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多样性损害程度评估

生物多样性损害程度评估

目次前言................................................................................................................................................... i 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总则 (3)5 生物多样性损害调查确认 (6)6 因果关系分析 (8)7 生物多样性损害实物量化 (8)8 生物多样性损害价值量化 (10)附录A(资料性附录)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报告书的编制要求 (12)附录B(资料性附录)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和相关技术标准 (14)附录C(资料性附录)常用的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 (16)附录D(资料性附录)生态系统服务实物量和价值量评估指标与方法 (18)i生物多样性损害程度评估技术导则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物多样性损害程度评估的一般性原则、程序、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导致的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

本标准不适用于因核与辐射所致生物多样性损害的评估,不适用于低等生物的损害评估,不适用于海洋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 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21678 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GB/T 3858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HJ 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627 生物遗传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技术导则LY/T 2242 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LY/T 2899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DB45/T 157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物多样性影响环境损害评估推荐方法(第II 版)(环办〔2014〕90 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环境损害评估推荐方法(环办〔2014〕118号)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环办政法〔2016〕67号)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损害调查(环办政法〔2016〕67号)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评估方法(国家林业局令〔2017〕46号)水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评估办法(农业农村部令〔2019〕5号)全国植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27号)全国动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27号)全国淡水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27号)1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指所有来源的各种生物体,以及陆地、海洋及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三个层次。

3.2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复合的功能单位。

3.3物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

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3.4生物遗传资源biological genetic resources指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价值)的,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或其他来源的任何含有遗传功能单位的材料,包含物种及物种以下的分类单元(亚种、变种、变型、品种、品系、类型)。

3.5生物多样性损害biodiversity damage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对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生物遗传资源等生物多样性要素造成的有害影响,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受损和服务功能降低甚至丧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减少或密度降低,栖息地面积缩减和破碎化,生物遗传资源丧失或流失等。

3.6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指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提供的惠益,包括产品供给、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释氧、空气净化等服务功能。

3.7生物多样性基线biodiversity baseline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未发生时,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状态。

3.8生物多样性恢复biodiversity restoration指生物多样性损害发生后,采取各项必要的、合理的措施将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恢复至基线水平,同时补偿期间损害。

按照恢复目标和阶段不同,生物多样性恢复可包括基本恢复、补偿性恢复和补充性恢复。

4 总则4.1 评估原则4.1.1 协调性原则评估工作应严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技术标准规定的要求,做到与现有的相关标准规范相协调。

4.1.2 科学合理原则从生物多样性的损害事实出发,通过现场调查、环境监测、模型分析等过程,科学分析受损原因和程度。

评估工作结果符合科学规律,并与客观事实相符。

4.1.3 分类分级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生物多样性要素的特点、威胁因素和损害发生特征,采用相应的工作程序和技术方法开展损害程度调查评估。

4.2 评估工作程序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工作包括评估准备、生物多样性损害调查、因果关系分析、生物多样性损害实物量化、生物多样性损害价值量化、报告编制。

评估实践中,应根据评估委托事项开展相应的工作,可根据评估委托事项适当简化工作程序。

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基本工作程序见图1。

4.2.1 评估准备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生物多样性损害事件发生区域的背景资料,分析生物多样性损害事件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确定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的内容、对象和范围,初步甄别主要损害评估因子、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编制评估工作方案,明确下阶段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工作的主要内容。

4.2.2 损害调查根据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工作方案,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损害事件发生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损害因素的现状调查或相关资料收集。

生物多样性损害调查应编制调查方案,明确生物多样性损害调查的目标、内容、方法、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并进行专家论证。

4.2.3 因果关系分析基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和生物多样性损害事实的调查结果,分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与生物多样性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4.2.4 损害实物量化对比生物多样性损害事件发生前后受损区域生物多样性及其服务现状与基线的变化情况,确定生物多样性损害的对象、程度和范围,计算生物多样性损害实物量。

4.2.5 损害价值量化编制并比选生物多样性恢复方案,估算恢复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或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确定生物多样性损害数额,或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与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参见附录B),计算生物多样性损害数额。

4.2.6 评估报告(意见)书编制编制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报告(意见)书,同时建立完整的评估工作档案以备追溯。

4.3 评估报告(意见)书编制总体要求评估机构应根据委托方的委托事项,编制评估报告书或评估意见书。

评估报告书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参见附录A。

评估意见书包括生物多样性损害确认、因果关系分析、生物多样性损害量化及损害评估中涉及的特别事项等。

图1 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基本工作程序5 生物多样性损害调查确认5.1 损害因素调查a)收集分析评估区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的相关资料,开展现场踏勘和采样分析等,掌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的基本情况。

b)掌握评估区域的环境污染行为的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频率、特征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过程、排放总量等情况。

c)掌握评估区域的开发建设、毁林造田、湿地围垦、草原开垦、填海造地等生态破坏行为的破坏方式、破坏对象和影响范围等情况。

d)掌握评估区域的非法采挖、非法捕捞、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不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式、对象和影响范围等情况。

e)分析评估区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产生生物多样性损害的可能路径、途径和机制。

5.2 生物多样性调查通过现场踏勘、生物多样性调查、文献查阅等方式,查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行为发生前、损害期间、恢复期间评估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a)调查评估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分布、结构和功能状况,重点调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情况;b)调查评估区域内植物群落的类型和层次结构,动物种群的结构特征、行为特征。

根据保护级别和受损害程度确定优先调查顺序,着重识别评估区域的指示物种,以及指示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和生境特征及其变化情况;c)调查评估区域内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的种类、数量、密度、丰度等指标状况,重点调查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物种、珍稀濒危物种、土著种、建群种和地方特有种等;d)调查评估区域内重要物种的栖息地状况,包括栖息地面积、分布和破碎化程度;e)调查评估区域的生物遗传资源状况,包括野生近缘物种、地方品种、特有品种、天然的重要经济物种等。

5.3 调查方法开展生物多样性损害调查,主要调查方法包括:a)背景资料调查收集和损害因素调查方法参见HJ 19、环境损害评估推荐方法(第II 版)(环办〔2014〕90 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环境损害评估推荐方法(环办〔2014〕118号)、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损害调查(环办政法〔2016〕67号)等国家和行业的生态环境调查标准与技术规范;b)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参见HJ 19、DB 45/T 1577、LY/T 2242、全国植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全国动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和全国淡水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等国家和行业的调查观测标准与技术规范,具体参见附录B。

5.4 基线的确定方法选择适当的方法开展调查并确定基线。

基线确定方法包括:a)历史数据。

优先利用评估区域生物多样性损害行为发生前的历史数据确定基线。

数据来源包括历史监测、专项调查、学术研究等反映生物多样性状况的历史数据;b)对照数据。

当缺乏评估区域的历史数据或者历史数据不满足要求时,可选择一个或多个与评估区域可比且未受到生物多样性损害的“对照区域”确定基线。

“对照区域”应与评估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特征、野生动植物种群及栖息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具有可比性;c)利用模型。

可考虑构建环境污染物浓度、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影响程度与范围与生态系统结构及服务、生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多度、物种栖息地面积等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指标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来确定基线;d)标准基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