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古代高层建筑

浅谈中国古代高层建筑

浅谈中国古代高层建筑姓名:王中原学号: 2009280024年级:09级完成时间:2013-1-3授课老师:李合群浅谈中国古代高层建筑摘要: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结构体系,经历了由低层向高层的发展,以楼阁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达到了木构建筑高度上的极致。

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过程及其营造技术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认识及对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并对当代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高台建筑;高层建筑;木构架;高层楼阁;功能;空间;构造技术;生态建筑正文:一、中国古代高层建筑的发展中国古代的高层建筑主要是台、楼和塔三种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向高层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由土垒筑,土上架木二、在土石基础上,采用纯天然木构架;三、以砖石砌筑。

中国古代建筑室以木构为主要潮流。

前两个阶段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向高层发展的尝试阶段,先是秦、两汉时期的高台,继而是汉魏,唐宋时期的高塔。

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走向衰落。

1、木构高台高台建筑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建筑形式。

汉魏以前的史籍,谈到高大的建筑时,多用“台”,如“高台榭,美宫室”。

早期的台实际上是一种土木混合结构的建筑,基本原理是先夯筑体积很大的实心土台子,逐层收分,形成阶梯形状的内核,然后用木材在土台四周盖房子,层层叠叠,可以建得很高。

这些高台主要用于宴乐和登高观景。

其中楚国的章华台为四台相连的建筑群,最大一台高超过30米,分为三层,其夯土遗址上仍可见到木构建筑残存的柱础。

这座台在战国的时候很有名,据说游者登临台顶,中间需要休息三次,因此得了一个外号叫“三休台”。

吴王夫差为绝代美女西施所建的姑苏台依山就势,更为豪华,台上有很多宫殿,包括观赏水生物的海灵馆、金屋藏娇的馆娃宫以及宴乐的春宵宫。

燕下都高台遗址标志秦朝的宫殿盛极一时,很多建筑保留了高台的形式,可惜全部毁于项羽的大火。

汉朝的上林苑中建了很多高台,比如神明台、眺瞻台、望鹄台、桂台、避风台等,除了观景、游乐之外,还可用于通神、望气、观天象,例如其中有一座神明台,上面安置了一百名道士以沟通天上的神灵。

长安还曾经修建过一座灵台,属于天文观测台的性质,张衡所制的浑天仪就放在上面。

东汉末年,曹操在自己的封地邺城修建了著名的铜雀园,其中的主体建筑是铜雀、冰井、玉虎三台,曹植还专门写了一篇《登台赋》,赞美高台嵯峨雄飞的气势。

魏文帝曹丕后来在首都洛阳宫城中建了一座凌云台,高二十三丈,台上设八角井和凉风观,具有天然冷气的功能。

这座凌云台非常高,遇到大风的时候会左右摇晃,令登台的帝王感到恐慌,但实际上其结构十分坚固,并无倒塌的危险。

从隋代以后,台式建筑逐渐衰落,不再流行,唐宋时期的一些诗词中还可以找到一些吟咏古代名台的句子,比如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辛弃疾《永遇乐》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今天这些古台都已经不复存在,最多只留下一些残缺的遗址。

台的平面形状多为方形,“四方而高曰台”《尔雅》。

台顶多建有楼榭,大多数台都相当高大。

从造型方面看,这些高台建筑在高度方向的尺寸都比在平面方向的尺寸大许多,形成巍然高耸的姿态。

台的结构形式,或为土筑,或以土为基础用木构架。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可知土筑是早期台的主要形式。

刘义庆所撰的《世说新语》载“凌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木材扶持之,楼即颓坏,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

”从中可知凌云台的结构已经十分复杂精巧。

汉魏时期的高台建筑,下部用土石堆砌成高大的台基,与大型宫殿建筑的台基相似。

高台建筑的高度包括,土石台基、台基上的木构高台、以及台顶的楼榭殿堂的高度。

这是早期木构建筑向高层发展的一种初级形式。

这一段历史时期,是建筑向高层发展的第一个尝试阶段。

2、高层楼阁木构建筑叠在一起就成为了楼阁。

从结构技术发展来看,楼阁建筑的起源比高台建筑晚。

楼阁建筑的发展为以后高层木塔的兴起奠定了技术基础。

早期的楼阁也经常建在高台之上,显得更加高峻,例如汉代的井干楼就建于神明台上,高度为五十丈,约合百米。

隋唐以后楼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摆脱了夯土的实心台子,全部用木结构筑成。

塔的原型来自印度,一般公认东汉所建的白马寺塔是中国本土第一座佛塔。

早先的塔还基本仿照天竺旧式,后来与中国传统的木楼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楼阁式宝塔。

楼阁式塔的基本结构与普通楼阁差别不大,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塔顶必须设置塔刹。

塔刹由覆钵、相轮、塔尖组成,成为佛教的重要的标志。

塔不但可以用木结构来建,也可以用砖石来建,还可以木檐或者砖心木檐的式。

北魏首都洛阳的永宁寺曾经修建过一座九层佛塔,其高度至少有100米,甚至有文献认为接近300米。

这座塔采用正方形的平面,内部有一个夯土的实心部分,外围为木结构,十分雄伟,檐角所挂的铃铛都有坛子那么大。

可惜这座宝塔很快就发生火灾。

由于缺乏有效的消防设施,古代高层木结构建筑最怕火灾,一旦失火,几乎无计可施。

因此古代的高楼绝大多数都没能保留下来。

现存唯一一座高层木塔是建于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光寺释迦塔。

这座宝塔采用八边形平面,外观5层,内分9层,总高67米,其结构类似现代摩天大楼的筒体形式,历经地震、炮火袭击,仍屹立千年而不倒,堪称中国建筑史上一大奇迹。

高层殿堂、明堂的建造,使高层建筑的发展达到了成熟阶段。

这是木构建筑向高层发展的又一个阶段。

二、中国古代高层建筑的功能、空间及构造技术1、功能的发展变化凭高远眺是古代中国人特有的一种审美趣味,对大自然充满了向往与崇拜的先哲们,用“临眺之美”来描绘登高远望时的心境。

