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事故预防的组织和技术措施

事故预防的组织和技术措施

事故预防的组织和技术措施一、事故预防的组织措施1.事故预防阶段模型企业安全工作的目的在于防止事故发生,避免人员的伤亡及财产损失。

很早以来,人们就通过图20—6所示的一系列努力,来防止工业事故的发生。

如图20—6所示。

①掌握事故发生及预防的基本原理,具有对人民和国家负责的基本态度和从事安全工作的能力与知识,是预防事故的基础。

②建立健全安全工作组织,形成由企业领导主持的,包括安全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在内的安全工作体系,并切实发挥其效能。

③通过调查、判断、研究,收集第一手资料,找出不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④分析事故及不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弄清事故的发生频率、严重度、场所、工种、事故类型、生产工序、生产工具及设备等,找出其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⑤针对分析出的事故原因,选择恰当的改进措施。

包括技术方面的改进、安全宣传教育、安全规章制度的制定及执行等。

⑥通过技术措施实现机械设备及生产环境的安全化,通过人员选择、安全教育、安全训练、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

改进措施可分为直接控制人员操作及生产条件的改善措施,以及通过指导、训练和教育,逐渐养成安全操作习惯的长期的改进措施。

前者对现存的不安全状态及不安全行为立即采取措施解决,后者用于克服隐藏在不安全状态及不安全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如果有可能运用技术手段消除危险状态,实现防失误设计时,即不管是否存在人的不安全行为,都应该首先考虑采取工程技术上的对策。

当某种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了或可能引起事故,而又没有恰当的工程技术手段防止事故发生时,则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不安全行为重复发生。

这种及时的改进对策是十分有效的。

然而,决不能忽略了所有造成工人不安全行为的背后原因。

否则,仅仅解决表面的问题,而事故根源没有被除掉,还会发生事故。

2.建立与维持兴趣防止工伤事故的第一个原则是建立和维持对安全工作的兴趣。

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

由于这种倾向,使一个人的注意力经常集中和趋向于某种事物。

一个人的兴趣可由针对性强的一种或多种强烈的感觉、情感或意志、愿望而引起。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研究并利用职工的如下心理特征,来提高安全工作水平。

(1) 自卫害怕个人被伤害,这是个人心理特征中最强烈且较普遍的一种特性。

例如,一个下意识怕被伤害的工人,如能引起其注意安全的兴趣,则可使其对机器作适当的防护而站在一个安全的位置。

对智能发展不足的人而言,这往往是惟一能成功利用的特性。

借自卫特性而常用来建立与维持兴趣的方法有:描述伤害的后果,但不应使用恐怖的方法。

要讲碰伤手脚引起感染的恶果,并指出微小伤害会严重的损坏健康,并可用强烈的对比法,比较强健而富有活力的人与受伤者之间的工作能力及生活兴趣的差距。

如一个蔑视个人安全的鲁莽汉,但有荣誉感,对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人,过分强调自卫,不仅会促使其逞能,更易注意将自己暴露于危险之中;若对其强调团体的荣誉,将有利于动员他努力防止伤亡事故。

(2)人道感即希望替他人服务。

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人比人道主义有更高的境界,对工人受伤害,应有强烈的同情心。

人道最好发挥于工人尚未置身于危险之前。

当然,重视急救,强调拯救生命及避免灾害扩大,以及利用事故频率的数字,更易唤起有人道感的人合作。

(3)荣誉感即希望与人合作,关心集体的荣誉。

当工人有健全的荣誉心时,可用下列方法来建立和维持其对安全工作的兴趣。

①告诉工人,发生工伤事故将影响班组的安全记录;有荣誉心的人为保持本工作部门的安全记录,不会作出不安全行动。

②有荣誉心的人喜欢支持上级,并遵守安全规程。

对此类人不强调与他人合作的好处,而应强调合作也是一种荣誉。

③告诉工人其不安全行为不仅易于发生事故,而且也减少产品数量和降低产品质量,还会增加经费开支。

这些对调动有荣誉心的人的安全生产积极性都是有利的。

④责任感。

即能认清自己义务的心理特征。

大多数的人不论对自己或他人都有某种程度的责任感,责任感也是一种易于利用以引起安全兴趣的特征。

可增加有责任感的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所负的责任。

也可用指派工作的方法以激励其兴趣;如选派其当安全网成员,或令其负责安全方面的其他工作。

⑤自尊心。

即希望得到自我满足与受到赞赏。

此种自尊心来自于对自己工作价值的认识与工作已经改进的程度。

称赞别人工作良好,即表扬,乃是引起自尊心的一种刺激。

也可用展览图表或统计数字来显示职工努力安全生产的成果,或给安全表现良好的个人、集体颁发奖状或奖金。

有自尊心的人,在给予其部分安全管理责任时,往往会有特别的表现。

⑥从众性。

即害怕被人认为与众不同,它的对立特性是标新立异。

有从众性心理的人,竭诚地愿意遵守安全规程和安全习惯。

对具有这种特性的人,可利用订标准,采用比较法,强调系统性和规律性,以及指出违反安全法规会脱离群众等方法调动其安全兴趣。

⑦竞争性。

即希望与人竞争。

这种人在有人与他竞争时,往往比单独工作时有干劲;在与别人比较时,他的兴趣似乎在于证明自己的优越性。

对此种特性的人,可多提供安全竞争的机会,可确定目标,如安全行车多少公里、安全生产几千天或几年无事故,或在事故频率与严重度上作对比。

⑧希望出头露面。

对这种人,可利用其心理特性改进安全工作。

对这种人可增加其安全工作的责任,如指派做安全监督岗员;令其管理个体防护器材;在安全互检中,指定其作组长或评定人员。

⑨逻辑思考力。

即理解的特殊能力。

这种人往往以“明察秋毫”自负,好做公正的结论。

如果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可引起此种入对安全的兴趣以修正其不安全行为,同时也可安排其在安全组织中担任一定职务,用以发挥其思考力的特性。

