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第2单元4柳永词两首课件

高中语文第2单元4柳永词两首课件


[带着问题去阅读] 我对合作的认识是
我周围的人对合作的看法是
我是否能与别人团结合作?
我以后准备这样做


1.离别,虽然带着点点的愁绪,虽然有些许的惆怅,可是 离别,也蕴含着希望。正因为有了离别,重逢时的喜悦和兴奋才 显得格外的闪亮;正因为有了离别,思念和友情才会像颗颗璀璨 的天星, 闪耀在世间; 正因为有了离别, 种种的情感才会被拉伸、 增大,深入人们的内心。离别,不仅仅是离去、分别;离别,何 尝不是全新的开始?
2.离别是一本书,写满了桩桩件件的往事;离别是一句话, 传达着你我之间珍贵的情谊;离别是一首歌,唱出了我们难忘的 成长经历;离别是一张画,油印着一只只从小渐大的脚丫„„面 对离别,我们纵然心酸泪下,纵然悲痛欲绝,纵然有多少无可奈 何,也无法左右命运中冥冥注定的离别。离别之后,或许在生命 的某个拐角处,我们又会有重逢的一刻。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 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 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 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 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 来到了海边, 从此, 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 自的家庭、 子女, 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 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素材挖掘] 一、课内素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 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 无声胜有声”, 是“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 既然这么不舍得, 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于生 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 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那一腔离恨,谁能一语 道破?请领略词坛妙手柳永的《雨霖铃》 。
二、背景寻踪 《望海潮》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 (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 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 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 传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 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答案:1.古义: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之情;今义:①情怀, 意趣;②人的仪表举止;③风土人情 2.古义:没有心思,心情不好;今义:没有头绪 3.古义:冷清,凄清;今义:不热闹或冷淡地对待
四、词类活用 1.异日图 将好景 . 2.嬉嬉钓叟莲 娃 . 3.多情 自古伤离别 ..
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画 2.名词用作动词,采莲 3.形容词用作名词,多情的人
[写作借鉴] 融情于景 《雨霖铃》将“多情”与凄凉的清秋傍晚景色融为一体,创 造了一种诗意的境界,从而表达了作者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如 词开头不仅写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重要的是景中有情,情 中有景,做到了字字含情。
(一)什么是融情于景? “融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 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 自然景物, 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情感熔铸到对客观景物 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境来寄托感情。 (二)在写作中怎样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 1.用心观察,仔细描写。 2.选择与你当时心境感情相符的景物。 3.以情写景,以景载情(将景物给你的感受写出来)。
三、整体感知 1 .结合《望海潮》的上片,说说“形胜”“繁华”“珠 玑”“罗绮”“绕”“怒涛”等词的表达效果, 并从词风上略作 分析。
答案:“形胜”“繁华”为总括之笔,自“烟柳”之下具体 展示如何形胜、 繁华。 “珠玑”“罗绮”是细节描写, 以小见大, 表现了杭州市场的繁荣和市民的殷富。 “绕”字尽显长堤迤逦曲 折的态势,“怒涛”写出了钱塘江的澎湃与浩荡。从词风上看, 《望海潮》一反柳词惯常的委婉风格,大开大阖,波澜起伏,浓 墨重彩地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和壮丽景象。
五、名句积累 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 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2.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知人论世] 一、作者档案
柳永(约 987—约 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排行 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 侍郎柳宜少子。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 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却只 得四字批语:“且填词去。”仕途无望,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 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生,最终由群 妓合金而葬。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堤 沙( . 罗绮 ( . 暮霭 ( . ) 天堑 ( . ) 珠玑 ( . ) )
) 叠 ( )
) 凝噎 ( .
答案:dī qià n


yǎn

ǎi
2.多音字 差 参 . 加 参参 . 参商 .
答案:cēn lò ng

. 参差 差 强人意 . 差 遣 差 . 质量差 .
六、个性解读 柳永是我国第一位专业词人, 他对词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是有 目共睹的, 但人们对他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和潦倒贫困的生活却 有不同的评价,那么你怎样看待他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答案:(观点一)柳永出身官宦之家,为人放荡不羁,流连于 秦楼楚馆,终生潦倒。但他对宋代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其词当 时广为流传,他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于他的人生态度和生 活方式,我们不必以今人的观点来苛求古人。其实,他的所作所 为,也是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抗争。
答案: 《望海潮》的基调乐观豪迈, 《雨霖铃》的基调低沉抑 郁,可以说迥然不同。之所以不同,原因有三:第一,产生的背 景不同。 《望海潮》写于北宋初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 安居乐业,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雨霖铃》 写于北宋经济趋向衰退,内忧外患不断加剧的时期,颓废的气象 已经出现。第二,作者的心境不同。写《望海潮》时,作者大约 三十岁,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而写《雨霖铃》时, 作者屡经坎坷,对前途已产生迷惘之情,情绪低沉。第三,题材 不同。 《望海潮》是赠人之作,而所赠的对象又在好似天堂的杭 州为官,自然格调较高;而《雨霖铃》则是写离别的,正如词人 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写作内容及 具体背景决定了这首词的格调低沉抑郁。
2. 《望海潮》这首词中使用了很多数词,这些数词在表意上 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词中有许多由数字组成的词组, 如“三吴都会”“十 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 这些词 组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 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3.曾有人评论《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楚天阔”“意境宏阔”,请你具体分析其“宏阔”表现在哪里。
五、美点赏析——虚实结合 《雨霖铃》采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请结合词作内容分 析说明。
答案: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三句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 实事实情, 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 得不别的心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虚写中所着 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 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 遣痛苦。
第二单元
第4课 柳永词两首
——少年壮志望海潮,暮岁悲情雨霖铃
鱼竿和鱼篓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 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 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在原地就用干柴燃起 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 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 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 他浑身的最后一点 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答案:以“念”字领起,表明是设想。道路辽阔,“千里烟 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浩渺的烟波、 沉沉的暮霭、 辽阔的天空, 全是写景,实际上暗含的全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 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念去去”以后之言,大气包举,一 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可谓“宏阔”之致。
四、疑难探究 《望海潮》和《雨霖铃》这两首词的基调有什么不同?原因 何在?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 柳永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 内容,而且创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 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内容上,柳词大 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 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 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 “凡有井水饮处, 即能歌柳词”, 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雨霖铃》 柳永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城市,经常出入娼馆酒楼间,因而他 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 品中,很多是反映他同歌妓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的。 《雨霖铃》 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是写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 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情景的。
三、相关知识 词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 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 盛于宋。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90 字)、长调(91 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 一、文脉梳理
分别之景:寒蝉、骤雨、长亭 实写 分别之情:执手、泪眼、凝噎 雨霖铃 别后之景: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写 别后之情:更与何人说
多情自古
伤离别
二、意旨探微 《望海潮》运用铺叙的手法着力描写杭州城内外的美丽景 象,表现了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 的社会风貌。这首词一方面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一 方面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雨霖铃》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清幽的景色、铺叙白描 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了一片秀淡清幽的词境,通过 对将别、临别、别后的种种情景的描绘,述说了羁旅行役之人的 悲凉心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