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食品安全国内国际热点事件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里,从欧洲的"马肉风波"到遍布全美15个州的大肠杆菌疫情,再到日本曝出多起食材虚假标识事件,全世界食品安全热点事件问题不断发生。
就我国而言,不可能独善其身地游离在食品安全热点事件之外。
上周,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指导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北京举办了"2013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助理王竹天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罗云波、胡小松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魏益民教授等十余位权威专家,从科学的视角对12个食品安全热点进行了逐一解读和分析。
原料污染与恶意造假是去年食品安全热点话题本次12个国内热点事件产生于合作媒体申报的近30件热点事件,依据这些事件,各领域的专家组织多次讨论研究,本报记者魏世平作为媒体人也参与其中,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针对"胶原蛋白"热点的曝光,本报记者认为:"完全是由于媒体人营养学知识匮乏,又没有采访研究蛋白质学科的有关专家所致,不应属于食品安全事件。
"本次对国内12个热点事件进行解读的专家,均是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会议所表达的科学见解也在会前经过了业内专家的充分研讨,基本上代表了中国食品领域的"科技界共识".可以看到,原料污染与恶意造假是2013年食品安全热点的主题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教授在点评去年国内食品安全热点问题时尖锐指出:"在12个热点问题里,只有4个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事件,其中的两个还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从这些报道中能看出,错误的报道杀伤力远远大于正面报道。
其实,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是在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可负面的报道还是很多,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越来越低,为什么?反映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进行食品科学的风险交流。
这需要政府主导、科学家参与、经营者参与。
"热点事件重心转移和"关键在源头"的判断吻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女士指出,连续3年来所发生的36个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较真实地聚焦了社会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和焦虑。
而从3年中不同热点问题的分布中亦可清楚看到,舆情的关注点正逐渐深入到中国食品安全的本源。
通过对2011年-2013年食品安全热点事件梳理显示:热点事件重心转移和"关键在源头"的判断吻合--2011年聚焦于方便食品和非法添加,到2012年关注标准与过程控制,而2013年的舆情则聚焦于原料污染与恶意造假。
孟素荷表示,从"非法添加"到"过程控制",再到"原料安全",2011年-2013年食品安全热点事件重心的转移,不仅显示了各方逐渐形成的"由危机应对到风险预防"的认知过程,也显示了向产业链前端延伸的溯源轨迹;同时显示出舆情的关注点总体上与中国食品安全的着力点相衔接,并与2013年中央对"食品安全的关键在源头"的判断相吻合。
环境污染造成食品不安全、蓄意造假是全球面临的问题首次将2013年国际主要食品安全热点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归纳,是这次会议的亮点,使得2013年的解读内容更加全面,剖析更为深入。
著名食品微生物专家刘秀梅研究员、渤海大学副校长励建荣教授对2013年国外食品安全的热点进行了回顾,归纳分析出去年国际食品安全事件的三个特点:遍布美国15个州的冷冻比萨、玉米粉饼和马苏里拉奶酪导致的大肠杆菌O121 疫情,俄罗斯学校食用的肉饼、鸡蛋饼被沙门氏菌污染引起食物中毒,美国男童饮水后感染了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而死亡等,都是因微生物污染导致食源性疾病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
原料、水源和加工等过程中的化学性污染成为全球面临的难题。
具体体现在荷兰牛奶和美国狗粮污染黄曲霉毒素、法国瓶装水中药物残留、巴西原料牛奶掺入尿素和甲醛、泰国大米中含溴甲烷等事件中。
一方面是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另一方面是由此引发的对环境、生态的负面影响应引起全人类的关注。
诚信缺失的恶意造假也在横扫发达国家。
欧洲"挂牛头卖马肉"、英国清真鸡肉肠和汉堡中掺猪肉、日本食材虚假标识、德国掺腐败肉等造假劣行均发生于发达国家。
国际食品科技联盟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美国前农业部副部长任筑山博士总结说:"食品安全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话题,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微生物食源性疾病的食品安全问题,而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化学物质添加的食品安全问题;从30年前美国海水污染虾进口开始,越来越多和环境污染有关的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在世界人们面前;造假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而且一发再发,屡禁不止。
"为了真实反映2013年国内外食品安全整体发展趋势,主办方与中国经济网等媒体进行了合作,从食品安全专家与媒体两个层面对食品安全热点数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点击量、微博传播量、网帖评论量等相关数据筛选出热点内容,从而使食品安全热点与公众的关注度更为契合。
