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玉臻美首届中国古代玉器玉文化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古玉臻美首届中国古代玉器玉文化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古玉臻美—首届中国古代玉器玉文化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中国古代玉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实物证据。

省思斋主等几位藏家以收藏保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积几十年的财力与精力,从海内外征集收购了一批种类别致、材质上乘、造型优美独特、工艺精湛、内涵丰富的战国汉代时期的玉雕珍品,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这一时期玉雕艺术所取得辉煌成就的认识。

日前,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等单位联合在西安举办“古玉臻美—首届中国古代玉器玉文化研讨会”,特别邀请了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现场观摩省思斋主等藏家提供的精品玉器,从不同视角对其切磋琢磨,共同探讨这批玉器的内涵和价值。

与会专家学者发言摘录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天看到王院长这批藏品,我觉得长了见识、开了眼界,很震惊。

这些玉器工艺的精湛程度是非常惊人的,非常精美,称得上品位高贵。

我倾向于尊重云辉先生对玉器年代的判断,赞同他的观点。

尤其值得一提的,扁杯的造型非常新奇,还有秘戏图纹样的玉卮,都非常罕见。

总之,这批藏品对于我们认识当时人们的社会观念是非常有价值的,是非常珍贵的研究材料,可以和我们先秦典籍里记载的贵族生活结合起来印证研究。

对于王院长的关中民俗博物院,我们都应该感谢他这么多年的努力,为我们保留下来这么多值得珍视的民俗文化标本。

李银德(徐州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员) 我讲讲对两种器物的想法和感受。

一个是枕,汉代的枕头分为四种:第一种像长方盒子,第二种像板凳,第三种是大块玉料制成的实心玉枕,第四种是镂空的,类似现在的凉枕。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应该说是第五种。

它的工艺是完全不同的,枕面由三块玉板组成,围栏上雕刻着各种形象的纹饰,还镶嵌有宝石。

这种器型之前没见过,而且比以前出土的同时期文物要更加华丽。

另外一个是卮。

整体来讲,汉代的玉容器的数量非常稀少。

这一批就达七件,方的圆的都有。

这几件玉卮保存情况是很好的,铜胎、银构件里还加了一些其它的材料,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资料。

它们的规格在当时都是顶级的。

王院长花了极大的心血,这是用个人的力量建成了一座国家级别的博物馆,我们文博工作者都十分感佩。

张尉(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我感觉非常震撼。

这批玉器可以说突破了以往的一些认知。

它们的造型、纹饰、工艺技法上的多种复合,都有很大的突破。

在我们既有的出土文物里边,有这种品种,但完全相同的造型和纹样是没有的。

尤其是秘戏、杂技等图样在玉器上出现,这真是开了一次眼界。

这批实物对战汉时期玉器资料的丰富是非常有益的,它给予我们一种新的信息。

这种信息有助于我们对战汉玉器研究作进一步的探索。

此行最大的收获就是参观了关中民俗博物院,没想到这么丰富的民俗文物都集中在这个博物院里,规模还这么大,这是王院长对民间文化很大的一个贡献。

这次来我很感动,民间竟然有这么用心的、不辞辛劳几十年如一日保护这些东西的人。

祝愿王院长将博物院越办越好。

刘云辉(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流散在民间的、流散在一些收藏家手中的文物,也有品质非常高的。

沁色对于玉器研究来说十分重要,玉器色泽的自然变化反映出它不同时期在地下受到的侵蚀。

这批玉器的沁色十分自然可信,它们用料考究,采用了高品质的玉料、金银和宝石;工艺精湛,运用了多种雕刻技法;造型精美,融合了各种当时流行的吉祥纹饰,尤其其中的百戏图,生活气息很浓厚。

我认为不论是审美价值、历史价值,还是学术价值,都非常高。

所以就需要来探讨一下,这批玉器反映当时的玉器加工、玉器造型、审美情趣和艺术成就达到了什么水准。

我们根据既往的材料对战国、汉代的认识,可能还不能达到反映当时历史真实的高度。

这批玉器是战汉时期社会生活风俗、观念信仰的一种体现,它们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审美情趣提供了新的证据,具有很高的价值。

曾志华(陕西师大文学院教授,古典文学专家) 我的感受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大开眼界,大增知识,大释困惑。

我对玉文化是外行,但正因为是外行,我观察这批玉器的视角就不一样。

做为一个搞古代文学的人,我认为古代的玉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影响之大可以总结为三点:一、中国古代的文学家中很难找出一个真正的“玉盲”;二、也很难找出完全没有涉及到玉的文学家;三、古代文学中的涉玉文字,基本上都是与真善美联系在一起的。

玉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太大了。

在古代文学意象里,很难找到能和玉相提并论的。

它从精神内涵方面给过去的中国人,也给现在的中国人,还会给将来的中国人,造成巨大的影响。

段清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这批玉器的等级和档次真的太高了,它们的来源应该是皇室宫廷,或者说它们代表着当时皇室玉器加工的艺术水准。

这次在关中民俗博物院真是开了眼界了。

几乎所有到今天为止影响着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精神内核,其实在战国时期就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体系了。

到了汉代,很多文化中最核心的东西都已经固化了。

这些藏品就恰好反映了从战国到汉代文化最终形成这个体系的情况。

这一批东西真的很有价值,希望我们通过以后的研究,将它的脉络梳理得更清楚一些,可以从中看出我们的汉文化究竟到底是什么。

王长启(文博专家) 西安过去也出了很多玉器,但像这样大量的却很少见。

我们博物馆大部分玉器都由我经手收集,我对它们也比较熟悉。

这些玉器的玉质是比较好的,很珍贵,造型也很新奇,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听了各位专家的意见,我感触很深,这对以后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启发。

