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一:浅论玉器文化中的艺术浅谈玉器文化中的艺术内涵【摘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尊贵、美好、道德、地位的象征。
玉堪比君子德行,空灵莹润,是最有价值的收藏品之一。
玉器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是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史证,笔者从出土玉器的外观造型浅谈玉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并且从道家和儒家的角度来分析玉是如何从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重要的艺术收藏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关键字】玉器文化艺术内涵中国的玉器文化拥有7000多年的历史留痕,玉器文化的传承从未断层。
玉,寓意着中国的传统美学,象征着美好生活,意味着吉祥幸福。
《礼记·曲礼》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玉,还是一种品德和地位的体现。
一、玉器外观造型的文化蕴意玉器的外观与时代工艺水平以及当时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玉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映射了时代变迁的痕迹。
从旧石器时代形象象征的玉器、新时期时代当作生产工具和武器的玉器、周王朝用于礼仪的玉器、西汉用于辟邪和容器的玉器、隋唐代表官阶高下的玉器、宋代融入生存意识的玉器、明代融入工艺美术的玉器、清代涉及广泛领域的玉器。
起初,由于工艺美术制作水平的限制,玉器仅仅只能作简单的碾磨,制成简单质朴的玉斧、玉铲,在当时的条件制约下,生产资料极度匮乏,玉器倾向于成为生产工具来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玉器的外观朴素,薄厚不一,造型不规则,反映了原始时期生存条件恶劣,人类在各种生存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极其艰苦的生存和发展,当时的玉器反映了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作出的一系列努力。
玉刀、玉戈等玉质武器的出现,造型、雕琢、钻孔、抛光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此时的玉器形象意味着人类已经战胜了大自然对人类繁衍的制约,阶级和国家开始出现,人类族群内部开始争夺生产资料和土地资源,大规模战争开始出现,形成的奴隶制度促进了手工业下制玉工艺的显著发展,玉器制作工艺开始走上正轨。
玉制礼器的出现,并将玉赋予了“德”的理想和内涵,玉器开始真正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成为“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开辟新社会秩序的象征,也奠定了后世以《周礼》为古玉研究的理论基础。
玉器成为当时人人佩戴的装饰品,成为深入人心教化民众的化身,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使得玉器使用范围极剧扩张,选玉和制玉的技术远超以往。
用于殉葬的“明器”出现,明器意味着当时的人类已经拥有相对完善的生活环境,已经从生存发展到了生活。
人类,尤其是拥有一定地位的士大夫及地位高的人开始对死后的所谓“生命的延续”开始进行谋算,在死后的棺椁里随葬大量的珍贵物品,玉器是其中极为宝贵的财物,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层的产物,此时的玉器多以神话故事中可以辟邪的祥瑞为主,意在驱赶阴邪,保证自己死后能够安稳升天。
玉饰的出现,玉饰一方面体现了玉器工艺制作水准的进一步提高,已经可以在小块的玉石上进行雕刻,另一方面说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发展到开始提高生活品味的阶段,出现大量玉杯、佩饰、带扣、带板、玉簪等,富含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玉器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研究社会发展过程提供了大量的史实材料。
吉祥图案的出现,手工业发展迅速,玉器的碾琢水平不断提高,结合民族和地方特色,将玉器的制作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受到文化的熏陶较重,出现了龙凤呈祥、花鸟鱼虫、龟鹤寿喜等吉祥图案,玉器的制作进一步走向世俗化,人们开始通过这样的方法祈求神灵保佑,追求社会安定,从另一角度来讲,玉器的制作反映了当时吉祥图案的普遍性与深入性。
玉制书画作品的出现,此时的玉器工艺与文人墨客产生了极大的联系,文人在书画之后经常使用玉制的文具或摆设,甚至碾琢写意山水和诗句。
此时的玉器工艺已经达到了巅峰,玉雕技艺发展极快,玉质唯美,雕工精细,造型众多、使用广泛,到达集历史遗产之大成的地步。
玉器的外观造型映射出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的过程,人类文明的继承可以从玉器的发展中得到体现。
玉器工艺不仅仅可以作为艺术鉴赏,寻找玉器之美,更能够寻到人类发展中经历的点点滴滴,充满了人文气息。
二、玉器内涵的文化传承“玉”字在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就已经出现,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字之一,汉字中的珍宝大多都与玉有关,因此“玉”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不言而喻。
玉,因其温润无暇的自然属性而深受人们喜欢。
玉乃天然形成,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尤其是玉石超脱于形之外的神韵,令世人皆信玉能通灵,可以飞升,因此许多道家的代表人物都有服玉和戴玉之说,陶弘景、葛洪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古人对于玉的信仰,起因与玉生于自然,却超脱自然,从乱石嶙峋中孕育而出的自然界的精灵,在古人的认知中,玉是可以生长的,具有诸多超脱自然的本性,这与道家追求的修炼养气,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后举霞飞升的过程是一样的。
因此道家对于玉极其看重,将玉看作长生不老的药饵,以玉为食;即使人死,丧葬也会用玉来遮住人的九窍,让死者不朽,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讲,这是迷信的一部分,但却不可否认这样的看法曾一度流行于民间,将玉的地位不断的提高;此外,玉还经常作为道家的法器而存在,因为其通灵,可以诛鬼辟邪,远祸而近福,大宗的玉器甚至传说中可以沟通神灵,祈求神灵保佑。
玉在道家信仰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天人合一的思想传承至今,在中国道家文化的传承中划下浓重的一笔。
要说百家学派对我国思想产生最深远影响的莫过于儒家了,儒家以礼治天下,在儒家思想中,玉是德行的化身,人们对于玉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这样的过程中赋予了玉丰富的文化内涵。
