DE ,所以BD=DE+CE .【详解】(1)证明:△△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BD△AE 于D ,CE△AE 于E ,△△BDA=△AEC=90°,△DBA+△BAD=90°,△BAD+△EAC=90°,△△DBA=△EAC ,在△ABD 和△CAE 中,DBA EACBDA AEC AB AC∠=∠⎧⎪∠=∠⎨⎪=⎩,△△ABD△△CAE (AAS );(2)解:由(1)知,△ABD△△CAE ,△AD=CE ,BD=AE ,△AE=AD+DE ,△BD=DE+CE ,△CE=3,BD=7,△DE=7-3=4.【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关键是推出BD=DE+CE .21.(1)1(3,1)A -、1(1,4)B -、1(1,1)C -;(2)如图所示,见解析;(3)点P 的坐标为(3,2)--、()3,4-、(1,2)--.【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A 、B 、C 各点的坐标,将点A 、B 、C 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乘以1-,分别得到点1A 、1B 、1C 即可,(2)先作出A 、B 、C 关于x 轴的对称点A 2、B 2、C 2,然后顺次连接即可;(3)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分△CAP=△ACB=90°和△ACP=△ACB=90°两种情况讨论求解.【详解】(1)先求出ABC 三点坐标分别为A (-3,1),B (-1,4),C (-1,1)将点A 、B 、C 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乘以1-,分别得到点1A 、1B 、1C ,则A 1(3,-1)、B 1(1,-4)、C (1,-1); 故答案为:1(3,1)A -、1(1,4)B -、1(1,1)C -;(2)如图所示,先作A 、B 、C 三点关于x 轴的对称点A 2、B 2、C 2,然后连接A 2B 2、B 2C 2、C 2A 2,,则△A 2B 2C 2为所求;(3)若90CAP ACB ︒∠=∠=,则点P 的坐标为(3,2)--或()3,4-,若90ACP ACB ︒∠=∠=,则点P 的坐标为(1,2)--,综上所述,点P 的坐标为(3,2)--、()3,4-、(1,2)--.【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熟练的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2.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根据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可得△ABC+△ADC =18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EBC+△FDC =90°,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EBF =△DFC ,即可证明BE//DF.【详解】△在四边形ABCD 中,△A =△C =90°,△△ABC+△ADC =180°,△BE 平分△B ,DF 平分△D ,△△ABE=△EBC ,△ADF=△FDC ,△△EBC+△FDC=90°,△△C=90°,△△DFC+△FDC=90°,△△EBF=△DFC,△BE△DF.23.(1)10;(2)证明见解析【解析】(1)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AC=45°,从而得出△CAD=30°,根据垂直得出AC=BC=10;(2)过D作DF△BC于F,然后证明Rt△DCE和Rt△DCF全等,从而得出CF=CE=5,根据BC=10得出BF=FC,从而得出答案.【详解】(1)在△ABC中,△AC=BC,△ACB=90°,△△BAC=45°,△△BAD=15°,△△CAD=30°,△CE△AD,CE=5,△AC=10,△BC=10.(2)过D作DF△BC于F,在△ADC中,△CAD=30°,AD=AC,△△ACD=75°,△△ACB=90°,△△FCD=15°,在△ACE中,△CAE=30°,CE△AD,△△ACE=60°,△△ECD=△ACD-△ACE=15°,△△ECD=△FCD,△DF=DE,在Rt△DCE与Rt△DCF中,{DC DC DE DF==,△Rt△DCE△Rt△DCF,△CF=CE=5,△BC=10,△BF=FC,△DF△BC,△BD=CD.24.(1)△全等,理由见解析;△4厘米/秒;(2)经过24秒,点P与点Q第一次在BC边上相遇;相遇点距到达点B的路程是6厘米.