文并制图/布衣2013年国际食品安全热点解读序号热点名称热点概况结论1 马肉风波(欧洲)1月,瑞典、英国和法国在部分牛肉制品中发现马肉,德国宣布发现疑似"挂牛头卖马肉"情况。
随后,爱尔兰、荷兰、罗马尼亚等欧洲多国卷入马肉丑闻,引发消费者反感。
马肉风波是一起典型的以假乱真、消费欺诈案例,折射出造假者的贪婪、消费者的无奈和监管者的缺位。
2 黄曲霉毒素污染导致在欧洲牛奶的召回和在美国狗食的召回(欧洲、美国)3月,据荷兰乳业组织透露,在两家荷兰牛奶农场的牛奶中发现了过量的有毒物质黄曲霉毒素。
被污染的牛奶已经立即从生产链上撤下销毁。
随后美国一家公司发布召回公告,将对几款狗粮实施召回,因为产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超标,但尚未出现狗在食用后患病的报告。
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的污染农产品毒性最强的一类生物毒素。
其中,毒性最强、危害最大的为黄曲霉毒素B1,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被列入严管的特剧毒物质。
0.294毫克/公斤剂量的黄曲霉毒素B1,就能引起敏感动物的急性中毒死亡。
黄曲霉毒素也是一种强致癌物。
黄曲霉毒素B1的致癌能力,是二甲基硝胺的70倍。
据在我国肝癌高发区的调查发现,肝癌的高发与吃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粮食有关。
农产品黄曲霉毒素污染,成为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巨型杀手!但长期以来,由于检测技术落后,制约着对农产品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控制,也限制着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三方圆黄曲霉毒素B1快速检测卡具有方便、快速、准确、灵敏等特点,适用于现场大批量样品筛选检测以及基层单位执法监督的使用。
3 法国多品牌瓶装水检出药物或杀虫剂残留(法国)3月,法国《6000万消费者》杂志曝出多款知名品牌瓶装水含有药物或杀虫剂的残留物,引发关注。
消息称,该杂志对当地47种矿泉水、瓶装水进行检验,其中10种受到污染。
报道认为,杀虫剂残留或与水产地农业活动相关。
知名品牌瓶装水检出杀虫剂和他莫昔芬暴露出水源和加工存在的安全隐患,也给政府监管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
4 美国15个州出现大肠杆菌疫情(美国)4月,美国疾控中心宣布,遍布全美15个州的大肠杆菌疫情,造成至少27人感染,超过1/3的病患入院治疗,81%为21岁以下,最小的仅2岁。
多种食品中大肠杆菌污染引发的疫情反映出其加工环境、加工过程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安全控制缺陷,也是食品安全监管仍需高度关注的重点。
5 俄罗斯发生沙门氏菌导致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俄罗斯)6月,俄中部城市彼尔姆近150名中学生因食物中毒被送往医院接受救治,其中84人留院治疗。
初步检查表明,病因是学校食堂的肉饼、鸡蛋饼等食物受沙门氏菌污染。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是全球性食品安全问题,对食品原料严格检验、食物彻底加热、避免交叉污染是预防沙门氏菌中毒的关键环节。
6 恒天然"肉毒杆菌"乌龙事件(新西兰)8月2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宣布,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旗下工厂生产的约28吨浓缩乳清蛋白粉被检测出含有肉毒杆菌毒素,这些乳清蛋白粉作为原料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饮料等产品,已有部分出口至中国等海外市场。
国际社会鼓励食品企业对消费者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从这点讲,恒天然做到了。
但同时也暴露出浓缩乳清蛋白在生产过程控制、常规检验、信息发布等环节存在不足,国内相关企业和部门需引以为戒。
7 含有猪肉DNA的清真羊肉汉堡,波及英国莱斯特的一所学校(英国)3月,英国在伦敦圣玛丽学校的清真校餐中,发现清真鸡肉肠和汉堡中竟含有猪肉DNA,令人震惊和不可接受。
这是马肉风波的并发症,同时可能带来宗教冲突。
警示世界各国重视食品造假问题。
8 印度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印度)7月16日,印度东部比哈尔邦一所小学的47名学生在学校进食印度米豆粥之后出现食物中毒症状,造成22人死亡。
事件之后,当地出现了暴力示威。
包括学生家长和村民在内的数百名示威者放火焚烧了四辆警车。
食品安全事件殃及人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监管绝不能儿戏。
9 泰国大米检出杀虫药溴甲烷残留(泰国)7月,在泰国消费者基金会6月化验的46个市售食米样本中,发现34个样本含有杀虫药溴甲烷,其中13个样本溴甲烷含量超出中国标准5ppm.如果以中国的标准而言,46家在泰国市售的白米中则有13家不合格。
大米是亚洲人的主食,安全问题不可小视。
海关对进口大米的安全性应严格把关。
10 巴西原料奶掺假事件(巴西)9月,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的五家牛奶场,在原料牛奶掺入大量井水。
为掩盖掺水,在奶中掺入大量尿素,许多品牌的牛奶中都发现了甲醛的存在。
世界大同,造假者各有千秋。
原料乳掺假道理相同,方法各异。
11 日本知名商家食材标识不实的欺诈行为被揭露(日本)11月,日本多地接连曝出多起食材虚假标识事件,牵扯多家老字号酒店和百货店,涉及鱼、虾、牛排、酒、葱等。
共同社解读,越来越多的日本餐饮企业近年把食品制造业务外包,导致原材料管理不到位,是造成虚假食材标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的食材造假不仅会引发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也为食品监管和检验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
12 德国肉制品厂将腐败肉与鲜肉混杂加工出售(德国)12月,德国境内有肉制品工厂将数吨腐败的肉与鲜肉混杂制成加工肉再出售的做法,受到媒体广泛关注。
腐败肉和鲜肉是两个混淆的概念,就像黑和白。
黑的有毒,白的安全。
颠倒黑白必然会付出代价。
2013年中国食品安全热点解读1.新西兰奶粉检出双氰胺概况:1月,新西兰牛奶及奶制品被检测出含有低含量的有毒物质双氰胺(二聚氰胺),我国紧急与新西兰联系,当日新西兰大使向消费者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