管仲认为玉有九德,孔子认为玉有十一德,因此“君子比德与玉”的思想深入人心,佩戴玉器更是成为当时的一种生活风尚,将玉德作为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思想灌输到了人们的心中,传承至今。
后东汉许慎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玉的五德,即温润是仁;通过表面的纹理可以知道里面的结构是义;声音悠扬远闻是智;可折不可屈是勇;锐利而不伤人是洁。
当然,儒家虽起始于春秋,但是玉德更多地却是继承着商周时期的礼制文化,周朝的重要法规《周礼》中就已经开始赋予玉以德的理想和内涵,向礼仪性玉器的方向发展,开辟了玉器的“道德教化”的新时代,也奠定了《周礼》成为古玉研究的基础理论。
“礼”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玉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正是因为玉成为“礼”的形象化身,玉器工艺的制作才能受到极大的重视,成为玉器工艺发展的重要原因,而产生的“礼玉”文化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玉器的制作工作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提高了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发展到现世,玉器收藏已经成为继金融和房地产投资后的第三大投资收藏,玉的价值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的人越来越多,佳玉可遇而不可求,中华民族赋予于玉中的思想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让玉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万世留存。
篇二: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论文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人喜玉、爱玉,和玉有着不解之缘。
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
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关键词发展文化内涵文化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透闪石质)最早的国家,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
玉,尤其是白玉,在古人心目中是最美、最珍贵的。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玉的崇拜更多地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
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
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
在中国石器时代,玉一直被视为一种有着丰富灵性的自然崇拜物,作为古人类美化自身的装饰和一种逢凶化吉、避邪去灾的吉祥物。
古人将玉奉为神物,极尽所能地创造美,欣赏美。
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和田白玉(夏商王室认可的帝王之玉)、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白玉璜、玉璧以及兴隆文化遗迹发掘的白玉块,显示了古人类的智慧与一刻一磨的劳动结晶。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已超脱出原始的美感和装饰意义,逐步走上了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相结合的道路,开始成为信仰、权力、地位的象征。
红山文化出土的“C”字形白玉龙(红山文化最典型的玉器品种,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和青白玉雕太阳神,在光素、简洁的形体中透露出一种威严和神圣。
良渚文化中的青玉琮、玉璧反映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表现了先民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
在盘古开天、黄帝、尧舜禹时代,白玉以其珍贵、稀有、坚韧的特质,成为皇权、财富、尊贵的象征。
商周春秋时期,玉器与政治、宗教、伦理、道德、文化融为一体,“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比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六瑞、六器、组佩与吉、凶、军、宾、嘉结合,以礼用玉、以玉节礼,出现了大量浮雕、圆雕人物、动物玉器,并以独特的结构、几何形纹饰、流畅的线条、准确生动的造型,使各种玉器富有宗教与文化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玉比德,这位“大成至圣”的儒学先师在经典《礼记·聘义》一书中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玉的温润、致密、柔和、坚韧、正义、光洁、谦和、清越绵长、表里一致、瑕不掩瑜、气如白虹等一系列特征代表了君子的仁、知、义、礼、乐、忠、信、德、道等完美品行,概括了“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把德和玉结为一体,将玉与君子结缘。
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的玉意识,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
孔子将玉人格化、神圣化,强调佩玉的本质不只是表现外在美,而要表现人的自我修养和精神世界,用玉来表现君子的才识渊博,洁身自好,温文尔雅,谦恭有礼。
以玉修身示德,要求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汉代崇尚玄学、道教、皇权贵族祈求长生不老,渴望得道成仙。
汉代玉器采用写实与夸张的创作方法,将人们想象中富有浪漫色彩的仙人生活与现实中有生活气息的人间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批精美绝伦、气势非凡、神气瑰丽、富有梦幻色彩的艺术佳品。
在玉器的造型上,采用粗旷豪放、高度概括、舍弃细节的手法,把握对象的神韵气势,注重整体效果。
道教是思想、教旨、文化都源于中华本土的民间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从东汉末年形成,南北朝时期已发展成为能与儒、佛教抗衡的重要宗教流派。
道教对中国玉文化的贡献就是使玉文化在儒家礼玉制度逐渐衰落的背景下能顽强地延续下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
以玉的方式表现为人自身的修炼和长生,生前食玉是为了“生”,死后葬玉也是为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