【解析】(1)△根据速度×时间=距离可得BP=CQ=3,PC=BD=6,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 =△C,利用SAS即可得△BPD△△CQP;△VP≠VQ可得BP≠CQ,根据△B=△C,要使△BPD与△CQP全等,只能BP=CP,根据全等得出CQ=BD=6,然后根据运动速度求得运动时间,根据时间和CQ的长即可求得Q的运动速度;(2)根据VQ>VP,只能是点Q追上点P,即点Q比点P多走AB+AC的路程,据此列出方程,解这个方程即可得答案.【详解】(1)△全等,理由如下:△t=1(秒),点P、Q的速度为3厘米/秒,△BP=CQ=3(厘米)△AB=12,D为AB中点,△BD=6(厘米)△PC=BC﹣BP=9﹣3=6(厘米)△PC=BD△AB =AC ,△△B =△C ,在△BPD 与△CQP 中,BP CQ B C BD PC =⎧⎪∠=∠⎨⎪=⎩,△△BPD△△CQP .△△VP≠VQ ,△BP≠CQ ,△△B =△C ,△要使△BPD△△CPQ ,只能BP =CP =12BC=4.5, △△BPD△△CPQ ,△CQ =BD =6.△点P 的运动时间t =3BP =4.53=1.5(秒), 此时VQ =CQ t =61.5=4(厘米/秒). △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4厘米/秒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VQ >VP ,△只能是点Q 追上点P ,即点Q 比点P 多走AB+AC 的路程,设经过x 秒后P 与Q 第一次相遇,依题意得4x =3x+2×12,解得:x =24(秒),此时P 运动了24×3=72(厘米),△△ABC 的周长为33厘米,72=33×2+6,△此时相遇点距到达点B 的路程是6厘米,△点P 、Q 在BC 边上相遇,即经过了24秒,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BC 边上相遇. 25.(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解析】(1)利用“SAS”证明△ACF△△AEF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E=△ACF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E=△ABE ,等量代换证明结论;(2)在FB 上截取BM=CF ,连接AM ,证明△ABM△△ACF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M=AF ,△BAM=△CAF ,进而证明△AMF 为等边三角形,结合图形证明结论;(3)延长BA 、CF 交于N ,证明△BFN△△BFC ,得到CN=2CF=2EF ,再证明△BAD△△CAN ,得到BD=CN ,等量代换得到答案.【详解】(1)△AF 平分△CAE ,△△EAF=△CAF ,△AB=AC ,AB=AE ,△AE=AC ,在△ACF 和△AEF 中,AE ACCAF EAF AF AF=⎧⎪∠=∠⎨⎪=⎩,△△ACF△△AEF (SAS ),△△E=△ACF ,△AB=AE ,△△E=△ABE ,△△ABE=△ACF ;(2)如图,在FB 上截取BM=CF ,连接AM ,△△ACF△△AEF ,△EF=CF ,△E=△ACF=△ABM ,在△ABM 和△ACF 中,AB ACABM ACF BM CF=⎧⎪∠=∠⎨⎪=⎩,△△ABM△△ACF (SAS ),△AM=AF ,△BAM=△CAF ,△AB=AC ,△ABC=60°,△△ABC 是等边三角形,△△BAC=60°,△△MAF=△MAC+△CAF=△MAC+△BAM=△BAC=60°, △AM=AF ,△△AMF 为等边三角形,△AF=AM=MF ,△AF+EF=BM+MF=FB ;(3)如图,延长BA 、CF 交于N ,△AE△BC ,△△E=△EBC ,△AB=AE ,△△ABE=△E ,△△ABF=△CBF ,△△ABC=45°,△△ABF=△CBF=22.5°,△ACB=45°,△BAC=180°-45°-45°=90°, △△ACF=△E=△ABF=22.5°,△△BFC=180°-22.5°-45°-22.5°=90°,△△BFN=△BFC=90°,在△BFN 和△BFC 中,NBF CBFBF BF BFN BFC∠=∠⎧⎪=⎨⎪∠=∠⎩,△△BFN△△BFC (ASA ),△CF=FN ,即CN=2CF=2EF ,△△BAC=90°,△△NAC=△DAB=90°, 在△BAD 和△CAN 中, ABD ACN AB AC BAD CAN ∠=∠⎧⎪=⎨⎪∠=∠⎩, △△BAD△△CAN (ASA ), △BD=CN , △BD=2E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