对于战国、汉代的玉器,我们的工作也是在不断摸索中成长的。

高曼(文博专家) 我今天是来学习的。

今天提出来的这一部分玉器,它的纹饰造型和时代特征是高度吻合的,而且看起来带有一些南方的艺术风格。

西安的玉器文物中像这么大这么精美的是很罕见的。

我诚心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多来我们博物院做一些研究,让我们也多学习一下,将文物保护工作做得更好。

王勇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协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省民协主席,研究员)简介:王勇超,一九五七年生,陕西长安人,号灏文堂主、终南卫道士、省思斋主等。

大学学历,研究员。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民协主席。

曾主编出版《石上逍遥——拴马桩的雕刻艺术》、《关中民俗艺术论集》、《关中民俗文化艺术丛书》(十六卷本)、《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民国书画集》、《追溯——“秦风·汉韵·唐文化”陕西老民宅摄影展作品选集》、《五台吟》(个人诗集)等。

三十余年来,致力于民间文化、石雕艺术、古民居、古玉、金银器、书法绘画等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研究工作。

今天在陕西西安举办“古玉臻美——首届中国古代玉器玉文化研讨会”,把各位专家们请来,举办这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的研讨会,对玉文化的弘扬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我们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系列讲话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严三实”的重要体现。

关于古玉,除了专家们见得相对多一点,民众能见到的很少,所以对玉文化的认识也多有不足。

多年来,我在关中民俗博物院抢救保护传统民居、古今书画、石雕艺术、金银玉器等文化遗产,今天以玉器为主题举办这个座谈会,希望通过研究探讨,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博大精深,了解古玉文化的源远流长及其现实意义。

我们老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对古玉的功能和作用有了系统的认识。

他们对玉非常崇敬,认为它是身份地位、品格道德的象征。

从新石器时期始,到战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关于古玉文化的研究在中华文化史上从没有间断过。

可以说,玉文化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近几十年来,古玉市场比较混乱,大量的研究机构也比较散乱。

举办首届古玉文化研讨会,希望通过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合力把这项研究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藏珍鉴赏(部分)铜鎏金釦镂空高盘足云谷纹扁杯(一对)高11.5cm 宽11.6 cm 容积110毫升银神兽铺首衔环鋬高浮雕动物玉卮(一对)(左)高19cm 口径9cm 容积618毫升(右)高18.7cm 口径9cm 容积568毫升铜框镶玉雕百戏纹刻辞卮高17cm 口径9.6 cm 容积653毫升刻辞内容:食酒宜常喜所得喜有日事田禾富贵成铜框镶玉雕秘戏图玉卮高16.2cm 口径10.2 cm 容积708毫升嵌宝镶玉铜鎏金神兽(一对)长11.8cm 宽7.1 cm 高14.4cm 铜框镶玉和玉髓雕神人禽兽玉卮高22.2cm 口径9.6 cm 容积624毫升铜鎏金框镶玉八角方卮高15.6cm 口径7.8 cm 容积436毫升铜鎏金镶嵌宝镶玉枕通长32.5.cm 宽13.5 cm 高6.9 cm 嵌金狮形玉角杯高12.2cm 上口9.7×5.5cm 容积135毫升铜鎏金嵌松石兽面玉带钩(一对)通长21cm 宽8cm 嵌宝铜鎏金仙山白玉瑞兽镇高7.8cm 底径6.6cm螭虎谷纹玉杯铜爵高23cm 宽15.7 cm 重946克铜鎏金釦白玉髓柳斗研讨会剪影2012年1月,李学勤、王勇超、叶舒宪等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

2013年5月,王子今、刘云辉、王勇超在一起开展学术研究。

玉德赞王勇超天生万类,唯人最尊;地育万物,唯玉最灵。

玉器之属,古玉最贵;三代而下,战汉最精。

是故泱泱中华,古往今来,爱玉成癖,敬玉成风,崇玉为乐,佩玉为荣者,史不绝书,九州盛行也。

余虽不敏,然亦收而珍藏,扣而谛听,废寝忘食,其乐融融矣。

或问余曰:“先生好玉之乐,究何在乎?”余答之曰:“君不闻先圣之言乎:‘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

缜密以栗,知也。

廉而不刿,义也。

垂之如队,礼也。

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

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

孚尹旁达,信也。

气如白虹,天也。

精神见于山川,地也。

圭璋特达,德也。

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故君子贵之也。

”何况而今之世,物欲横流,商潮汹涌。

人心不古,少让多争。

是非莫辨,善恶俱生。

贪腐为常,渔色为能,攘攘求利,汲汲沽名。

大德谁修?大道难通。

黄钟瓦釜,何弃何鸣?大千尘世,孰醉孰醒?方此之时,效法玉德,感悟玉性,弘扬玉道,欣赏玉精,不亦宜乎?倘能如此,丑恶渐去,真善俱兴焉:内而怀珠抱玉,外而玉洁冰清。

恪守金科玉律,彰显玉振金声。

立志如玉之坚,养心如玉之莹,修身如玉之谦,待人如玉之诚,处世如玉之智,交友如玉之忠,为官如玉之廉,做事如玉之明。

幼可驱邪健体,老可益寿陶情,文可养性防腐,武可御侮折冲,下可正心诚意,上可理国致平,小可家族和睦,大可天下为公,近可华夏圆梦,远可世界大同。

凡斯种种,竹笔难罄也。

噫吁嚱,玉之为德,大矣哉!玉之为乐,无穷哉!是以赞之。

乙未腊月于省思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