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七年级语文三峡
考点1写作顺序
1七年级语文三峡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再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
2.作者描写江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来写?
作者是根据三峡景物的特点来安排顺序的。
三峡两岸山岭绵延高峻,山高谷窄则流急,因此,第二自然段紧接着山高写水势——写夏季江大流急。
与迅猛的夏天水势不同,春冬又是另一番景象。
春冬二季水势状况接近,故一并写。
与冬春“清荣峻茂”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的秋天。
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颇见作者结构布局严谨有序的匠心。
考点2内容理解
文章主要是描写景物,结尾为什么又要引用渔人的歌谣呢?
这句渔歌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巧妙点缀。
本来,“林寒涧肃”已经够凄清了,“空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啼声的“哀转久绝”已经够让闻者倍感寒意了,而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又将这凄寒之境进行升华,它唱出了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给人余音绕梁之感。
这时的描写,就达到了情景交融
的境界,从而加深了文章的意境。
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上摘抄了一段三峡导游词,有三处问题,请你进行修改。
a.长江三峡,“________”。
b.这里,发源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才女昭君;
c.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等诗圣文豪,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
d.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
e.这里还有许多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
①慌乱中,a句横线处漏掉了一个成语,请你根据语段内容将其补出来,应为________ __。
②b句用词不当,应将“__________”替换为“__________”。
③c句成分残缺,修改意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已经竣工。
竣工后的长江三峡是旧貌换新颜。
请你观察下面两幅图片,任选角度,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欣赏到优美的三峡风光,王晨巍报名参加了“暑期三峡五日游”旅行团,但是妈妈认为这会耽误她的学习,并且不放心让王晨巍一个人出去。
假如你是王晨巍,该如何说服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2016·湖北黄冈中考改编)
【甲】三峡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
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夜宿,凌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①第:房屋,宅子,家。
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③曩:以往,过去。
12.解释加点的实词。
(1)略无阙.处____________
(2)属引.凄异____________
(3)二人对酌.____________
(4)越钱塘,绝.长江____________
13.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B.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
C.自.三峡七百里中自.日出至薄暮
D.乙翁欲扶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答题思路参考【考点解读21】)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填空。
(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写水,则描绘
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