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二、选择题1、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之父”是(A)。

A、冯特B、梅奥C、莱维特D、勒温2、下列不属于人际关系心理成分的是(D)。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意志成分3、人际关系的分类按照需求的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类?( B )A、支配性关系和平等性关系B、情感关系和工具性关系C、吸引性关系和排斥性关系D、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4、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B)A、19世纪末B、20世纪20年代C、1933D、20世纪60年代5、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心理学家是(D)A、骊斯洛B、弗罗德C、亚当斯D、费斯汀格6、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流派是(D)A、象征性交往理论B、群体动力学C、社会互动理论D、公平理论7、在诸多学科中。

人际关系心理学和哪门学科的联系最密切?(C)A、社会学B、行为科学C、社会心理学D、人类学8、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中最根本的任务是(D)。

A、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B、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C、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D、发展新型有人际关系9、在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中,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的阶段是(B)。

A、注意阶段 B、接触阶段 C、融入阶段 D、终止阶段10、零接触状态是指人际关系恶化的(B)A、冷漠阶段B、疏远阶段C、终止阶段D、分离阶段三、判断题1、在人际关系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2、夫妻关系不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

(×)3、梅奥对人际关系结构方面做了重要研究。

(×)4、期望理论是亚当斯提出来的。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6、人际关系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7、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研究的对象,而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是社会关系研究的范畴。

(×)8、要研究人际关系,应该把人际关系放到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9、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

(√)10、人际关系研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一、填空题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Y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

9、霍桑实验包括四个分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

10、人际关系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修茨)。

11、修茨认为,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中,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会构成不同的人际关系。

这里的人际需要包括: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感情的需要)。

12、在需要理论中,较为著名的三个理论是:(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和(成就激励理论).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14、E.R.G理论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个需要,包括: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员发展需要)。

15、归因理论主要包括两种:(海德)提出的通俗心理学和韦纳提出的(成就动机归因)。

16、韦纳认为成就动机的归因必须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控制源,二是(稳定性)。

17、社会测量法的结果都可以通过图表方式出来,常用的方法有(矩阵表示法)、图示法和(数学公式法)三种。

二、选择题1、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最好就采用的人际沟通模式是(B)。

A、圆形传递B、轮式传递 C链式传递 D、Y式传递2、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的人际沟通模式是(B)。

A、圆形传递B、轮式传递 C链式传递 D、Y式传递3、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的藤式沟通模式是(B)。

A、单线型B、集中型C、偶然型D、流言型4、在非正式群体中,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的人际交往模式是( D)。

A、单线型B、集中型C、偶然型D、流言型5、谣言的产生采用的人际沟通模式通常是(D)。

A、单线型B、集中型C、偶然型D、流言型6、参加比赛中的对手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是属于(C)的人际关系。

A、生活型B、劳动型C、活动型D、学习型7、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

A、马斯洛B、弗罗德C、亚当斯D、费斯汀格8、无论遇到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首先会想到“他喜欢我吗?“在得到肯定的或否定的答案后,再采取适当的行动的人是属于人际关系类型中的哪一类型?(A)A、驯顺型B、进取型C、分离型D、包容型9、小蒋在单位里经常颐指气使,指挥别人做这做那,争权夺利,使得他人际关系非常紧张。

按照修茨对人际需要的观点,小蒋可能是哪方面的人际需要比较强烈?(B)A、包容的需要B、控制的需要C、情感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10、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提出的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人际关系测量方法是(C)。

A、实验法B、调查法C、社会测量法D、参照测量法三、判断题1、霍桑实验发现,组织中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

(√)2、要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可以采取的最好的人际沟通模式是圆式交往模式。

(√)3、在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中,书面交际的效果最好。

(×)4、人类最小稳定的群体是两个人。

(√)5、霍桑实验证明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而言,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比客观物质条件更为重要。

(√)6、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作用。

(√)7、符号相互作用论也叫象征性交往理论。

(√)8、自我呈现也称为印象管理。

(√)9、海德认为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

(√)10、群体人际关系层次理论和人际关系测量法的参照测量法都是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提出来的。

(√)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一、填空题1、心理学中最早使用态度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斯宾塞)。

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3、态度由三部分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其中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

4、态度的功能包括:顺应功能、(认识功能)防御功能和(调节功能)。

5、态度的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具体性)和态度的协调性。

6、心理学家伯恩.克劳雷和(斯台茨)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在态度的研究中。

7、态度形成与发展中的平衡理论是由(海德)提出的。

8、态度一致性理论认为,(态度的一致性)是导致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9、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包括:个体的需要、个体的(经验)、交往的对象和性质以及个体的(自我意识)10、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通过两步实现:首先是(内化),第二是(同化)。

11、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

12、人们可以通过参加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改变的方法称为(参与活动法)。

13、态度转变中的沟通包括下列三个因素:沟通者、(沟通内容)和(沟通对象)。

14、私下保留的态度要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

二、选择题1、“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名话说明了态度成分中哪一因素对态度的重要作用?(B)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意志成分2、按(C)划分态度,可以把态度分为外显的态度和内隐的态度。

A、认知评价B、情感体验C、行为倾向D、功能特性3、态度能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这是态度的哪一功能在发挥作用?(D)A、顺应功能B、认识功能C、防御功能D、调节功能4、兰波特以大学生为对象做了耐痛忍耐力的实验研究说明了态度具有(D)。

A、顺应功能B、认识功能C、防御功能D、调节功能5、我们通常说的“美丽”“善良”不是一种态度,当说“我的妻子真是美丽善良”的时候就是一种态度,这说明了(B)。

A、态度具有社会性B、态度具有具体性C、态度具有协调性D、态度具有认识功能6、由P—O—X构成态度三角关系的理论,是(C)理论。

A、功能B、一致性C、平衡D、学习7、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要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这种态度转变的方法是(B)。

A、参与活动法B、登门拜访C、全面宣传法D、沟通信息法8、沟通者的权威越强,则沟通对象改变态度的程度就越(B)。

A、小B、大C、差D、少9、如果一个产品的制造商或厂家自己推荐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夸耀它如何性能优良,质量可靠,人们往往会怀疑,这是沟通者的什么特点在发挥作用?(B)A、专长或权威B、动机C、个性特征D、角色特征10、在审判情景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进行原告的“辩论”和被告的“辩论”一个星期后,再进行裁决,陪审团往往对原告的“辩论”的印象更为清晰,这种现象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称为(A)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对比效应D、同化效应11、睡眠者效应是指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时间而(B)。

A、减弱B、增长C、转移D、消失12、在听众与沟通者的观点差距与态度改变的关系中,正确的是(C)A、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程度也越大B、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程度越小C、中等程度的差距可以产生最大的态度改变D、听众与沟通者的观点差距对态度改变没有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