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定义: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1)司机开车鸣笛现象(气温)(2)儿童观看暴力或非暴力的视频2.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3.举例子:旁观者行为旁观者越多,可能帮助的人越少。

专业术语:从众现象。

阿希(线条判断的从众实验)第二章历史与流派赫尔曼.艾宾治斯(德国)曾说“心理学有个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代表人物: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德国)功绩: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国墨菲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评论冯特:在冯特创立他的研究室之前,心理学就像一个流浪儿,一会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又敲敲认识论的门。

1897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所和一个名字。

蔡元培关于心理方面:我国第一个实验室,心理研究所。

一、结构主义流派(受德国生理学影响较大)1、代表人物:铁钦纳(冯特的学生)2、基本观念:(1)对象:意识经验(2)目的:揭示意识经验的结构(3)方法:内省法分析各种经验解释: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听觉等)使之有系统的变化,让被试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或报告自己为某种刺激的感受。

(4)结论:对于意识经验的分析结果是一切复杂的经验都是可以被分析成为感觉简单的意象和简单的情感。

解释:认为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元素。

(5)主张:将科学与科学的应用分开来,认为心理学是科学,而心理学的应用不应该是心理学家关心的事。

二、功能主义流派(机能主义)(受英国生物学影响更大)与结构主义流派相对1、代表人物:杜威、詹姆斯2、基本观点:(1)对象:关于意识或心里生活的科学(与结构主义基本一致)(2)目的:揭示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或意识的功能。

对比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

(3)方法:内省的实验方法,是描述和解释心理生活的现象和条件。

对比结构(报告和分析意识元素)(4)主张:意识是流动的、变化的詹姆斯:著作(意识流学说)对比结构(由元素联结起来的结构)(5)哲学基础:应用主义倡导的心理学。

三、完型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1、经典应用:完型填空2、标志:1912年韦特海默发表论文《运动视觉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完形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标志完形心理学的创建。

3、三大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考夫卡、柯勒4、基本观点(1)基本立场:反对元素分析,强调整体组织。

(认为应该既研究意识,也研究行为)反对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

(2)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四、精神分析流派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2、名字:潜意识、防御机制3、基本观点(1) 对象:人的潜意识(2) 目的:了解人的观念和行为背后的潜意识根源,从而帮助个体了解心理冲突的根源,达到治疗的目的。

(3)方法:自由联想法4、心理结构观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所思所想,可以被社会规范所接受潜意识:本能和欲望,不能被社会规范所接受。

5、心理防御机制(1)解释:在紧张时,内心感到焦虑,自觉或不自觉采取一些策略来摆脱烦恼和减轻不安。

(2)退行防御机制:面对紧张时,用一种与年龄不相符合的理由安慰自己,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3)两种效应:甜柠檬和酸葡萄效应甜柠檬:提升自己已经得到东西的价值。

酸葡萄:贬低自己得不到东西的价值。

五、行为主义流派1、代表人物:华生(美国),他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人类婴儿,让我在由我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无论他们的天分、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或者盗贼。

2、标志:华生在1913年发表论文《一个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创立。

3、方法:“刺激”——“反应“理论(s-r)理论4、目的: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确立关系。

5观点:行为是环境刺激的结果。

6、实验:恐惧形成实验实验对象:小阿尔波特结果:证实了行为是环境刺激的结果的观点,但也影响了小阿尔波特的心理。

六、人本主义流派(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势力)1、代表人物:美国(马斯洛,罗杰斯)2、介绍:批判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可以用人性本善来形容。

3、对象:个体的主观意识。

4、方法:现象学方法罗杰斯的“当事人为中心治疗法”。

强调当事人的内心参考构架来看问题。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模型)(生理、安全、归属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三章行为背后的目的一、动机1、定义:能够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2、功能(1)始动功能(2)引导功能(3)维持和调节功能3、结果:同一动机可能引起不同的行为,相同的动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4、要素:需要(内部)和诱因(外部)5、叶克斯——多得森定律结论:保持适当的动机。

二、饥饿动机下丘脑病变,会导致拒绝进食、不愿进食三、成就动机1、解释: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不断追求目标,精益求精。

2、作用:引发、维持、调节3、代表人物:默瑞、麦克里兰、阿特金森阿特金森:希望成功、害怕失败是成就动机的两大动力。

认为:成绩动机就是希望成功的强度和避免失败强度的差值。

4、公式追求成功动机水平Ms避免失败动机水平Maf成功期望值Ps失败期望值Pf成功诱因值If成就动机:Ta=Ts-T af=Ms*Ps*Is-Maf*Pf*IfIs=1-Ps, If=1-Pf, Pf=1-Ps四、习得性无助1、概念:屡次求而不得而最终放弃。

2、避免(1)给别人带来习得性无助(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小小的鼓励)(2)栽在习得性无助的泥潭(自信,乐观,自己跳出泥潭)五、成功恐惧1、代表人物:霍妮2、观点:女性的成功恐惧会高一点。

六、认知失调1、作用: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动机的作用。

2、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证明:当一个人体验到认知失调时,会通过改变其认知或行为来恢复认知平衡。

