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望海潮》一、导入,介绍作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自古吟咏杭州西湖的诗词特别多,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其中一篇,看看柳永笔下杭州西湖又具有怎样的特色。

介绍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屯田。

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

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有《乐章集》。

写作背景,历来认为,这首《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

孙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

文中表现杭州繁华富庶的题旨,是为了称颂祝愿。

来日升迁到朝廷做官,虽然杭州城无法带去,但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可带回京城去欣赏。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

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

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二、整体感知:读、背,感悟词的美。

方法: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囊,归去凤池夸。

”思考: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三、细读探究1、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上片重在写杭州形势之胜,从湖山秀美,江海壮丽,钱塘江潮的壮观及街市繁华,士民殷富来描写。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起首三句从地理和历史两个方面,抓住“形胜”和“繁华”两个特点,对杭州做了高度概括。

“形胜”“三吴都会”,杭州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几句,具体写“形胜”。

“云树”,“怒涛”,“天堑”三句,是写壮阔雄奇的钱塘江景色,高大茂密的树木,护绕着江堤,堤外,奔腾的江水翻卷起狂波怒涛,真是一道宽阔险阻的天然屏障。

“钱塘自古繁华”一句纵观今古,交代了杭州悠久的历史。

杭州是一座历史古城,早先春秋时代,它就是吴、越争霸之地,秦代设置钱塘县,隋朝改设杭州,五代时吴越国建都于此,发展为东南第一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以及“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几句,侧重描绘“繁华”;选取了画桥、翠幕、珠玑、绮罗等形容“三吴都会”的物阜民丰。

“烟柳画桥”是说柳色如烟,彩桥如画。

春日的柳树,像一片嫩绿的薄薄的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

“风帘”,挡风的帘子。

“翠幕”,绿色的帷幕。

“参差”,长短高低不齐,这里是形容城市房屋鳞次栉比,高矮不一。

“十万人家”是说人烟稠密。

虽说是个约数,但并非夸张。

“市列珠玑”,是说市面上陈列着各种珍贵的物品。

“市”,指贸易的场所。

“户盈罗绮”,是说家家户户盈箱满柜的绫罗绸缎。

罗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竟豪奢”是说人人竞夸精美的服饰,比赛豪华阔气。

——下片写西湖的美景,游人的欢快,歌吹盛况,最后以夸耀作结,归美州将。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这三句从湖山风光落笔。

“重湖”,指西湖,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在钱塘门外筑了一条长堤,世称白堤。

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和里湖,所以词人称为重湖。

“叠巘”,重叠的山峰。

“重湖叠巘清嘉”一句,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特色。

“清嘉”,是清新,秀丽的意思。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承“清嘉”而来,“三秋”,秋季三个月。

“桂子”,桂花。

这句是写桂花飘香,时间很长,与“叠巘”相呼应。

“十里荷花”,是写荷花种植很广,与“重湖”相呼应。

这八个字,摄住了西湖“清嘉”之神,它点到即止,不施重彩,不做刻绘,留下了联想的余地。

接下去,词人换转笔墨,从自然转向人物。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羌管,就是笛子,“弄”,吹奏。

“菱歌”,采莲女子所唱的歌。

“泛”,指声音的飘扬。

“嬉嬉”,形容很快活的样子。

“钓叟”,钓鱼的老翁。

“莲娃”,采莲的少女。

这几句写西湖游赏之乐。

垂钓老翁和采莲女娃是这幅游赏图中的人物。

白天,笛声在晴空里荡漾,晚上,萎歌在夜空中漂浮,童颜鹤发的老翁在钓鱼,貌美如花的少女在采莲,他们一个个都是那样的欢快,真是一派昼夜笙歌的太平景象。

2、很多人到过杭州,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杭州的美。

没有到过的同学引用一些诗歌文章,说说想象中的杭州之美。

三.体悟艺术特色:1、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

前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

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

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

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

“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

“羌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

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2、除饱满的感情与适度的夸张以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

《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

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关于离别的词很多,但情感却有不少的差异,请你查找资料,略加分类后,写一篇赏析。

附:有关离别的诗词。

1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2杂曲歌辞•古离别赵微明违别未几日,一日如三秋。

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楼。

惟见分手处,白苹满芳洲。

寸心宁死别,不忍生离愁3送元二使安西作者: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别董大作者: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送别感赋作者:刘絮窗理罢云鬟展转思,池塘正值梦回时。

近来诗句如春柳,只向东风赠别离。

7.忆王孙秋江送别,集古句作者:辛弃疾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不用登临怨落晖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飞第二课时,学习《《雨霖铃》》一、导入:《望海潮》,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篇豪放词,铺叙夸张的赞美。

下面我们就学习柳永婉约词代表《雨霖铃》。

二、整体感知,思考:全词抒写了怎样的情感?以什么为线索?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三、自主赏析1、你能读出上下片描写内容的不同吗?——上片写景纪别,下片述怀。

2、抓住关键词,分析情与景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

上片写长亭送别的情景。

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秋天出现的蝉叫“寒蝉”,声音凄凉悲切(柳永《引驾行》“蝉嘶败柳长堤暮”)。

长亭,送别之意。

骤雨初歇,暗示该出发了。

这一句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

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发”。

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

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生动、细腻的动作描写,是无形的别情得到了具体的落实。

情人离别,本应语多,可是此时反“无语凝噎”。

悲痛已极,有话也说不出来,唯闻哽咽之声而已。

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相互之间的柔情蜜意与此刻的难舍难分。

所以无需说什么,结果也只有什么都不说了。

只是默默握手,两两相对,泪眼相看。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句写得深情款款,缠绵悱恻。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别时景色,叠字“去去”给人以漫漫长旅无限延续之感,与情人相距也越来越远。

波涛千里,楚天广阔。

这一景象本来境界阔大,颇有点豪放的意味。

可是加上“烟”和“沉沉的暮霭”又给壮阔的景色蒙上了一层阴影,衬托出行人黯然神伤的不尽愁绪。

同样写楚地江天,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个“清”字,一个“无际”写出了天空辽阔高旷,江水流向天际,秋色无边。

不但境界阔大,气象雄伟,而且衬托出作者视野之宽,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融合无间。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有一己之愁推广到一般,写出离人的普遍心态。

明知离人皆不免受情感的困扰,但词人就是不能解脱。

“冷落”既指气温也指心情。

相比苏轼就洒脱旷达的多,如“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残月”象征离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