于是人们便根据当时的技术条件将建筑向高处建造。

于是人们便创造了高台这样一种可以将人们置身于天地之间的建筑形式。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筑有鹿台,《诗经·大雅》中有诗篇称颂周文王所建的灵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大兴建台之风,相互攀比争雄,很多国家都以巍峨的高台为国力强盛的。

早期的高台建筑功能比较简单。

先秦时期的高台建筑虽然很流行,但其用途不外乎游乐观望,宴请宾客,操演军队等。

秦汉之际,神仙方士之说盛行,进一步刺激了高台建筑的发展。

秦始皇与汉武帝都建造了大量的高台楼阁,以招徕神仙下凡,或追求接近上苍的楼居生活。

三国时,曹操在邺城建铜雀、冰井、金虎三个高台,并为纪念官渡之战的胜利建造了官渡台。

东汉以前,楼阁的建造大多是为了人们的居住需要或是安全、军事的需要。

比如:市楼、城楼,这些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它们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接近,没有必要建的过分高大。

每种建筑形式的发展都有其推动因素。

东汉明帝年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中用做偶像崇拜的建筑——窣堵坡,与中国的楼阁式建筑相结合,便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楼阁式塔。

早期佛教的寺院中,塔多居于寺院的中心部位,成为寺院的主要标志。

正是由于要在塔内供奉佛像,于是在塔的内部创造与礼佛与佛座的空间,便成为佛塔建筑结构发展的目标之一。

2、内部空间的利用正如中国的先哲老子说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座建筑物,最重要的还是由它的结构围合成的内部空间,而中心部位的空间最为重要。

早期的高台建筑由于受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还不足以用纯天然的木构架建造空间和体量过分高大的殿堂,于是便借助台基的作用,用夯土叠成渐渐隆起的巨大台基,建筑物环绕并建造在台基之上。

虽然外观看上去十分庞大,实际上外轮廓下覆盖的很大一部分空间被巨大的台基占据着,真正有用的空间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当时的建筑中无论宫室多么高大,台榭多么峭拔,真正为人所用的那一部分空间,还是接近人的尺度的。

随着佛教的传入,在宗教建筑中中国人对室内空间的运用由于宗教礼拜活动的需要有了部分的改变。

古代寺院中的殿阁与佛塔,对于在木结构中寻求室内空间方面,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由于礼拜活动的需要,人们开始在建筑内部寻求安置佛像的空间,随着佛像的日益增大,建筑内部空间也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低到高延伸着。

日本的法隆寺五重塔,外观虽然有数层,内部都有从底到刹的塔心柱,除了一层设置了佛像,可以供人出入礼拜外,上部各层仍然没有加以利用,被解构空间占据着。

正在宗教建筑中,这些部位也是放置偶像的最好位置,高层木塔设置的中心柱或塔心柱正好占据了这一部分最重要的空间。

消除塔心柱打通内部空间,是以后高层木构建筑,在结构方面追求的目标之一。

辽代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由内外槽柱网,叠成三层,中间位加强结构整体性的暗层,外观为两层,中部贯通上下,用来安置高16米余的观音像。

这种结构使得室内佛座及礼佛的空间大大扩展了。

同时周围低矮的空间与中部高敞的空间形成了极大的对比,渲染出了浓烈的宗教气氛。

由于中心部位已不受结构的限制,室内礼佛的空间就有了较大的灵活性。

如应县木塔内,除在各主要层的中心部位设置佛座外,还随着佛像的高低自由调整各层礼佛空间的高低。

至此,在高层建筑中取消中心柱的目标已经达到,使高层建筑的结构与空间比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但是这种内外槽柱殿堂结构的楼阁或高层木塔,在空间与结构的结合上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这种建筑为了保证结构上的稳定,不得不加设暗层,而暗层空间实用上没有什么意义。

此外,由于内外槽柱殿堂式结构,柱子不能随意移动或缺减,在室内布置的灵活性上受到较大的限制。

辽金时代出现的“移柱造”“减柱造”的做法,使单层厅堂结构的建筑,在室内空间布置上有了很大的灵活余地。

这种上下不设暗层,而且大胆采用单层厅堂建筑的减柱造手法,并将上下层的空间,随需要而贯通的结构处理,说明建筑室内空间的需要与建筑结构形式之间已经达到相当程度的统一。

承德普宁寺大乘阁外观为五层,内部因为有一尊高22米的巨大佛像,而将阁中部的空间自下而上贯通起来,形成类似跑马廊的环绕部分。

这时的技术水平比辽代的观音阁与应县木塔有了明显的进步。

对室内空间的扩展,核心围绕一个“用”字,即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中国人对室内空间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点理性精神。

承德普宁寺大乘阁3、结构技术山西应县佛官寺释迦塔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的代表。

这座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1056年,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

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

山西应县木塔设计为平面八角,外观五层,底层扩出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与底屋塔身的屋檐构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

每层之下都有一个暗层,所以结构实际上是九层。

暗层外观是平座,沿各层平座设栏杆,可以凭栏远眺,身心也随之溶合在自然之中。

全塔高67.3米,约当底层直径2.2倍,比例相当敦厚,虽高峻而不失凝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