生活例子:学霸和学渣都在上课时说话,老师会不自觉地以为学渣带的头。

第四章、学习一、学习的认识1、特点:常见、重要。

2、定义:由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改变。

3、特征:(1)经验引起的(2)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3)相对持久的改变4、行为分本能行为(人和动物都有),和习得行为。

5、终身学习学会学习(用最短的时间学习更精炼的知识)二、经典条件作用理论1、代表人物: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发现了经典条件理论2、作用:是华生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

3、可以通过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喜欢等正面情绪。

4、涉及到的名词: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中性刺激、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1、始于:桑代克的试误说和效果律。

2、桑代克的对象是动物,如(猫尝试踏板吃到鱼)3、研究:行为和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结。

4、解释:在一种刺激情境下,可以带来满意结果的反应重复出现的概率会增加,而带来不满意结果的反应其重复出现的概率会减少,直至消失。

5、代表人物:斯金纳(在桑代克的基础上继续研究)系统的发展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认为:学习是行为概率的改变,行为结果的性质会导致有机体表现为某种行为的概率发生变化,某一行为结果导致该行为发生概率增加的过程叫做强化。

其中导致行为概率增加的行为结果被称为强化物。

四、经典条件作用与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的关系1、相同:(1)都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式(2) 两者形成的关键都需要强化(3) 有关条件的反射的一般规律对两者都起作用。

2、区别:五、强化与惩罚1、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1)正强化:愉快的刺激(2)负强化:不愉快的刺激(3)其他强化:a)连续强化:(建立的快,消退的也快)(例如:简单的游戏)对每次正确反应都加以强化的强化程度。

b)部分强化:(建立的慢,消退的也慢)(例如:困难的游戏)也叫间隔强化,是只对部分正确反应加以强化的强化程度。

c)定比强化:在有机体做出一定数目的正确反应之后,即获得一次强化的强化程序。

d)不定比强化:在有机体做出不定数目的正确反应之后,即获得一次强化的强化程序。

(正确反应次数和强化次数的平均比率通常是事先确定好的,但是在两次强化之间的正确的次数确实随机的)e)定时强化:在前次强化后,经过一般固定时间间隔,有机体的反应才能获得再次强化(例如:每周日固定考试,学生会在前两天努力学习)f)不定时强化:在前次强化后,经过不固定时间间隔,有机体的反应能获得再次强化。

(例如:不定时抽查作业,学生可能会随时都学习了)2、惩罚惩罚分为(1)正惩罚:在一个行为之后呈现或增加某种厌恶刺激,使该行为将来发生的概率减少。

(例如:不听话关你小黑屋)(2)负惩罚:在一个行为之后移除或减弱某种愉快刺激,使该行为将来发生的概率变少。

(例如:不听话就不带你去游乐场了) 3、归纳六、观察学习理论1、代表人物:美国(班杜拉)2、根源:通过观察来学习,例如(榜样学习,中间学习)七、行为主义学习和认知学习理论的关系行为主义:(1)学习是有机体的行为在环境直接影响下发生被动改变的过程。

(2)本质是引起了有机体方式行为的外显变化认知理论:(1)学习是有机体主动接受环境信息,并用这些信息引导行为过程。

(2)本质是引起了有机体心理上的内部变化。

第五章、人的感知和思维一、感觉剥夺实验1、代表人物:加拿大赫布和贝克斯顿2、实例:高速公路的弯曲效果3、证明:人需要一定的外部刺激二、感觉的三种现象1、后像:刺激后不会立即消退,慢慢消失2、适应现象:例如:冬天时你伸入冷水中,起初冷,但是过一会你会感觉没那么冷了。

还有看电影的过程也可以说明。

3、感觉对比:例如黑色白色一起出现,就会感觉黑色特别黑,白色特别白;还有红绿搭配显得特别鲜艳也是这个作用。

三、知觉1、概念:个体根据感觉器官对环境中刺激所收集到的信息产生感觉后经大脑的综合作用将感觉传来的信息加以选择组织,并作出解释的历程,而且是一种心理作用。

2、知觉特征(1)相对性(比如胖瘦女孩在一起,胖女孩更胖)(2)整体性(比如穿衣搭配时,全身一个颜色会更显瘦,那瘦露哪)四、记忆1、概念:人脑对经验的保留过程2、环节:识记、保持、再忆、回忆3、感觉记忆(1)感觉暂存现象(2)例如:视觉,听觉的暂时记忆(3)实验:“抬门板”实验证实了大部分人都未发现,指路人被掉包了五、短时记忆(1)也叫做工作记忆(2)功能:对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进行编码,对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暂时存放在此处。

(3)组块:比如说你把要记的一个单词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来记。

(4)干扰论:前摄干扰、后摄干扰(比如晚上睡觉前背书和早上一起来背书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5)系列位置变化。

比如你会很容易记住别人跟你说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

六、长时记忆1、内容分为(1)程序性语言(语言无法清楚表达)(实践)(经验)(2)陈述性语言又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2、记忆扭曲现象(1)现象:目击证人(2)代表人物:伊丽莎白发现:人可能受到语言诱惑、催眠等手段发生记忆扭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