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教学过程:(一)导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
齐读题目《使至塞上》(二)简介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
(三)1、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即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四)诗体与朗读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板书:首颔颈尾2、学生读诗。
个读+集体朗读(五)理解诗意1、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
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荆州长史。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
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2、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即:“过居延属国” ,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大意: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作者由首联叙事转入抒情3、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二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
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
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在那年四月被贬为荆州长史。
估计诗人王维也相应爱到了牵连。
“征蓬”于诗人,是正衬;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
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教师小结:前四句叙述了出使边塞的艰苦历程。
那么作者在途中看到怎样的景象?是怎么描写的?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明确:这两句是全诗的名句。
两句主要写景,写到了哪些景物呢?(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只有一缕孤烟在升腾。
这烟是什么烟呢?是有人家在生活吗?那是烽烟,烽烟是报警时点的烟火,这说明诗人此行快要到达目的地了。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
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
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
诗人只用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伟奇丽。
教师: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教师:作者到达边塞看到怎么样的景象?叙述了边塞将士怎样的生活?5、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理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明确:奇丽壮阔、紧张的战斗生活。
教师: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六)小结主题: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
孤寂的思想感情。
泊秦淮[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杜牧,字牧之,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
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板书:泊秦淮)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七言绝句)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互文”写法,见全解278页而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作者由写景转入抒情。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
(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
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
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借题发挥商女豪门贵族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
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无题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大李杜”。
指的是(李白、杜甫),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小李杜”。
指的是谁?(李商隐和杜牧),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无题》板书2、作家、作品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一样,都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
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辜负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壮志和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3、赏析全诗师:请全班同学朗读诗歌一遍师:好,下面同学们告诉老师,这是一首什么诗。
从内容上形式上说都可以。
生:离别诗。
师: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离别诗。
师:好。
还有同学能说的更具体么?或者从形式上说说。
生:律诗。
师:刚才同学们从形式上来说是律诗。
那么是几言律诗?(生纷纷:七言。
)既然是律诗,我们就要注意对仗,注意第三四联表现的内容。
师,那么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什么时候?(春末)。
师:你怎么知道?生: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
东风无力是指春天,春末的风无力。
百花残,春末百花凋零。
师: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