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纺织服装企业投资东盟的策略分析【文献综述】

浙江纺织服装企业投资东盟的策略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浙江纺织服装企业投资东盟的策略分析一、引言本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格局出现的一大变化就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展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尽管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占世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不大,但是其增长速度迅猛,超过了发达国家。

对外直接投资成为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有效利用全球资源,增强本国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本文将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求为论文的写作提供理论基础。

二、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1.经济发展水平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国外学者邓宁(1981)在“国际投资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Paradigm, 即Ownership、Location、Internalization,OLI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投资发展阶段理论(IDP理论)[1]。

该理论从整个国家的高度出发,探讨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并且得出结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关系。

就这一发展规律,从跨国投资的实践来看,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发展趋势。

IDP理论采用了人均国名生产总值指标将一国可能经历的发展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旨在从动态角度解释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直接投资地位的关系,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该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应用。

可以简单地用图表表示:表 1 对外投资四个阶段2.寻求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自身特征和比较优势(1)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关于企业海外投资的动因,国际学术界已提出多种理论,其中以邓宁(1981)和刘易斯的理论最具代表性。

邓宁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有四种:寻求资源、寻找市场、提高效率、全球战略[2]。

前两种是企业海外投资活动初期的主要动因,后两种多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公司的投资动机。

刘易斯则总结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对外投资与经营的六个动机: 保护出口市场;突破配额限制;寻求低成本;种族纽带;分散资产;本国、东道国政府或国际机构的倡议和帮助, 企业主为亲朋好友寻找职业, 在海外培训人才等都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外扩张的动因[3]。

近年来,国际经济学者为了克服以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提出了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都是由投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而诱发产生 [4]。

这一理论从新的角度阐述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强调间接要素对当代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起着重要作用。

所谓直接诱发要素,主要是指各类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资源、技术、管理及信息知识等。

直接诱发要素既可存在于投资国,也可存在于东道国。

如果投资国拥有技术上的相对优势,可以诱发其对外直接投资,将该要素转移出去。

反之,如果投资国没有直接诱发要素的优势,而东道国却有这种要素优势,那么投资国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来利用东道国的这种要素。

间接诱发要素是指除直接诱发要素以外的其他诱发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投资国政府诱发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

如鼓励性投资政策和法规、政府与东道国的协议和合作关系等。

第二,东道国诱发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

如东道国政局稳定;吸引外资政策优惠;基础设施完善;涉外法规健全等。

第三,全球性诱发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

如经济生活国际化以及经济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的发展,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和汇率波动等。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试图从新的角度阐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其创新之处在于强调间接诱发要素包括经济政策、法规、投资环境以及宏观经济对国际直接投资起着重要作用。

诚然,在一般情况下,直接诱发要素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诱发因素,但是,单纯的直接诱发要素不可能全面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条件,尤其是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而言,在资本、技术等直接诱发要素方面往往并不处于优势地位,其对外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间接诱发要素作用的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说,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发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2)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Wells,1983)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5],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拥有的小规模制造技术,虽然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相比,但这却正是其特有的优势。

威尔斯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第一,这些技术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且灵活性较高,特别适合小批量生产,能够满足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对狭小的市场需求。

第二,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上颇具优势。

第三,拥有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优势。

由小规模技术理论可知,即使是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较小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也能够进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参与国际竞争,这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国外学者拉奥在1983年出版的《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中提出用“技术地方化理论”[6]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该理论认为,虽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但可以通过引进技术的地方化或当地化,形成一些独特优势,借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对发展层次相近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

发展中国家对引进技术与产品进行改造,使之更适应当地或同类发展层次国家市场需求,从而会形成某种优势,这种优势来自技术和产品的当地化。

通过技术当地化,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开发出更适合发展中国家要素的生产条件,而通过产品的当地化,则可以开发出更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产品。

该理论对于分析第三世界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竞争优势是什么,而且更强调了形成竞争优势所特有的企业创新活动。

与威尔斯相比,拉奥更强调企业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即发展中国家对外国技术的改进、消化和吸收不应是一味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应是对技术的消化、改进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引进的技术赋予了新的活力,给引进技术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拉奥的理论把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跨国经营的注意力引向微观层次。

以证明落后的国家企业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可能性。

(3)区位选择和产业选择日本小岛清教授在1977年出版的《对外直接投资论》运用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原理, 推论出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的理论模式[7]。

小岛清的投资理论是以 20 世纪 50 年代—70 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为考察对象, 把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差异导致比较成本差异的原理用于分析日本对外直接投资, 提出“一国应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 并依次进行的投资”。

在小岛清的理论中, 比较劣势的产业指已经或即将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这种比较劣势产业也称边际产业。

投资国应按本国边际产业顺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英国学者坎特韦尔(John A. Cantwell)和托兰惕诺(Paz Estrella Tolentino)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特征和地理特征[4]。

根据他们的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在产业分布上,首先是以资源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

从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展看,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遵循以下的发展顺序: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充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种族因素的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和开发活动。

同时,为获得更先进复杂的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

按比较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往往与投资的区位选择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要素禀赋差异形成不同的区位特色,而不同的区位特色形成不同的投资产业。

当企业投资的产业选择与东道国的区位特色相融合时,会强化产业比较优势和区位比较优势,促进对外投资发展。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和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对外直接投资区位优势与产业优势互相适应或优势互补,以强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比较优势,使东道国区位比较优势和投资者比较或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比较优势或者国际竞争力。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1.投资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鲁桐、李朝明(2003)对温州112家有海外经营业务的民营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总结了我国民营企业在海外市场上选择进入方式、跨国经营的动机、困难障碍等方面的特征[8]。

基本结论是: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仍遵循渐进发展的模式。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学习、合作、创新始终是融为一体的,并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关键因素。

李辉(2008)分析,最近几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对外投资仍将持续较快增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到了一个新阶段后必然出现的趋势。

[9]刘红忠(2001)根据中国对外直接的历史统计数据,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趋势分析和模型分析,验证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符合“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中国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二个阶段。

[10]汪小娟(2001,2006)构建了一个预测我国对外投资规模的分析框架,并分别对我国“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预测了可能达到的规模和结构特点[11]。

冼国明、杨锐(1998)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分为两类: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即学习型FDI,和发展中国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即竞争策略型FDI。

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竞争策略型FDI时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积累。

[12]考虑技术能力的存在和积累是国际生产活动的重要决定因素,强调了动态技术积累和竞争策略对发展中国家FDI的意义。

鲁桐(1998)介绍了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的发展,通过分析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论证了我国开展对外投资的可能性[13]。

齐晓华(2004)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作了回顾,然后综述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简述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14]2.动因分析李辉(2008)分析,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动因类似,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包括:市场寻求型、自然资源能源寻求型、战略资产寻求型。

第一,市场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指的是企业通过在对象国直接投资来扩大在该国产品市场上的份额。

我国企业很多属于这一类型。

企业有两个原因选择直接投资来扩大海外市场。

一方面,国内产能过剩。

相关主题