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

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Y 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

9、霍桑实验包括四个分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

10、人际关系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修茨)。

11、修茨认为,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中,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会构成不同的人际关系。

这里的人际需要包括: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感情的需要)。

12、在需要理论中,较为著名的三个理论是:(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和(成就激励理论).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14、E.R.G理论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个需要,包括: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员发展需要)。

15、归因理论主要包括两种:(海德)提出的通俗心理学和韦纳提出的(成就动机归因)。

16、韦纳认为成就动机的归因必须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控制源,二是(稳定性)。

17、社会测量法的结果都可以通过图表方式出来,常用的方法有(矩阵表示法)、图示法和(数学公式法)三种。

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1、心理学中最早使用态度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斯宾塞)。

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3、态度由三部分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其中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

4、态度的功能包括:顺应功能、(认识功能)防御功能和(调节功能)。

5、态度的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具体性)和态度的协调性。

6、心理学家伯恩.克劳雷和(斯台茨)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在态度的研究中。

7、态度形成与发展中的平衡理论是由(海德)提出的。

8、态度一致性理论认为,(态度的一致性)是导致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9、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包括:个体的需要、个体的(经验)、交往的对象和性质以及个体的(自我意识)10、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通过两步实现:首先是(内化),第二是(同化)。

11、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

12、人们可以通过参加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改变的方法称为(参与活动法)。

13、态度转变中的沟通包括下列三个因素:沟通者、(沟通内容)和(沟通对象)。

14、私下保留的态度要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

第四章行动与态度一、填空题1、认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费斯汀格)提出来的。

2、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认知无关、(认知协调)和(认知失调)。

3、“纽约到巴黎有4800多公里”与“北京今天下雨”之间的认知关系属于(认知无关)。

4、认知失调程度与不一致认知数和(不一致认知的重要性)成正比,与(协调性认知数)和协调性认知的重要性成反比。

5、减少失调的方法包括:改变认知、(增加认知)和(改变重要性)。

6、抽烟的人虽然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为了摆脱这种认知失调的不舒服状态,往往会追求那些讲述抽烟害处不大或完全没有害处的信息,这是采用(增加认知)的方法来减少失调。

7、诱导服从实验是由(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做的。

8、能够产生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包括:(自愿选择)、承诺、(责任感)和预期的消极后果。

9、诱导服从实验的结论认为,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关系。

10一般来说,如果我们对公众作出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与我们自己私下思考这些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相比,我们会体会到更多的失调。

这是(承诺)因素在起作用11、在认知失调理论的一些研究中,(不足障碍)研究对于儿童教育的应用,尤其对于我们理解儿童内化态度等有着重要意义。

12、一般来说,一个决策过程往往会在作出决定后产生(失调)。

1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应用于(心理治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和(决策)等方面。

14、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

当实行了这个方案后,虽然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往往会坚持自己作出的决定。

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

第五章印象形成1、所谓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2、印象形成过程包括三个成分:(行动者)、知觉者和(交往情景)。

3、印象形成的特点包括:一致性、(评估性)、中心特质的作用和(隐含的个性理论)。

4、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质互相联系在一起,哪些特质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些假设称为(隐含的个性理论)。

5、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和(加权平均模式)。

6、知觉者在形成一个对他人的整体印象中是把所有单个特质的评估的值简单相加而得到的,这种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是(累加模式)。

7、在印象形成中,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包括(优先效应)和(新近效应)。

8、(新近效应)又称为近因效应,是指我们获得的最新信息会对于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

9、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做(晕轮效应)。

10、“北方人身材魁梧,豪爽率直;南方人身材矮小,灵活精明”。

这种人际印象的偏见称为(定型)。

11、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实现预言)。

12、所谓印象管理就是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13、自我表现论主要是心理学家(戈夫曼)提出来的。

14、、亚历山大提出了(情景认同论)来解释印象管理。

15、(自我表现)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以达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术。

16、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包括:(情感因素)、参照群体的认同和(其他人的影响)第六章人际知觉1、(人际知觉)是个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

2、人际的非言语沟通包括三种:脸部表情、(目光接触)和(身体语言)。

3、人们对于辨认表示(危险)的表情应该特别容易。

4、归因的理论化是从(海德)开始的,他提出了(通俗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归因。

5、相应推论理论主要是由心理学家琼斯和(戴维斯)提出的。

6、相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的归因是通过(非共同效果)和社会赞许这两个因素来完成的。

7、(凯利)提出的归因理论称为因果归因模型。

8、韦纳提出了(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模型。

9、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理论认为归因包括两个步骤的过程,一是决定(控制源),二是决定(稳定性)。

10、控制源理论是由(罗特)提出来的,他把人分为(内控者)和(外控者)。

11、控制源理论认为,(内控者—外控者)是因果归因的一个基本维度。

12、对人的归因偏见主要有三种:行为中心偏见、(显著性偏见)和(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

13、我们对他人的知觉常常根据他的行为,而忽略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关系,这种现象称为(行为中心)偏见。

14、从归因理论来看,在冲突中,对冲突行为的(归因)可能要比引起冲突的行动本身更为重要。

第七章自我知觉1、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有三条线索,即实体的特异性、(一致性反应)和(一贯性)。

2、詹姆士认为情绪能分成两个部分:(情感的)和(认知的)3、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包括(生理上的激起)和(认知标签)4、沙赫特和辛格的理论模型E=AχC中,A代表(情感),C代表(认知)。

5、我们常常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或情景的))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的原因。

6、习得无助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学习)和(归因)两个方面。

7、习得无助者的心理问题常常表现在(动机)、情绪和(认知)三个方面,其中情绪上容易产生轻微或严重的(忧郁)症。

8、个人对缺乏控制所作的归因中的归因维度主要表现在(内在性——外在性)、(普遍性)和(稳定性)等三个方面上。

9、自我障碍是个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

10、习得无助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三个问题,表现为(动机)、(认知)和(情绪)几个方面。

第八章自我导向1、控制行为变量的两种方式是那些突然产生的(行为线索)和紧随其后而来的(行为结果)。

2、卡罗利区分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1)问题识别,(2)(承担义务),(3)扩展自我管理,(4)(习惯形成)。

3、自我控制是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4、个体的活动对象主要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两个方面。

5、当个体觉得无法成为环境改变的动因的时候,经常会产生(无助感)。

6、自我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它是以(人们之间)相互作用为基础的。

在人际交往中任何一方都必须学会(自我控制)。

7、自我控制能力是由提高(自我意识)、把握自我控制、形成(习惯性行为)等因素构成的。

8、控制行为变量的方式主要包括(行为的线索)和(行为的结果)。

9、操作学习理论认为:行为的结果常常成为继续出现期望行为的(强化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