⑩希望得到精神和物质奖励。

通常许多人希望在精神上、经;济上或其他形式上得到鼓励。

因此,当工人在安全工作方面有突出表现时,可给予表扬或酬劳,以建立其对安全工作的兴趣。

综上所述,这些安全实践中常遇到的10个心理特征,可以利用它们为安全生产服务,而并非主张发展这些特性。

在企业加强安全思想教育时,均可利用心理特征来提高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

3.选择改进措施海因里希把造成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归结为4个方面的问题:①不正确的态度故意采取不安全行为,鲁莽、懒惰、不诚实、不合作、忧虑、过敏、任性、嫉妒、性急、精神不集中、兴奋、强迫观念、恐怖感、缺乏辨别力、心胸狭隘以及其他精神方面的问题。

②技术知识不足没有安全生产知识,对安全生产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操作不熟练,没有经验等。

③身体不适听力、视力不良,年龄、性别、生长或健康状况不合适,过敏症、反应迟钝、残疾、酗酒以及其他身体障碍。

④不良的环境不良的空间、照明、温度、布置、放置、通风、材料、工具、设备、装置、不适当的规程、方针政策及其他妨碍贯彻安全规则的事物。

为了避免产生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一般采用如下4种对策,后来被归纳为4E对策。

①工程技术上的改进。

Engineering——工程技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实现机械设备、作业环境的安全。

按现代安全观念,机械设备、环境的安全才是本质安全。

②说服教育。

Educati。

n——教育利用各种形式的教育使职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及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③人事调整。

Enforcemet——强制采取必要的行政乃至法律的手段,强制执行安全规章、制度或措施。

④惩戒。

Example——示范。

针对产生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的各项原因,可以选择具体的对策如下。

①对于不正确的态度,在职工录用和工种安排上注意心理学和医学方面的要求;加强教育和训练,尽可能从工程技术方面加以改进。

②对于技术和知识不足,应加强训练、教育和说服工作。

通过训练和实践,提高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按心理学和人机学的原理进行教育和训练,尽可能从工程技术方面加以改进。

③为解决身体不适的问题,在人事安排时要考虑心理学和医学上的要求,尽可能从工程技术方面加以改进。

④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避免事故。

人与机械设备不同,机器在人们规定的约束条件下运转,自由度较少,而人的行为受其思想的支配,有较大的行动自由性。

这种行动的自由性一方面使人具有搞好安全生产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人的行动偏离预定的目标,发生不安全行为。

⑤通过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来防止事故,改进生产工艺,设置有效的安全防护装置,根除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条件,使得即使人员产生了不安全行为也不致酿成事故。

机械设备物理环境的安全是本质的安全。

在所有的安全措施中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实现生产过程、生产条件的本质安全。

但是,受实际的经济、技术条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根除生产中的危险因素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能减少和控制危险因素,使事故不发生或少发生。

⑥在经过努力仍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场合,则必须通过科学的安全管理,根据心理学、生理学和人机学的原理加强教育及训练,避免不安全行为发生,从而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

二、事故预防的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主要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来实现安全生产。

对于不同的生产工艺过程及不同的机械设备,采用的安全技术也不相同。

由于工业生产门类繁多,与之相对应的安全技术也极其繁多。

把众多的安全技术中共性的、本质的东西归纳起来,就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安全技术体系,成为指导我们选用安全技术措施的最基本的原则。

如果以事故发生作为参照,可以把安全技术划分为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和防止或减轻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两大类。

显然,我们应当着眼于前者,做到防患未然;另一方面,一旦发生了事故,应努力防止事故扩大或引起其他事故,把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限制在最低的限度内,这就依赖于后者了。

1.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1)根除和限制危险因素根除和限制危险因素,就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安全。

为此,可以通过选择恰当的设计方案、工艺流程,以及合理选材等彻底消除危险因素。

例如,用不燃性材料代替可燃性材料,以防止发生火灾;以气压或液压系统代替电力系统,以防止电气事故;用液压系统代替气压系统,可以避免受压容器、管路破裂造成爆炸,去除制品的长刺、尖角或粗糙、破裂的表面,可以防止割伤、擦伤、刺伤皮肤;采用低电压电源以避免触电;限制可燃性气体浓度,使其不达爆炸极限等。

为了消除和限制危险因素,必须首先识别危险因素,评价其危险性,然后才能采取有效措施。

另外还须注意,有时采取某种措施可以限制一种危险因素,却可能带来另外的危险因素。

例如,利用低电压可以防止触电,但是如果用电池做电源的话,则电池有爆炸的危险性。

所以,也应同时考虑其防范措施,以保证安全。

(2)隔离、屏蔽和联锁隔离措施的主要作用如下。

①把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以防止事故。

例如,把燃烧三要素,燃料、氧、热源中的任何一种要素与其余两种要素分开,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②利用隔离措施控制能量释放。

例如,在非常坚固的试验装置中进行爆炸实验,可以防止爆破危及人体或其他物体。

③防止人员接触危险物质或危险部位。

如对设备的转动部分、高温表面、冲头或电气设备,安装防护装置加以封闭,以防止人体接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